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臺北特約記者崔明軒●本報記者譚福榕胡馨予
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1日罕見打破慣例,發表“新年談話”。在這一兩岸關系占了超過一半篇幅的談話中,她提出“中國必須正視中華民國臺灣存在的事實”“必須以和平對等的方式來處理我們之間的歧異”等“四個必須”,并揚言為兩岸交流建起“三道防護網”。“九合一”選舉慘敗后,蔡英文想出的對策不是反省政策,而是向深綠靠攏。當天,“在選舉中用民意痛擊民進黨”的高雄市針鋒相對地提出“三個必須”:必須為兩岸人民的共同利益努力、必須交流溝通、必須互相尊重。臺灣《聯合報》說,想象一下畫面——蔡英文如今前
線潰散、后防空虛、腳下盤崩,卻猶自孤坐墻頭,只想效仿孔明空城退司馬,能得計否?
“四個必須”和“三道防護網”
馬英九“執政”時期的每年1月1日,他都通過“元旦文告”發表重要談話。這一慣例在蔡英文上任后被取消。然而今年,蔡英文1日一大早就發表“2019新年談話”。在全長12分鐘的談話中,她花了大部分時間用來闡述對兩岸關系的看法。
蔡英文聲稱自己不反對兩岸正常互動,更不反對兩岸之間的城市交流,但強調“不能靠模糊的政治前提,或是強迫就范的通關密語”。她隨即拋出“四個必須”,即“中國必須正視中華民國臺灣存在的事實”“必須尊重2300萬人民對自由民主的堅持”“必須以和平對等的方式來處理我們之間的歧異”“必須是政府或政府所授權的公權力機構,坐下來談”。蔡英文稱這“四個必須”才是兩岸關系是否能夠正向發展的關鍵基礎。
“為守護臺灣安全”,蔡英文宣布要為兩岸交流建“三道防護網”——“民生安全防護網”“信息安全防護網”和“民主防護網”。她批評大陸“試圖利用民主體制的開放和自由,介入臺灣內部的政治和社會發展,已是此刻臺灣最大的挑戰”,稱“在臺灣,來自對岸的假信息已泛濫到人心浮動的程度”。蔡英文甚至拿非洲豬瘟防疫說事,質疑“如果連疫情防治都不能真心合作,哪來的兩岸一家親?”
上周,大陸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已澄清,民進黨當局炮制大陸隱匿疫情,完全是不實指責。“這沒什么矛盾啊”,曾喊出“兩岸一家親”的臺北市長柯文哲1日回應蔡英文講話時,顯出幾分無奈。他說,“兩岸一家親”在臺灣已經被標簽化,“心里有芥蒂,再講什么都沒用”。聯合新聞網評論稱,
蔡英文把“九二共識”批為“模糊的政治前提”和“強迫就范的通關密語”,又以“兩國論”的形式“把中國和中華民國臺灣并列”,這才是問題的關鍵。文章諷刺蔡英文以防護民主為名,對亟欲突破兩岸交流拼經濟的藍營構建高圍墻,堪稱“民主的奇跡”。
是什么讓蔡英文罕見打破此前“沉默慣例”?臺灣《聯合報》稱,兩周前,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大陸方面表示已“牢牢掌握兩岸關系發展主導權和主動權”。2日,大陸將在北京紀念《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就中共對臺政策與兩岸關系發展而言更具意義。面對預期中的
“對臺攻勢”,蔡英文有意搶先筑起“防線”。
在談話中,蔡英文承認“九合一”選舉是對“執政者”最嚴肅的檢驗,但面對慘敗結果,卻堅稱這“絕對不代表臺灣基層的民意想要放棄我們的主權,也絕不代表臺灣的民眾想要在臺灣主體性上做出退讓”。有臺灣問題分析人士1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說,蔡英文選擇此時講這番話,正是因為她的敗局。她看到臺灣的民意,反而選擇站到民意的對立面,只是為了延續自己的政治生命。向深綠靠攏,跑到“基本教義派”那里取暖,蔡英文終是圖窮匕首見。
