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菲菲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創業活動在促進就業、生產力的提高和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得到學者們的一致認可。[1]加之近年來,在經濟下行的大環境下,我國高校畢業生人數屢創新高,青年群體的就業壓力越來越大。[2]鼓勵大學生以創業形式實現就業,以創業帶動就業,成為政府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突破口。與此同時,與大學生創業的相關研究層出不窮。本文主要通過對中國知網中大學生創業相關文獻的梳理,分析近年來我國學者在研究大學生創業相關問題上的研究內容和特點,為未來研究提供借鑒。
筆者以“大學生創業”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CNKI.net)進行查詢,發現從論文發表數量來看,關于大學生創業的研究大致經歷了3個重要的時間節點(圖1-1)。第一階段是1999-2000年。我國有關大學生創業政策始于90年代末,1999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做好1999年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意見的通知》中,首次提出“鼓勵和支持畢業生到非國有制單位就業或自主創業”,隨后幾年,我國各級地方政府陸續出臺多種促進創業的政策鼓勵大學生進行自主創業。在這種背景下,2000年,中國知網關于大學生創業的研究從12篇增加到了110篇。第二階段是2005-2006年。從2005年起,我國政府提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發展戰略,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及各級政府高度重視人才培養和發展,先后出臺多項措施鼓勵、支持、培養和建設高素質、高層次的創新型人才隊伍,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因此,從2006年開始,有關大學生創業的相關研究增加了1倍多。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國務院和各部委僅2008年底至2009年3月底之間就頒布促進大學生就業的相關政策達11項之多,從2009年開始,大學生創業研究飛速發展。第三階段是2014-2015年。2014年,我國有727萬大學畢業生涌入就業市場,再創歷史新高。為緩解就業壓力,2014年5月9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做好2014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部署進一步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通知》提出,2014年至2017年,在全國范圍內啟動實施“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通過加強創業教育培訓、落實創業扶持政策、強化創業公共服務,引導和幫扶更多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逐步提高高校畢業生創業比例。因此,2015年,中國知網關于大學生創業的文章再創歷史新高,每年均有6,000篇左右的大學生創業文章出現。
隨著大學生創業研究的不斷增多,同時也涌現出了一批對大學生創業研究內容的綜述性研究,這些研究總結了大學生創業的核心內容。通過梳理總結,除了對創業相關理論、概念的研究,筆者認為當前我國有關大學生創業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大方面:第一,大學生創業的現狀、問題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包括創業意向/傾向、動機/行為、創業教育、創業能力等,以及衍生出來的大學生創業意向、創業動機、創業行為、創業教育和創業能力等的影響因素。這些研究旨在通過分析大學生各方面的特征,尋找如何有效促進大學生創業的途徑。[3]第二,我國大學生創業促進政策的研究,包括大學生創業政策的內容、體系、現狀、創業政策評價及實施效果的研究,地方扶持大學生創業政策的研究,以及創業政策與大學生創業關系的研究等。本研究主要從以上幾個方面對當前我國大學生創業的相關研究進行總結和分析。

