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杜永軍 Matraimov Abdurakhman 鄭旭杰
吉爾吉斯斯坦的高等教育發軔于20世紀30年代。1933年,吉國歷史上的第一所高等院校——吉爾吉斯獸醫學院得以建立,后改名為農學院。從立國之初,吉爾吉斯斯坦重視高等教育的發展,認為只有高等教育發展了,才能夠實現國家綜合實力的全面提升,促進國家經濟的持續發展。高等教育能夠為國家培養一批又一批的專業人才,這些人才可以在不同的領域發揮作用,共同實現國家綜合實力的快速發展,保證國家在未來的發展中有更美好的前景。在吉爾吉斯斯坦52所高校中,國立伊薩諾夫建筑交通工程大學以其多元化的跨境合作與人才培養模式,吸引了我們的目光。為此,我刊高端訪談欄目對阿布德卡雷科夫·阿吉木別克·阿布德卡雷科維奇(Abdykalykov Akymbek Abdykalykovich)校長進行了專訪。

吉爾吉斯斯坦國立伊薩諾夫建筑交通工程大學校長阿布德卡雷科夫·阿吉木別克·阿布德卡雷科維奇
●國立伊薩諾夫建筑交通工程大學是一所既年輕又古老的大學,1954年作為蘇聯最著名理工學院的分院,是一所綜合性的技術學院。1992年國家獨立后升格為一所獨立大學。
《大學》:尊敬的阿布德卡雷科夫·阿吉木別克·阿布德卡雷科維奇校長,您好!很高興您能接受我們的專訪。貴校成立于1992年,當時正值蘇聯解體初期,獨立后的吉爾吉斯斯坦成立這樣一所高校的目的何在?
阿布德卡雷科維奇校長:首先,感謝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主辦的《大學》雜志對我以及我的學校進行專訪。您說的沒錯,我們學校被稱為大學的歷史確實開始于1992年。從當年起,我們學校就成為一所真正獨立的、能夠為國家多個經濟領域培育工程師、管理人員以及建筑師的國立大學。在2017年,我們為此還舉辦了“慶祝學校成為獨立大學”的二十五周年紀念日。
然而,針對您的問題,我還想用一個時間軸的方式來比較全面地展現我校發展的歷史性時間。追溯這所學校的前身,最早要從1954年開始,我校是一所綜合性的技術學院,是蘇聯最著名理工學院的一個分院。自1992年以來,我校成為了獨立后的吉爾吉斯斯坦的國立大學之一,主要以培養專業技術型人才為主。1998年以后,我校被稱為吉爾吉斯斯坦國立伊薩諾夫交通建筑工程大學,以吉爾吉斯斯坦獨立后的第一任總理那西爾金·伊薩諾夫的名字對大學進行命名,并于2008年正式通過國家教育法的同意和確認,此后一直沿用至今。
國立伊薩諾夫建筑交通工程大學的辦學宗旨,即是我校的使命,我想提醒大家注意以下要點:第一,培育在勞動力市場上有需求的和有競爭力的學士、碩士,科學和高等科教人才(主要指副博士和博士);第二,履行我校各級負責人的領導任務和個人責任,確保每個職工明確其使命、職權、義務和責任;第三,與國內外教育機構、科研院所、經濟實體以及相關公私企業建立互利的伙伴關系;第四,不斷提高教育質量管理體系的效率。這些要點將是促進國立伊薩諾夫建筑交通工程大學快速發展的助推器,需要我和我的同事們共同遵守和履行。
●國立伊薩諾夫建筑交通工程大學目前設有60個專業和38個高等學位培養方向。現有在讀學生1萬多名,含本科生、碩士、研究生(指副博士)和博士。學校建有9個大型研究所,在49個培訓和研究實驗室開展日常教學活動。
《大學》:貴校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形成了哪些特色專業,專業設置是基于哪些原則?致力于培養什么規格的學生?
