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三角洲地區是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最活躍的地區,是全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太倉作為沿江沿滬城市,能夠承接上海經濟的溢出效應、對接服務,擴大輻射半徑,推動太倉及周邊區域整體發展。把太倉建設成為長三角區域商貿物流中心,有助于完善太倉港口特色的現代服務業發展體系,打造千億級臨港物貿基地,實現“以港強市”的發展戰略。
經濟發展向好,商貿物流需求不斷擴大。21世紀以來,太倉經濟增長進入加速期,太倉市地區生產總值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保持持續增長,年均增長率分別為8.92%和11.61%,總額不斷擴大(圖1)。,市場消費需求不斷增長。2017年,太倉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240.96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10.15億元,進出口總額129.68億美元。經濟尤其是工業的快速發展,促使了商貿物流業發展迅速。
港口優勢明顯,商貿物流基礎設施建設速度快。太倉港積極融入上海國際航運中心,與上海港、寧波港合作深化,通關環境江蘇省領先,2017年,太倉港全年完成集裝箱吞吐量451萬標箱、貨物吞吐量2.5億噸,同比增長分別為10.5%、7.8%,貢獻全省超50%的增量,全港航線總數增至191條,近洋特色港更加明顯。楊林塘“黃金水道”、滬通鐵路、蘇南沿江鐵路等建設正有序推進。
產業集聚快速,太倉商貿物流業發展布局日臻完善。太倉產業集群的快速集聚帶動了商貿物流業蓬勃發展,現有德資企業為主的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集群;石化新材料、特種纖維材料、金屬材料和無機非金屬材料等新材料產業群;生物醫藥產業群以及太倉港綜合保稅區內的物流產業集群。太倉商業布局不斷優化,形成了人民路商圈、萬達商圈、海運堤商圈、森茂汽車城商圈和城西建材家具商圈多點支撐、網絡化、差異化發展的城市商業空間布局體系。

圖1 太倉地區生產總值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變動趨勢
基礎設施建設有待進一步完善。近年來,交通網絡建設發展速度快,高速公路網絡健全,公路運輸能力較強,但在物流需求快速增長的背景下,水運通行能力還是明顯不足,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之間的航線少,貨運鐵路的缺乏致使港口運力不足,港口集疏運條件仍有待完善,碼頭泊位的現代化裝卸設備還不充足,這些限制了太倉港對周邊經濟腹地貨物的吸引力。
總部物貿經濟集聚效應還需強化。經濟全球化發展背景下,總部經濟這種新生的經濟形態對于地區經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總部經濟產業關聯度強、集聚帶動作用大,能夠推動地區經濟的持續性發展,提升太倉核心競爭力。目前,太倉總部企業僅有24家,集聚效應未能完全顯現。太倉港優越的地理位置和低廉的物流成本,非常適合跨國公司前來建立中國總倉、亞洲總倉,發展物貿總部經濟。
跨境電商平臺亟待加大建設力度。跨境電商平臺作為互聯網時代新型的集成中間商,真正從用戶的角度,為買賣雙方提供產品信息、訂貨、結算、通關、物流、倉儲、融資等綜合服務。目前太倉跨境電子商務公共服務平臺主要為電商、倉儲、快遞等電商供應鏈企業提供預備案、賬冊管理、統計、查驗等日常服務,功能相對單一,不能為太倉商貿物流快速發展提供全面有力保障。
在長三角三省一市共26個城市中,太倉是蘇州下轄的一個縣級市,又是離上海直線距離最近的城市,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下,地方政府間加強合作是趨勢,要進一步優化開放型經濟發展的“軟環境”和“硬環境”,2018年嘉昆太協同創新核心圈正式簽約,突出人才第一資源,太倉圍繞機制、政策、載體等方面,主動承接上海創新資源;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提高政府服務能力,通過制定相關政策、加強信息發布、建立公共服務平臺等形式,強化對企業的服務;建設規范的政府監督體系;加大綜合行政執法力度。