圖1-1 中國知網“大學生創業”相關論文數量的年度變化
首先,關于創業的內涵。創業(Entrepreneurship)一詞最早出現在二三百年前的法國,第一次出現在經濟學領域是1921年。關于創業的定義很多,在不同時期、不同領域的學者均對之有自己的獨特見解。美國著名企業學教授杰弗里·A·蒂蒙斯(Jeffry A.Timmos)所著的創業教育領域的經典教科書《新創業創造》將創業定義為:創業是一種思考、推理和行為方式,并最終導致價值的產生、增加、實現和更新。[4]隨著時間的發展,創業更多地指向創造機會和創業者之間的關系,即認為創業是一種創業者發現并抓住創業機會的經濟活動。[5]如國外學者多認為,創業是新組織的創建過程,是創業者根據自己的思想和努力來開創一個新組織,包括新公司的成立,以及新產品或新服務的提供,包括把握機會、戰略方向、資源掌控、管理效果、激勵政策等方面的內容,來實現創業者的理想。[6]管理學派認為,創業是一種可以通過組織而實現的工作,只要學習就能獲得,只要敢于決策、善于學習,就可以成為一個創業者。[7]
我國一些學者在借鑒西方研究的基礎上也提出了他們對于創業的理解。復旦大學郁義鴻、[8]李時椿、[9]郎磊[10]等人認為,創業是一個發現和捕捉機會,利用機會,整合資源,并創造出新產品、服務,從而實現其潛在價值的過程。張可[11]通過總結眾人的觀點認為:創業就是創業者以創新的思維去抓住機會進行創新,創立一個新組織,然后創造出新的產品或服務,從而獲取經濟和社會價值。創業是一項具有高度不確定性的經濟活動,它具有自主性、風險性和功利性等特點。[12]創業必須貢獻出時間和付出努力,承擔相應的財務、精神和社會奉獻,并獲得金錢的回報、個人的滿足和獨立自主。[13]隨著創業活動變得越來越普遍,有關創業的研究邊界和范圍也不斷擴大。總體來看,國內外學者們對于創業的本質內涵的認識大同小異,但國內學者對于創業的領域、范圍的探討相對薄弱,理論基礎不足,而西方學者對于創業的研究歷史悠久,內容更加豐富,涉及領域更加廣泛,理論基礎更加扎實。
大學生創業自然是以大學生為主體展開的,根據以上創業的定義,大學生創業是大學生個人或團體運用創業思維抓住創業機會,創立新組織或新產品、新服務,從而實現經濟和社會價值。但是關于“大學生”的定義與大學生創業中的“大學生”的定義,有研究者認為兩者存在區別。一般而言,大學生是指在高等、高職院校等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包括在校學生和已畢業的學生。[14]而高等教育一般又包括專科、本科、研究生等不同的層次,因此大學生也就包含專科生、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15]這種定義顯然不能夠明確大學生創業的主體定位。張可認為,根據國家下發的一系列促進創業的政策,國家政策扶持對象“大學生”的范圍應該為在校生和畢業2年以內的正在接受或者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學生。[16]因此,有研究者進一步明確和強調了大學生創業的主體,將大學生創業定義為,具有學籍的高等學校學生和畢業兩年內的大學生、研究生、博士和回國留學生(留學生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確認)開展的以滿足市場某種需要為目的,提供社會所需的產品或服務,從而獲得經濟回報、創造社會價值的過程。[17]
郎磊根據創業的相關概念,結合大學生的特點,定義“大學生創業”為大學生為實現自我發展需要,利用其現有控制的資源和自身能力,在經濟環境中尋找并把握創業機會來創建企業或產業,以實現自我價值、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過程。[18]時麗紅認為大學生創業是指具有學籍的高等學校學生和畢業兩年內的大學生把握機遇,通過創立企業或產業,向社會提供某種產品或服務,以滿足市場需要,并獲得經濟回報、創造社會價值的過程。[19]
目前學術界對創業類型的劃分尚未得出一致、明確的定義。[20]英國倫敦商學院2001年全球創業觀察(GEM)報告中第一次提出了機會型創業和生存性創業的概念,首次根據創業動機的不同將創業活動分為“生存型創業”和“機會型創業”。生存型創業是那些由于沒有其它更好的工作選擇或對其他就業選擇不滿意而從事創業的活動。機會型創業是指那些為了把握一個商業計劃而從事創業的活動。生存型創業者更多地是被動進入創業領域,而機會型創業者是已感知到商業機會并自愿開放商業機會的人,他們仍有其他的工作選擇,但由于個體偏好選擇創業,是主動自發地開創企業。[21]由于個性差異和環境等因素往往導致不同類型的創業行為,而不同類型的創業行為對就業帶動的情況也是不一樣的。“機會型創業”和“生存型創業”在提供就業機會方面的差異更為顯著。
