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燁 (江蘇省南通市崇川學校,226014)
如何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尋求有效的足球教學方法,是體育教師在教學設計和教學實踐中首要考慮的問題。筆者將足球運動的特性有機地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合理地運用競賽法進行足球教學,有效地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并使他們在良好的學習氛圍中快速掌握足球知識,提高技能水平。
案例:射門比賽
1.挑戰式比賽。足球教師根據教學的需要和學生的技術水平設計不同距離、不同大小的球門,讓學生進行技術練習,使學生在不斷的挑戰中提升射門的能力。足球教師還可以讓贏的學生使用球門進行比賽,輸的學生利用豎立的標志桿進行練習,輸者為挑戰者,贏者為被挑戰者,挑戰者經多次練習后,可向被挑戰者發起挑戰,如果挑戰成功,則互換場地。
2.分組對抗式比賽。將射門比賽的球門依次按照1~4編號,每個球門分別有2個球隊,采用相同的競賽方法和規則進行射門積分賽。當第一輪比賽結束后,各小組由隊長統計全組隊員得分(進1球得1分)。球門前其中一組球隊留下不動,另一組球隊分別按順時針方向依次輪換到2、3、4、1號球門,開始第二輪比賽,第二輪比賽結束后,各組隊長繼續統計得分,并按相同的順序輪換,隨后開始第三輪比賽,以此類推,直至每一個球隊都曾相遇。最終累計得分多的球隊獲勝。
分析:競賽內容的選擇應符合學生的身心特點和技術水平。上述挑戰式比賽的設計符合小學生好勝心強、希望表現自我的心理特點,能夠有效激起他們的挑戰欲,使小學生所學的正腳背、腳內側等射門技術在比賽中得以運用,適用于運動技能的練習階段。分組對抗式比賽需要球隊的每一名成員為本隊最終的勝利努力發揮出自己的最高水平,適用于運動技能形成的完善階段。
案例:首先,設置進攻方學生和防守方學生在小場地運用小球門進行1v1的足球比賽;如果進攻方學生掌握了運球、護球和射門技術,防守方學生掌握了控制防守區和進逼防守,可以在半場內進行4v4的比賽。在此比賽中,可以教授1v1個人防守、2v2兩人協防技術,同時,進攻方學生學習傳球、跑位、運球突破、射門等技術,防守方學生學習選位、盯人、搶斷球等技術;完成前面的比賽后,進入5v5的全場比賽,5名隊員分別為2名前鋒、2名后衛和1名守門員。比賽中,足球教師向學生介紹任意球、角球和擲界外球,并指導學生無論是防守還是進攻都要有轉換意識,強調搶占有利位置。
分析:在對抗性比賽中,學生最難掌握的是復雜的臨場戰術,上述案例通過采用循序漸進的系列比賽,有效地幫助學生提高臨場戰術的運用能力。競賽變化不僅僅表現在上述案例中的難度的增加,還體現在通過擴大足球門、增加比賽人數等來提高得分率,從而達到使比賽更加激烈、學生參與熱情更高、教學效果得到改善的目的,并有效提高學生技戰術水平。
案例:得分的多少是判斷競賽勝負的標志,足球教師可以利用這一點來重點提高某些動作質量。在規則的得分設置方面,可采取增大技術動作得分分值的方式,引導學生在競賽中側重運用這些技術動作。如,在頭頂球動作技術教學后的足球賽中,一方隊員利用頭頂球動作技術傳空中球進攻得3分,成功射門得5分,而沒有運用頭頂球技術的則得1分,以此鼓勵學生多采用此技術得分。
分析:為了使競賽法在足球教學中更好地發揮其本身的效果和作用,足球教師需要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在保持該項目運動特征的基礎上,對比賽規則進行調整。如,在上述案例中,在比賽中增加動作技術運用即可得分,可以幫助學生及時鞏固所學的動作技術,提高其對該動作技術的運用能力;在學生動作技能運用不太熟練時,采用6v5的比賽方式,及時調整攻防雙方的實力,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識;輪換安排學生做裁判員,組織學生評議比賽的動作質量,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其領會動作要領。
案例:將學生按性別分成每組9人的多個小組,進行5v4傳球、搶截游戲比賽,其中1人為中間人,其他人分4人一組在規定范圍內進行傳球、搶截游戲。控球隊可運可傳,無球隊積極搶斷,一旦球權更換,控球隊轉控為搶,得球隊轉搶為控,繼續比賽。中間人始終屬于控球隊一方,只參與傳運控球。游戲開始后,男生隊快速將比賽組織起來,且比賽較為激烈,但女生隊比賽氣氛沉悶,且中間人不能及時轉換球隊。
分析:上述案例中的競賽分組形成了“一邊倒”的現象,女生組的積極性、興趣偏低,使身體活動受到了一定的影響,沒有達到預期目標。因此,足球教師在進行比賽分組時要遵循“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組員自愿與調整相結合”的原則,根據學生體質強弱、男女性別、技術熟練程度等均勻搭配,使各組的力量均衡,且每組中都要有具有一定組織能力的體育小骨干,能組織、調動、協調小組成員積極參加比賽,在小組內形成熱烈的競賽氛圍。不僅可以有效地解決大班授課教學場景混亂的問題,還提高了小組學生間的合作與協同意識,為增強比賽的對抗性和激烈程度提供了有效幫助。
案例:在拉練春游后第二天的橄欖式足球比賽中,因為手腳可以同時使用,參賽學生情緒高漲。因A隊學生不服輸,又向足球教師申請了第三場比賽,結果造成一名學生小腿的三頭肌肌肉拉傷。
分析:上述案例中的學生,經過拉練春游后,身體已經疲勞,在這樣的情況下再參加足球比賽,造成其超負荷運動,導致傷害事故發生。由此可見,在運用競賽法進行足球教學時,還要根據學生的身體狀況、運動能力以及氣候、季節等主客觀因素合理安排比賽時間(一般一節課安排7~10min的對抗賽),控制好學生的運動量,從而科學、合理地發展身體機能。運動量的設計尺度直接影響學生的運動負荷量,足球教師只有合理安排比賽運動量,采用觀察(觀察學生的呼吸、面色、排汗、精神飽滿程度等)和測量心率(繪制心率曲線圖),隨時觀察,以便及時做出判斷,隨時調整比賽時間和次數,避免學生出現不必要的傷害,科學地提高身體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