阿布德卡雷科維奇校長:國立伊薩諾夫建筑交通工程大學目前設有60個專業和38個高等學位培養方向;現有在讀學生1萬多名,含本科生、碩士、研究生(指副博士)和博士。學校建有9個大型研究所,在49個培訓和研究實驗室開展日常教學活動。在硬件方面,學校配有1800多臺計算機,42個多媒體教室,有超過70個的“Teleteaching”(教學電視),可以隨時與德國以及其他國家的課堂實現實時/異時交流互動。
學校尤其重視校企合作,與企業簽署了350份合同,學生可額外掌握22種技術類實訓。學生營銷和職業發展中心的成功運作,使每年超過80%的畢業生得到了大企業的雇用。
目前為止,我們以職業培訓為基礎的辦學原則取得了積極的成果,通過對畢業生進行系統的培訓,使其在標準化的、多元的工作情況中掌握知識,提高技能,培養品德。畢業生必須具備創造性的思維能力,善于發現新知識,能夠快速解決相關問題。基于此,我校根據《博洛尼亞宣言》原則,繼續實施歐洲三級教育系統的實踐性培訓課程,與俄羅斯聯邦、德國、奧地利、印度等國的大學和科學中心簽訂了長期合作協議。同時,我校還是以下國際性機構的組織成員:歐亞—太平洋大學聯盟成員、獨聯體和波羅的海國家建筑大學國際協會成員、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大學成員。此外,我校還加入了國際建筑學校協會、歐洲建筑學校協會、世界級大學“新絲綢之路”聯盟執行委員會、亞洲大學協會、中亞和吉爾吉斯斯坦技術大學協會等跨區域合作機構。
我校還是以下國際項目的執行方:11個TEMPUS項目(TEMPUS項目為歐盟教育項目之一)、4個ERASMUS+項目(歐盟教育項目之一,旨在推動歐洲與發展中國家高等教育機構的合作,以促進人才、知識以及技能等方面的交流)、4個Erasmus Mundus項目(伊拉斯莫世界之窗獎學金計劃,該計劃是在高等教育領域的一個合作性的學生交流項目)、2個歐洲委員會TACIS項目(Technical Assistance to the Commonwealth of Independent States——即對獨立國家聯合體和格魯吉亞的技術援助方案)、5個DAAD項目(Deutscher Akademischer Austausch Dienst——即德國學術交流中心項目)和3個德國大眾基金項目,此外還有奧地利政府的3個項目,2個印度項目,以及美國、新西蘭和其他國家的項目。
目前,我校與奧地利薩爾茨堡大學一起聯合培養地理信息技術研究生,并進行英文授課。在此項目框架內的畢業生,將獲得奧地利和吉爾吉斯斯坦兩所大學的文憑。我校還擁有吉爾吉斯斯坦—德國應用信息學學院、奧地利中央地理科學中心、吉爾吉斯斯坦—瑞典工業生態中心和歐洲技術轉讓中心的聯合培養計劃。在2007年,印度政府向我校提供了金額為100萬美元的教育津貼,用來創建一個印度—吉爾吉斯斯坦信息技術中心。我校還取得了另一項成就——印度政府決定于2016年12月在我校設立教育津貼,金額為25萬美元。德國大眾基金會資助的歐洲技術轉讓中心對使用本地材料(磚、泥、條木和框架)建造的住宅模型進行了專項抗震試驗。這些獨特的研究是在中亞唯一的地震平臺上進行的,該平臺建于我校地震建設科研所的科學實驗室,在中亞國家首屈一指。在2017年,我校兩名年輕的科學家在國家級的比賽中獲勝并獲得了15萬索姆的國家津貼,用于獎勵他們進行的科研創新工作。在過去的幾年里,我校吸引的教育投資總量已經超過1,200萬歐元。
2017年,我校在歐洲標準的ARES世界大學質量評估排名體系中,獲得“BBB+”證書,該證書的價值為“教學質量、科學活動、畢業生就業情況均為優秀”。 2018年,根據國際獨立認可和評級機構認定的結果,我校在吉爾吉斯斯坦國內開設“建筑施工”和“運輸技術和工藝”方向的高等教育機構中名列第一。我校的發展成就在國家層面也獲得諸多榮譽:2015年,我校被授予吉爾吉斯斯坦政府著名的“薩帕特”質量獎。另外,歐洲評定機構“ASIIN”(德國)對我校在“信息學”方向培養學士方面的國際認可優質證書延期至2019年。歐洲國際工程教育標準認證網絡ENAEE和EAAR對我校“工業和民用建設”學士培養項目的國際認證—歐洲—ACE學士證書延期至2020年。
●未來社會需要的是對人才多元化、多重度的檢驗。學生只有具備了這樣的能力,才能夠迅速適應變化的世界,表現出對創新和更高技能的渴望,以及為了成功進行綜合的實踐,最終獲得工作專長,從而造就一個合格的職業人士。
《大學》:作為工科院校的校長,您認為工科院校在辦學過程中需要注意哪些方面?您認為國際上的工程協議(如華盛頓協議)有何意義?