許蓉艷認為創業的類型有獨立創業和企業內創業兩種。獨立創業是指創業者個人或創業團隊白手起家進行創業,企業內部創業是指在大企業內部創業,因此我們研究的大學生創業均是屬于獨立創業的范疇。郎磊把大學生創業的類型從創業時間、創業目的、創業起點、創業投入資源、企業制度創新等幾個方面來劃分。[22]徐建軍、楊保華結合大學生自身的特點,認為大學生的創業應該屬于“知識型兼機會型創業者”,大學生具備成為機會型、知識型創業者的優勢。[23]陳小燕、韓露以中山大學南方學院為研究對象,按照組織形式將該校大學生創業模式劃分為獨立自創類型、產品加盟代理類型、創意類型和孵化器類型。[24]黃煥山分析高職生創業的特點,將高職生創業的類型按平臺劃分為網絡型創業、加盟創業、兼職創業三種類型;按照主體劃分為合伙創業型、自主創業型兩種類型。高職生應該根據自己的特點選擇合適的創業類型。[25]通過以上總結可以看出,根據我國大學生創業的實際狀況,國內學者關于我國大學生創業類型的定義類型繁雜、零碎,缺乏統一標準的或者與國際相接軌的分類體系,這使得一些對大學生創業的研究難以量化深入,比如對大學生創業結果的評價、創業政策對大學生創業結果的促進作用等。
大學生的創業行為不僅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同時也是高等學校開展就業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但現實中的諸多主觀和客觀條件影響著大學生創業活動的順利開展。
大學生的創業行為作為一個完整的活動過程,往往與創業態度、創業意愿、創業傾向有著密切的關系。丁秋露認為大學生創業影響因素的文獻內容大多數是圍繞大學生創業意向和創業能力,[26]她在綜合相關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創業影響因素評價模型指出,大學生創業受到創業意愿、創業能力和創業支持三大因素影響,而在這其中,創業意愿最為重要,其次為創業支持和創業能力,兩者重要性相對接近。而大學生的個人背景、個人特質、綜合素質、創業環境、創業資源、創業項目選擇、管理技能等又通過創業意向、創業態度等影響著創業行為。[27][28][29][30][31][32]個人背景因素通常包括性別、年齡、專業、學歷、工作經驗、父母學歷、是否擁有公司等。大學生個人背景因素會直接影響創業意向。[33]個人特質包括成就需要、控制資源和自我效能感,大學生的個人特質通過創業態度對大學生的創業傾向產生正向影響。[34]綜合素質包括創業意識、創業精神、創業知識、創業能力、創業思維等。環境因素通常包括經濟環境、社會文化環境、政府政策、學校教育等外部環境,也包括大學生個人的社會資本等內部環境。國內許多研究者均得出創業環境對大學生創業有顯著影響的結論。[35][36][37][38]創業資源主要包括人力資本、資金資本和社會資本三個部分。錢永紅認為人格特質和創業資源水平能夠較好地預測個體創業意向。[39]個體對創業資源的擁有狀況是影響個體創業意向決定因素,劉文富實證研究也顯示:人力資本對大學生的創業意向、創業機會、創業質量均有顯著影響。[40]魏巍、李強則認為同學、朋友的支持和家庭的創業氛圍是影響大學生創業意愿的重要社會資本。[41]創業項目的選擇是大學生創業的基本影響因素之一。根據教育部的相關調查顯示,學生創辦的公司很大一部分創業失敗是由于項目選擇錯誤導致。[42]也有研究者將從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的角度來對影響大學生創業的因素進行探討。主觀因素通常包括個體因素,例如興趣、技能、能力、才能、動機、特征、經驗等。客觀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因素、學校因素、社會因素、項目選擇等。[43]
黃敬寶以2010年北京市18所高校1,318名學生為調查對象,對大學生的機會型創業意向和生存型創業意向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發現對于機會型創業意愿來說,學科專業、性別、父母職業、高校、發表論文、實習、政治面貌、獎學金、計算機、學習成績成為十大影響因素,但除學科專業影響較大外,其他因素的影響不大;對于生存型創業意愿來說,英語、學科專業、計算機、家庭收入、城鄉分布、干部、性別、政治面貌成為八大影響因素。[44]
大學生在創業上有人才資源方面的優勢,影響大學生創業的因素紛繁復雜,是國內學者研究相對較多的方面,但很難說清楚哪個方面的作用更大。促進大學生創業,改變我國目前大學生創業存活率低、創業難等現狀,還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