太倉港區是江蘇省太倉港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簡稱,由港區和新區兩部分組成,是太倉港的經濟腹地。港區要按照“港口碼頭、臨江工業、現代物流、新港城”四位一體、整體推進的發展戰略,進一步細化產業定位,規模化發展高端裝備、功能材料、綠色能源、健康診療四大新興產業,提升電力能源、輕工造紙、石油化工三大骨干產業,優化資源配置,加大招商選資力度,積極打造商貿物流業。推進江海聯運國際物流園、似鳥華東物流商貿中心、耐克中國物流中心三期等項目,發揮太倉港的航運優勢和太倉港綜合保稅區的特殊監管功能,實現“千億制造、千億物貿、百億稅收”的目標。新區要形成以電子信息、精密機械和新材料為主的高新技術產業群,積極打造“中德(太倉)產業合作示范區”,使太倉成為對德合作成為中德兩國深化合作的新典范,鼓勵吸引著名跨國公司來區落戶,打造總部經濟,實現一流的工業示范區、科技先導區和現代新城區的目標。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是確保太倉商貿物流中心持續穩定發展的硬性保障,要持續推進太倉與上海、長三角城市群和長江經濟帶的城際軌道、公路、水路的全面對接。加強太倉港港口集疏運體系建設,積極推進太倉港東南亞直航的集裝箱班輪航線和件雜貨航線,逐步打開并形成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聯通的新格局,建設內貿轉運樞紐、近洋直達集散中心和遠洋中轉基地。加快構建“公鐵水空”立體式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使全市公路網絡更加完善,加強鐵路綜合樞紐建設,包括滬通鐵路太倉站、太倉南站、太倉港站建設以及蘇南沿江鐵路建設;加快通用機場布局規劃和選址工作。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是太倉開放型經濟的新興市場,市場外貿發展良好,推動有實力的本土企業積極參與全球經濟,以“走出去”帶動“銷出去”和“引進來”,進一步推動太倉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引進新裝備、新材料、現代服務業等新興產業,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同時要向外擴展優勢產能,如重大裝備產業、軌交產業、新能源等產業,搶抓資本技術輸出和產業梯度轉移,還要引導和鼓勵紡織、食品、化工、機械等太倉傳統優勢行業開展境外和國際產能合作,積極參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基礎設施建設,開展境外投資合作。
商貿物流中心的建設和發展需要提供全方位、多層次、多維度的信息服務和技術支撐。在國家大力推進“互聯網+”的大背景下,太倉應著力推進以智慧物流為重點的信息化網絡體系建設,依托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與現代物貿線上線下融合發展,打造全市統一的商貿物流信息綜合服務平臺,營造有利于產業聚集與擴散的信息化環境。完善太倉跨境電子商務公共服務平臺,以政府采信、電商通關、企業創牌、消費者溯源為服務目標,為進出口貿易提供一站式外貿綜合服務,讓跨境貿易變得更便利。
利用太倉港在碼頭堆場、商貿信息、品牌效應等方面的優勢,搭建大宗商品交易平臺與貿易分撥基地,著力發展煤炭、木材、礦石等貨物的代理采購、供應鏈融資、倉儲配送等貿易服務;針對太倉港取得進口水果、糧食、肉類、水生動物等產品的指定口岸資質,要進行充分宣傳,吸引企業入駐開展業務,充分利用跨境電商平臺,開展與亞馬遜、阿里巴巴等一流電商品牌的戰略合作,創新通關模式。
“一帶一路”背景下,太倉建設長三角商貿物流中心有機遇也有挑戰。政府要出臺專門的商貿物流發展政策,吸引高級商貿物流復合型人才在太倉創新創業;港口要加強與太倉市的聯動合作,研究細化貿易便利化優惠政策措施,加快發展流通加工、分撥配送、大宗商品交易、電商貿易平臺等對地方經濟帶動作用強的物流貿易功能,促進大型物貿企業來港注冊和開展業務,合力打造出配套上海的長三角商貿物流中心。
(蘇州健雄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太倉 2154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