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多媒體計算機廣泛應用于課堂教學,多媒體電腦的使用,網絡技術的運用,對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現代教育技術作為一種新型的教育形式和現代化教學手段便以其不可阻擋的勢頭滲透到教育領域,給我們農村教育帶來了希望和生機,為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變革注入了強力催化劑。多媒體教學也以其特有的形象性和科學性,在語文教學中發揮其魅力,促進了語文教學形式的豐富多彩、教學過程的優化組合和教學質量的普遍提高,給語文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創造了變革的平臺。
關鍵詞:多媒體 "農村小學 "語文教學
一、多媒體能以孩子喜歡的圖、文、聲像等激起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語文課程標準》中“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要求廣大教師更新教育觀念,投身教育改革,實現學生多維度發展。以電腦為核心的多媒體技術是融圖、文、聲像于一體的認知工具,它可以改善認知環境,更新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使課堂教學過程得到全程優化,更有效的促進語文課堂教學改革。"多媒體教學課件具有很強的直觀性,它可以通過聲音、圖像等因素直接對學生進行感觀上的刺激。我們應該充分利用孩子對圖、文、聲、樂、像感覺靈敏興趣濃厚的特點,保護他們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的求知欲,達到創新教育的目的。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學內容經常涉及到許多課外知識,如自然現象、時代背景材料等。如果能結合教學實際,在課前大量收集有關課文的圖、文、聲、樂、像材料輸入計算機中,供學生觀看、欣賞、學習之用。以圖文音樂導入教學,可點出課文的標題、重要語句和板書等文字;在朗讀時,可點出配合課文的背景音樂;課堂教學既井然有秩序,又為學生創設了生動的學習環境、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為幫助社會經歷尚淺的小學生增加表象積累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多媒體教學符合小學生認知特點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類的認識活動是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這是人類認識過程要遵循的一般規律。但是學生在學校獲取的知識,往往都是從書本或教師傳授得到的間接經驗,它不是感性的。在教學過程中解決這種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實際與理論間的矛盾,運用多媒體技術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手段它可以利用自身的再現優勢,把第一手資料再現在學生面前,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其次,多媒體以其靈活多樣的形式為發展學生創新思維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在授新課時,可以通過圖片、視頻等打開學生的思維空間,使學生能充分的思考想象,最大限度的為學生提供了再創造的空間,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發展。
三、語文課堂教學運用好多媒體能充分培養開發學生的想像力
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的源泉。”借助多媒體操作,表象豐富,形象生動,能啟迪思維,發展學生的想象力,促使學生自主學習。基于此,多媒體課件把語文教材中那些動態因素多、內在聯系緊的課文,通過多媒體技術制作成鮮明的動畫圖象,使學生仿佛身臨其境,一下子就把學生的朗讀欲望激發了出來。學生對學習有了興趣,教學起來當然得心應手。
四、運用好多媒體能讓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抓住重點,突破難點
通過多媒體的優勢,觀其境,聞其聲,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能更好更快更準確地把握教學中的重難點。如在教學《桂林山水》一文時,單從文字來理解就顯得比較空洞、抽象。學生讀后,只是知道奇秀險的山,靜清綠的水,但不能在頭腦中建立《桂林山水》的實際形象。學生沒有感性認識,怎能理解文章呢?針對這一教學難點,課前利用網絡資源,上網查找了桂林山水的相關資料,經過整理,篩選出典型的圖片資料,使抽象的文字變成形象的圖畫。在課上,適時播放各種圖片,使圖與文字有機結合,學生理解自然容易多了。這種“人機對話“,就強于師生之間的交流。
五、多媒體教學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應該注意問題
語文教學,是一門情感藝術,“人機對話”的計算機輔助形式有優越性,但是,師生面對面的教學相長的熱烈與融洽的交流氣氛會大大削減,也無法促進師與生,生與生之間的情感交流,無法豐富學生的情感家園,語文學科的情感交際功能不能充分體現。利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應以人為本,應重視學習者,不能把課堂變成多媒體演示課。
參考文獻
[1]李冠霞.淺析多媒體教學在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學周刊,2013(9):38-38.
[2]武春艷.多媒體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淺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3(9):4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