阿布德卡雷科維奇校長:無論何種類型院校在辦學過程中都需要對人才培養方面加以重視。未來社會需要對人才進行多元化、多重度的檢驗。學生只有具備了這樣的能力,才能夠迅速適應變化的世界,表現出對創新和更高技能的渴望,以及為了成功進行綜合的實踐,最終獲得工作專長,從而造就一個合格的職業人士。我校具備培養高素質人才的條件,我們的學生從入學第一天起就被賦予了在知識的海洋中鉆研工程技術理論和實踐的機會,這是培養學士、碩士和研究生(副博士)的第一步,也是最為關鍵的一步。
在國際上的工程協議方面,我校目前有受益對象為學生、雇員和教師等層面的雙向學術流動協議,流動模式既可以是來我校學習,也可以接收我校的學生去外國大學學習。在此情況上,我校實現了互相認可的培養方案、經驗交流和聯合科研工作,通過工程教育認證體系和工程教育標準,初步實現了工程學位的互認和人才的跨國成長。而你們比較熟悉的《華盛頓協議》是目前國際上最具權威性和影響力的工程教育互認協議之一。但是我們學校目前還未加入這個國際工程協議。
《大學》:當今時代對工程師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需要在培養過硬質量工程的同時,還要培養他們在美學等方面的能力。您認為應該如何培養這樣的工程師?
阿布德卡雷科維奇校長:誠如您所說,當今社會的快速發展和人民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確實對培養高水平的工程技術人員提出了新的要求,這些要求包括工程基礎扎實、技術過硬、具有創新思維和美學鑒賞能力。為此,培養這樣的學生就必須要求他們做到全面發展,掌握豐富的知識和技能;能夠規劃、設計和運行工程設施;能獨立地提高自身知識,并能夠在實踐中加以應用。
●大學的多元國際活動旨在促進它在世界信息空間中,培養出具有競爭力、受市場歡迎的畢業生。目前,吉爾吉斯斯坦國立伊薩諾夫交通建筑工程大學與世界上113所大學之間建立了合作伙伴關系。我們希望能與更多的中國大學建立起務實的合作關系。
《大學》:您是怎樣認識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在國際化辦學的方面,貴校和中國有著什么樣的合作?
