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區的五省區被認為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黃金段,然而西北五省卻存在著旅游資源分布不均衡、經濟發展不均衡和區位優勢不均衡等現象,造成各省發展情況相距甚遠。“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是打開中國向西開放的戰略通道,必將加快西北地區資金、技術和人力資本的集聚,為西北地區緩解非均衡發展的現狀提供有力的支持。自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該戰略環境下西北地區的發展狀況,研究也涉及經濟、文化、區域協同、畜牧業、物流業、城鎮化等多個方面,其中,對經濟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多,主要有社會經濟發展[1]、產業結構調整[2]以及市場分割與經濟協調發展分析[3]的研究;文化方面也涉及了鄉村文化[4]、清真文化[5]等方面;關于區域協同發展方面,周歡馬乃毅最早對西北地區城市群的協調發展進行了研究[6],之后張小軍又提出文化產業發展方面的協同機制[7],隨后王春艷對此研究進行補充,提出文化、市場、經濟和產業的四位一體化發展機制[8]。對于我國西部來說,“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為西部提供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因此,研究“一帶一路”背景下西北地區的非均衡發展,通過相關數據進行對比分析,有助于西北各省認清發展形勢,革新發展思路,為西北地區的旅游發展、經濟建設提供參考。
本文借鑒孫根年[9]的成果,選擇國家級5A旅游景區、國家級4A旅游景區、國家級3A旅游景區、國家級2A旅游景區、國家級A旅游景區作為衡量指標,并分別賦予不同級別的景區以不同的權重,加權后即為旅游資源豐度,表示為:
F=5R5+2.5R4+1.5R3+0.75R2+0.25R1
(1)
式(1)中,F為為旅游資源豐度;5A,4A,3A,2A,1A級景區的數量分別用R5,R4,R3,R2,R1來表示,其權重值分別為5,2.5,1.5,0.75,0.25。結果如下:

表1 西北地區旅游資源豐度
對比西北地區旅游資源豐度可知,西北五省的旅游資源分布極不均衡。陜西省資源豐度指數達565.25,而寧夏地區的資源豐度僅105.75。陜西省旅游資源最為富裕;新疆省位于陜西省之后;甘肅省資源絕對豐度位列第三;青海雖然有著獨有的景觀,但是其資源豐富度與其他省份仍有一定差距;寧夏是五省中資源總量最少的省份,與其他省份差距明顯。
借鑒張文波[10]對于區位優勢的測算方法,選取層次分析法并通過三個方面進行測度:受中亞中心城市的地理空間距離優勢、對外貿易優勢和交通運輸優勢。地理空間距離優勢采用與中亞首都城市的距離來衡量,本文選取阿斯塔納、比什凱克、塔什干、阿什哈巴德、杜尚別五大首都城市作為標的城市進行衡量;同時選取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沿線重要節點城市阿拉木圖、希姆肯特、納巴特、塔什干、布哈拉的空間距離作為衡量對外貿易優勢。關于中心城市和主要節點城市距離的測算采用 1:500公里Google地圖上的直線距離。人均運輸線路長度包括鐵路、公路和內河航道總長。
1.構造判斷矩陣,求指標權重
判斷矩陣的構造標準參考表1,并綜合專家的意見,相對于目標層的區位優勢,對三個準則層的重要性做出排序并得到判斷矩陣。各層的因子權重結果見表2。

表2 西北地區區位分布評價指標體系及因子權重
2.區位優勢綜合評價
根據AHP模型各指標權重,計算各地區區位優勢的綜合評價值。公式如下:
(2)
式(2)中,A表示各地區的區位優勢的綜合評價值,PBi、PCi分別表示各指標層相應的權重,Ci表示查閱的各項數值。計算結果如下:

表3 西北地區區位優勢排名情況
從表3可以看出,一帶一路倡議使新疆省的綜合區位優勢位于五省之最。陜西與寧夏的區位相對處于劣勢地位,寧夏省的交通優勢是五省中最好的,經濟貿易優勢較大的新疆與青海位于寧夏之后,“一帶一路”政策使得原本處于邊境地區的新疆以及偏西北的青海甘肅等省有了較大的區位優勢,而原本位于我國偏中部的陜西,卻處于較為劣勢的地位。
1.區域旅游經濟差異的指標選取
本文分別從絕對差異、相對差異兩個方面進行研究。本文借鑒楊風[11]、袁媛[12]的研究成果,采用極差和標準差反應絕對差異;相對差異則是根據楊風所采用的變異系數與基尼系數共同進行測度,指標選取情況如下:
(1) 極差R
極差反映了區域旅游經濟絕對差異變動的最大幅度。
R=Xmax-Xmin
(3)
式(3)中,Xmax為旅游總收入的最大值,Xmin為旅游總收入的最小值。
(2) 標準差S
標準差反映了區域旅游經濟的絕對離散程度,是衡量區域旅游經濟絕對差異的一個常用指標。
(4)
(3)變異系數CV
變異系數是衡量區域旅游經濟相對離散程度的一個常用指標。

(5)
(4)基尼系數
基尼系數是測定收入分配差異程度的重要指標,現借用于測定區域旅游經濟相對差異。
(6)
式(6)中,n 為省個數,此處取值為5。Yti為t年i市旅游收入占當年全省旅游總收入的比重。
2.區域旅游經濟差異分析
以西北五省2008-2016年的旅游總收入、國內旅游收入及外匯旅游收入為指標,分別測算了旅游總收入的極差和標準差,結果見圖1:
從旅游總收入的絕對差異來看,極差與標準差的波動均呈現上升趨勢,極差從2008年的566.57上升到2016年的3603.43,上升幅度高達6.36倍,標準差由233.55上升至1454.32,升幅可達8.31倍,西北五省之間旅游經濟的絕對差異在逐漸擴大。

圖1 西北五省旅游經濟絕對差異
本文通過對近十年旅游總收入的變異系數以及基尼系數進行測算,以說明西北五省旅游經濟的相對差異。測算結果如圖2所示,其中,CV表示變異系數,G、G1、G2分別代表旅游總收入、國內旅游收入以及旅游外匯收入的基尼系數。

圖2 西北五省旅游經濟相對差異
如圖所示,從2008-2016年旅游收入變異系數總體呈減小趨勢,說明各省之間旅游經濟相對差異逐漸縮小。從基尼系數來看,旅游總收入的基尼系數變化趨勢與變異系數變化趨勢大致相似,都是略微下降但基本保持平穩的趨勢。但是,旅游總收入和國內旅游收入的基尼系數基本趨于0.5且幾乎重合,說明區域間差距仍然較大并且總收入與國內旅游收入變化趨勢類似,基尼系數在旅游外匯收入方面高達0.7,說明外匯收入方面,區域間差距懸殊,是拉開區域間不平衡的主要因素。
根據以上分析,西北地區旅游發展不均衡,其形成原因可歸結為3種影響因素。第一,考慮到旅游資源尤其是高級別的旅游資源是吸引游客的基礎,因此旅游資源稟賦的差異是影響因素之一;第二是交通條件,由于其直接影響游客的可進入性,也影響了游客的出行體驗,從客源市場上直接影響地區旅游發展;第三是經濟發展水平,它決定了旅游相關產業的發展,產業結構的不同對于經濟發展造成一定的差異,同時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也會對經濟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
在“一帶一路”的政策背景下,各省的交通運輸發展情況對旅游經濟差異的影響最大,因此各省應重點建設交通運輸線路,盡量縮減由交通條件所引致的不均衡現象,進而促進旅游經濟的快速發展。
“一帶一路”加強了與中亞、南亞以及歐洲的貿易聯系,西進的貿易量飛速增長。西北五省可從新疆打開貿易通道,大力發展邊境貿易、進出口貿易以驅動區域旅游經濟新的增長點,進而縮小地區間的不均衡現狀。
旅游資源對于旅游經濟的影響不可忽視,因此,各省要重視旅游資源的開發以及投資。“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旅游發展得到了政策性支持,借此機會將區域旅游資源深度開發,以絲綢之路為名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絲綢之路旅游線路,或是充分挖掘西北五省的歷史文化價值,以悠久震撼的歷史影響力開發出專屬于西北地區的特色旅游產品。同時,在對現有資源進行開發的同時,應加大投資力度,開發新型旅游資源以加強地區的競爭力。
(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陜西 西安 7101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