摘 "要:信息化時代的到來讓信息技術這門學科受到了人們的充分重視,也賦予了教師新的教學任務。教師不僅僅要傳授給學生知識,更要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當學生具備了信息素養之后,他們就能夠在這個信息爆炸的社會有立足之地。本文筆者基于此,對如何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這個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有效的培養策略。
關鍵詞:信息素養 "培養 "有效策略
21世紀可以稱得上是信息技術的時代,源源不斷的信息資源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信息技術這門課程也因此迎來了蓬勃發展的春天。而信息素養的具備則是信息化時代對學生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人們評價教師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為信息素養包含信息意識、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三個層面,所以信息技術教師要想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就必須從這三個方面入手來制定相應的培養策略。接下來筆者對此展開詳細的論述。
一、以聯系生活為指導,培養信息意識
信息技術教師在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過程中,首先需要培養的是學生的信息意識。因為信息意識指的是對信息的敏感程度,學生只有具備了信息意識,他們在遇到問題的時候才會首先想到用信息技術的相關知識去進行解決。要達到這樣的教學效果,教師就必須在教學的過程中聯系生活,讓學生在身臨其境中感受到信息技術知識的用途,并能夠將之潛移默化地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去。
例如:在對學生進行《搜集與處理文字》這一節內容的教學時,教師為了讓學生了解到獲取文字資料的用途所在,就可以為學生進行生活化情境的創設。而教師要注意的是,他們所創設的生活化情境必須是學生感興趣的,這樣才會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去扮演所喜歡明星的經濟人,讓他們去搜集網上與該明星有關的文字資料,從而制作一個介紹明星的電子小報,旨在讓更多的人喜歡自己的偶像;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將自己在其他學科的學習中出現的問題列舉出來,然后從網上去搜索相關的解決方案,從而幫助他們更好地進行學習。這樣一來,學生就知道搜集與處理文字的知識可以應用于電子小報的制作中,還可以應用于解決學習中出現的難題。然后他們就可以將這些情境進行遷移,在遇到相似問題的時候就可以想到用所學的知識去進行解決。
二、以解決問題為主線,培養信息能力
信息技術教師在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過程中,其次需要培養的是學生的信息能力。因為學生只有具備了信息能力,才能夠將自己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想法付諸于行動。這時教師就可以以解決問題為主線來進行課堂活動的設計。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就會不斷地思考“是什么”和不斷地探究“為什么”,從而提升自己的信息能力。
例如:當教師在進行網站建設相關知識的教學時,就可以以解決問題為主線來進行課堂活動的設計。教師首先需要為學生進行任務的布置,讓他們選擇一個主題來進行網站的建設。接下來教師就可以向學生提出問題:一是制作網站的基本步驟是什么?二是怎樣做才能讓自己的網站變得美觀?三是網站的特殊效果怎樣才能達到錦上添花的效果?由此引導學生在問題的解決中進行網站的創建。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就會對網站建設的相關知識進行汲取和運用。當學生完成任務的時候,教師還可以讓學生進行作品的展示,并提出如下問題:在你們眼中,哪位同學的作品最優秀?請說明理由。這樣一來,學生就會去仔細欣賞別人的作品,并從中發現別人作品中的亮點進行學習,他們的信息能力也會有所提升。
三、以德育滲透為關鍵,培養信息道德
信息技術教師在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過程中,最后需要培養的是學生的信息道德。因為在人們推崇素質教育的今天,教師的教育理念已經由“以知識為核心”轉變為“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再加上當今網絡交流的日益頻繁讓各種安全問題層出不窮,教師只有滲透對學生的德育教育,才能夠有效避免這些現象的發生。
例如:當學生在網上搜集信息的時候,會遇到版權問題,這時教師就需要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但有關版權的問題是抽象且復雜的,學生無法很好地進行理解,這就需要教師利用通俗易懂的生活案例來對學生進行德育知識的滲透。教師可以這樣告訴學生:你家里有一棵蘋果樹,結的蘋果掉到了鄰居家的院子里,鄰居沒有經過你的同意就將這些蘋果給吃了。此時你會有什么樣的感受呢?由此引導學生打擊盜版和支持正版。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時不時地利用多媒體來向學生展示一些利用信息技術進行違法犯罪,最終導致嚴重后果的社會案例,并在對案例的分析中合理地滲透德育教育,從而培養學生的信息道德。
總而言之,在當前實施素質教育的時代背景下,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已經成為信息技術教師工作的重心所在。因而信息技術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必須對學生信息素養的有效培養策略進行不斷地探索。教師可以通過以聯系生活為指導,可以以解決問題為主線,以德育滲透為關鍵等各種方式來進行教學,從而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使他們在未來可以更好地適應社會。
參考文獻
[1]曲慧.論信息技術教學視域下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J].科技風,2018(22):18.
[2]梅成林.培養學生計算機信息素養的途徑[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8,21(09):192-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