大學生創業政策的研究是在創業政策的基礎上開展起來的。大學生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大學生創業就業工作的推進,對于促進經濟社會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我國政府歷來重視對大學生創業的鼓勵和扶持,先后出臺了一系列促進大學生創業的政策措施。大學生創業政策的本質、核心和目標與一般的創業政策并無區別,僅是針對大學生這一特定目標群體而制定的,是政府部門在一定的歷史條件和歷史階段,通過制定和改善規章制度、社會文化等各種環境因素,增強大學生的創業意識,激發大學生的創業意愿,提升大學生的創業能力,促進大學生創業行為的產生,提高大學生創業活動成功幾率的一種政策。[45]從創業內容和體系上來看,結合各地的實踐經驗,筆者總結我國現階段的大學生創業政策大致可以分為七類:(1)稅收及規制環境政策。(2)創業教育政策,如組織開展各種形式的創業大賽,在高校中普及創業教育等。(3)金融支持政策。大學生創業金融支持政策通常包括專項資金政策、小額擔保政策、創業基金政策等。(4)商務支持政策。(5)大學生創業基地扶持政策。創業基地扶持政策主要包括場地扶持政策和大學生創業孵化器。(6)創業文化政策。(7)創業相關的其他服務政策。[46][47][48][49]
對創業政策研究得較晚,對創業政策的系統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目前國內外關于創業政策的研究并不多。我國關于大學生創業政策的研究多為創業政策的頒布情況和體系研究,而關于實施效果的研究相對較少,且大多集中于宏觀政策實施的評價,缺少嚴謹的實證研究。大學生創業政策評價體系的構成因素很多,過程復雜,包括評價目的、評價標準、評價內容、評價方法、評價者構成和政策實施環節等。[50]劉蘭劍提出了大學生創業政策評價由3類6項核心指標層、22個指標構成。[51]任爽在借鑒其評價體系的基礎上,分別從政策效應評價、政策效率評價和政策回應評價建立大學生創業政策評價標準,采用目標達成式、效率模式和顧客導向模式評價,并采用模糊數學綜合評價法確定評價指標的權重,彌補了大學生創業政策評價在定量方法運用上的不足。[52]
吳瓊認為我國大學生政策執行的總體效果還有欠缺,主要表現在選擇自主創業的比例小,創業集中于低技術行業,創業成功率低。[53]張可、孟佳、蔡建英認為當前我國大學生創業政策的在實施的過程中面臨以下困境:創業本身存在制度缺失,未形成體系,針對性不強;政策宣傳不到位普及度不高;重視力度不夠、政策執行力不強;大學生創業政策實施不規范。[54]
在創業政策與大學生創業之間關系的研究上,張芳艷認為從研究視角上看,首先,以往研究側重探討人力資源和社會環境因素對大學生創業的影響,對創業政策和大學生創業動力之間關系的研究比較少。其次,從研究方法上看,當前的研究成果大部分運用的是現有經驗或理論來描述和分析創業政策、創業教育,提出并運用新的理論框架和研究方法的學者很少。[55]李良成、張芳艷將大學生創業動力分為內部創業動力和外部創業動力,通過回歸分析發現,各項政策對大學生創業動力都有影響,金融支持和配套政策對大學生內部創業動力的影響最為顯著,配套政策對外部創業動力的影響最為顯著。[56]孫淇庭從制度分析的視角,運用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方法,通過對五所大學大學生的調查分析發現,創業政策對大學生的創業意識、創業機會和創業質量均有顯著影響。其中,創業培訓政策對大學生創業意識的影響最為明顯;新企業的創業政策、稅收優惠政策和創業基金政策越有利于大學生,大學生創業的可能性越大;稅收優惠政策和創業基金政策對大學生創業質量的影響最為顯著。[57]
近年來,隨著大學生就業問題的嚴峻,創業成為大學生就業的突破口,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重視,學術界對于大學生創業相關問題的研究也越來越多,涉及方方面面的問題。本研究試圖將有關研究盡量簡潔地呈現給讀者,但由于文獻數目繁多,筆者不可能全部涉獵。但通過總結,我們依然能夠發現我國關于大學生創業相關研究方面的清晰特點:第一,關于大學生問題的研究缺乏系統的理論挖掘和分析;第二,關于大學生創業現狀與實踐方面的研究描述較為籠統,缺乏系統、全面的客觀調查,研究多集中于某地區,難以進行總體分析和比較;第三,盡管大學生創業政策的研究層出不窮,但對于大學生創業政策的實施效果評價關注相對較少,研究缺乏系統科學的方法分析,研究成果可操作性程度較低,指導實踐的效果欠佳;第四,現有研究多從大學生自身的角度進行調查分析,缺乏對高校和政府促進工作的調查,使得很多關于大學生創業問題的研究只有開頭,不顧結尾。
注釋:
[1]邱瓊, 高建. 創業與經濟增長關系研究動態綜述[J]. 外國經濟與管理, 2007, 26(1):8-11.