阿布德卡雷科維奇校長:大學的多元國際活動旨在促進它在世界信息空間中,在現代教育、科學、專家和文化中心建設等領域,培養出具有競爭力、受市場歡迎的畢業生。
目前,我校與世界上的113所大學之間建立了合作伙伴關系。其中,我校與歐盟、俄羅斯、中亞、中國、印度、土耳其和韓國的大學之間的合作關系最為密切。在“上海合作組織網絡大學”項目中包含中國、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的83所大學,其中我校是實施IT教育的國家協調員。
在與中國大學的國際合作框架內,我校與西安交通大學(XJTU)簽署了合作協議,共同培養“管理”和“經濟”方向2+2。3+1和1+1項目的學士和碩士。令人欣慰的是,2018年在西安交通大學畢業了該項目的第一批8名本科生。2018年5月10日,我校與中國西安的長安大學簽署了一項類似的合作協議,通過實施教育項目,共同培養“物流工程”方向的學士、碩士和博士。2018年5月12日,我本人在絲綢之路大學聯盟校長論壇(UASR)上全方位地介紹了吉爾吉斯斯坦,來自世界各地的100多所大學的代表出席了論壇,共同討論了建立和資助聯合科學與教育項目的中心或專門機構等問題。在我的倡議下,論壇的與會者們還討論了絲綢之路教育空間整合的專題問題,以及在“一帶一路”概念框架內實現國際教育多元合作項目的遠景計劃。
2018年5月10日到13日,我還代表學校參加了“國際級世界大學博覽會”(World-Class Universities Expo 2018),并在UASR大學聯盟的執行委員會會議上展示了我校的創新創意展品。
我校和中國路橋公司集團在道路建設人員的培訓方面有著長期合作:我校學生可以優先在施工項目過程中進行仿真實踐,路橋集團也是我校的主要國際贊助商;我校的畢業生能夠在該公司直接就業,從事建筑項目工程作業;路橋集團還為我校配備了2個實驗室和1個電腦機房。我校與中國高等院校及企業之間的合作成果,目前是吉爾吉斯斯坦全國范圍內最為豐碩和有目共睹的。為此,我們希望能與更多的中國大學建立起務實的合作關系。
●吉爾吉斯斯坦國立伊薩諾夫交通建筑工程大學計劃在中國“一帶一路”框架下,繼續擴大與中國的合作伙伴關系,著眼于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和綜合素養提升,為“一帶一路”建設培育出更多具備實用性工程技術的人才,共創絲路繁榮。
《大學》:自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在教育領域也掀起了“一帶一路”合作的相關活動。您認為“一帶一路”高等教育合作應該著眼于哪些方面?具體就吉爾吉斯而言,您認為關鍵在哪里?
阿布德卡雷科維奇校長:2015年5月,我校在中國西安加入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先生“一帶一路”倡議框架下創建的新的世界高校聯盟。基于該聯盟開展的積極合作,我們成功開設了吉爾吉斯—中國“新絲綢之路”國際研究所創新經濟學與管理學中心。該中心于2015年12月正式揭幕,西安交通大學副校長席光教授、管理學院院長黃偉教授、管理學院基什托巴耶娃博士出席了揭幕儀式。
我校與西安交通大學共同致力的“管理”和“經濟”學士、碩士培養項目。在該項目框架下,西安交通大學已于2016年接收了8個我校“管理和工程學”專業的本科畢業生進行碩士階段培養,2017年又接收了4人,所有培養費用由教育津貼進行補助。
2016年4月7日到10日,恰逢西安交通大學成立120周年慶典之際,我校被納入“絲綢之路大學聯盟”(UASR)執行委員會。該執委會成員僅包括150所世界級大學中的17所大學,其中就有劍橋大學和牛津大學。我很高興能當選為該聯盟執行委員會的成員之一。
我們還在“一帶一路”框架內開展了建設智慧型絲綢之路的工作,在各所大學舉辦了各種科研和科學實用的會議,出版了許多聯合科研文章,舉辦了嘉賓講座,實現了許多國際大型研究項目的跨境合作等。此外,還有聯合培養國際學士和碩士項目,創辦聯合學院等計劃。
從長遠來看,吉爾吉斯斯坦國立伊薩諾夫交通建筑工程大學計劃在中國“一帶一路”框架下,繼續擴大與其它中國大學、研究中心、企業的合作伙伴關系,著眼于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和綜合素養提升,為“一帶一路”建設培育出更多具備實用性工程技術的人才,共創絲路繁榮。我想,這是我校最為期盼和希冀的盛世之舉。
《大學》:謝謝您接受我們的采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