“都不是臺灣要的”
在發表新年談話前,蔡英文攜眾人頂著1日早晨6點多的寒風苦雨,在“總統府”前舉行升旗儀式。蔡英文全程唱完“國歌”,沒有回避“吾黨所宗”等敏感歌詞,甚至連“國旗”也拿在手上,直讓臺灣網友驚呼“我有看錯嗎?”此前,她從未手拿“國旗”,“國歌”也是能避則避。“中時電子報”援引島內網友的話說,果然是政客,太能演,一切都是為了選票。升旗儀式開始前,有“獨派”人士高喊“蔡英文,大Liar(意為騙子)”“蔡英文下臺”“槍斃蔡英文”等口號。
1日,國民黨主席吳敦義出席國民黨中央舉行的升旗典禮。他在致辭時呼吁當局和地方政府都要全心全力拼經濟,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基礎上,盡全力維護兩岸和平穩定發展。在《聯合報》看來,兩黨元旦升旗氣氛詭譎,仿佛2020年“總統大選”的插旗大戰。
對于蔡英文的新年談話,國民黨用“一個必須”回擊。該黨發言人洪孟楷1日批評蔡英文好像當“九合一”敗選不存在,這是藐視民意、把頭埋在沙堆里的做法。他說,在兩岸
關系上,蔡英文的“四個必須”仍未擺脫“怪東怪西怪中共”的論調。國民黨對其只有一個要求,就是必須謙卑地傾聽民意。“人民的耐心有限,民意的反撲是即時且堅定的”。
國民黨前“立委”蔡正元在臉書上直指,蔡英文提出的“四個必須”和“三道防護”都不是臺灣要的。“蔡英文可能永遠搞不清楚臺灣人民要什么,那只能說2020再見了。”臺灣名嘴謝寒冰1日發文稱:“看完談話,我只有一個感想:蔡英文打算把以往圍繞在她身邊的拒馬蛇籠,擴大到籠罩全臺灣。三道防護網+四個必須,兩岸繼續卡到2020。”此前一天,前臺北
縣長周錫瑋在“中時電子報”撰文說,臺灣不缺“總統”候選人,“我們要的是能處理兩岸關系的‘總統”。
臺海局勢進入關鍵一年
1日,國臺辦主任劉結一和海協會會長張志軍分別在2019年第一期《兩岸關系》雜志發表新年賀詞。臺灣“中央社”注意到,他們都提到今年是《告臺灣同胞書》發表及和平統一方針提出40周年。劉結一強調,實現祖國完全統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愿望,是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張志軍表示,回首40年風雨兼程能夠看到,和平總能戰勝對立,開放總能戰勝封閉,融合總能戰勝割裂,交流總能戰勝隔閡。
在“九合一”選舉之后談及兩岸新局勢時,臺灣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趙春山曾說,2019年將是兩岸關系關鍵年,甚至可能是1949年后最重要的一年。這一判斷被島內輿論認同。《中國時報》1日發表社論稱,大陸可能對臺發動各種反制,包括提升兩岸城市互動層級測試當局、繼續以優惠政策吸引臺灣優秀人才等,而在中美對峙下,臺灣一旦明顯靠向某方,就可能引發另一邊的報復,進而傷及臺灣經濟。
中國社科院臺研所研究員金奕1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大陸的對臺政策有很強的持續性和可預測性。臺灣雖然有“急獨”勢力鼓噪,當局也推行“反中”“抗中”的路線,但島內存在一股強大的希望和平發展的力量。世界格局處在大的實力變革前夕,這可能是最大變量,但中美關系在競爭中合作的局面不是誰想打破就可以打破的。在決定臺海關系的三大因素都沒有發生重大改變的情況下,大陸仍擁有兩岸關系發展的絕對主導權。如何正確判斷形勢,是對臺灣當局的最大考驗。▲
環球時報2019-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