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子
曾任教南開大學的張嗥如出生于河北鹽山縣。他天資聰慧,穎悟過人,在看到清室極其昏聵后,決意放棄科舉之路,將精力放到新學上,希望以此報效國家。
1905年,他赴保定學習,畢業后創辦許孝子高等學校,精心培育人才。由于張嗥如治校有方,其聲譽越來越高,1916年,直隸(河北)省成立省參議會時,張嗥如被選為第一屆省議會議員。不久,張伯苓邀請他赴南開學校任教,于是有了張嗥如與凌叔華的師生情緣。
當時,在凌叔華的作文本上,張嗥如寫過許多精彩的評語,比如“凌生才人也,亦學有根柢人也”“入門下馬氣如虹。惟斯文得之……吾為吾校得才賀。”認真品讀這些字句可知,張嗥如的批語有這樣幾個特點:抓其大要,不面面俱到卻文采斐然;飽含學問,文史知識招之即來;充滿對學生的鼓勵,“凌生才人也”“吾為吾校得才賀”等隨處可見。
張嗥如的評語寫得如此精彩,與他自身具備的才華有關。1916年,張勛勾結各地軍閥,訂立北洋七省軍事攻守同盟,希望實現清室復辟。得知此事,張嗥如非常氣憤,當即草就一詩發表在某期刊上,詩曰:“太平希望付煙云,誤國人才何足云;孤客天涯空涕淚,傷心最怕讀新聞?!贝嗽娪幸姷?,有情懷,有意境,有韻味。這樣的才子老師去改作文,自然會將自己的特色帶進去。
清末亂世,外有列強入侵,內有軍閥“各領風騷三五年”,在這樣的環境中,憂國憂民的張嗥如很想為處于危難中的國家做點兒什么。而他早期從事的是教育,自然格外重視發現和培養人才,碰上凌叔華這樣的學生加以熱情鼓勵、有針對性地培養,也就不足為怪。
一個老師的出類拔萃,不會從天下掉下來,鋒芒的存在是靠自己點滴的積累。
編輯/羽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