[2]人社部. 2016年高校畢業生765萬人 就業壓力大[EB/OL].中國新聞網:http://career.eol.cn.
[3]朱菲菲, 由由, 丁小浩. 大學生自主創業及高校實踐工作現狀的調查分析[J]. 教育學術月刊, 2017,(1):76-83.
[4]Timmons J A, Spinelli S, Ensign P C. New Venture Creation[M]. 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 1990.
[5][11][16]張可. 大學生創業政策實施現狀及對策研究[D]. 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 2013.
[6]Stevenson & Lundstrom . Swedish Foundation for Small Business Research.[J].Entrepreneurship Policy for the Future, 2001,(1):17.
[7][49][52]任爽. 大學生創業政策績效評價研究[D]. 杭州:杭州電子科技大學, 2012.
[8]羅伯特,D.希斯瑞克,創業學[M].郁義鴻,李志能,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0.
[9]李時椿,劉冠.關于創業與創新的內涵、比較與集成融合研究[J].經濟管理,2007,(16):76-80.
[10][18][22]郎磊. 我國大學生創業支持體系構建研究[D]. 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 2012.
[12][17][48]董元梅. 大學生創業政策研究[D].合肥:安徽大學,2010.
[13]許蓉艷. 浙江省扶持大學生創業的政策研究[D]. 上海:上海交通大學, 2010.
[14]謝新吾,師志偉.“要幫助每一位大學畢業生就業!”[N].中國勞動保障報,2009-09-04.
[15]姜世健. 關于我國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研究[D]. 天津:南開大學, 2010.
[19]時麗紅. 我國大學生創業政策研究[D]. 鄭州:鄭州大學, 2012.
[20][24]陳小燕,韓露,獨立學院大學生創業類型探討[J].江西青年職業學院學院,2014,(4):46-49.
[21]Reynolds P D,Bosma N,Autio E,et al. 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 Data Colleetion Designand Im Plementation1998-2003[J]. Small Business Eeonomies,2015,24(3):205-231.
[23]徐建軍,楊保華.大學生創業類型的就業效應比較分析[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1,(6):3-6.
[25]黃煥山. 高職生創業類型論[J].武漢商業服務學院學報,2009,(3):69-73.
[26]丁秋露. 大學生創業影響因素評價模型的構建[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14,(2):122-125.
[27]楊加勇. 大學生創業影響因素及創業能力提升研究[D]. 昆明:云南大學, 2013.
[28]江婷. 大學生創業影響因素研究概述[J]. 考試周刊, 2014,(31):165-166.
[29][42]余嵐,蘇海泉,郭津含. 基于層次分析法的大學生創業影響因素研究[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1(2):69-73.
[30]張志華. 大學生創業影響因素分析[J]. 成功(教育), 2007,(7):149-151.
[31]劉志. 大學生創業意向的結構、影響因素及提升對策研究[D]. 長春:東北師范大學, 2013.
[32]賀丹. 大學生創業傾向的影響因素分析[D]. 杭州:浙江大學, 2006.
[33]范巍, 王重鳴. 創業傾向影響因素研究[J]. 心理科學, 2004, 27(5):1087-1090.
[34]蔣雁. 大學生創業傾向影響因素的結構方程構建與實證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學,2008.
[35][41]魏巍,李強. 社會資本對大學生創業意愿影響的實證研究——基于6所高校402份調查問卷的分析[J].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5):72-79.
[36]劉海鷹. 大學生創業意向影響因素研究[J]. 科技進步與對策, 2010, 27(18):154-156.
[37]高磊, 劉倩. 影響大學畢業生創業的機遇與因素分析[J]. 中國大學生就業, 2010,(s2):58-59.
[38]田永坡, 王鶴昕. 國外大學生創業狀況及影響因素分析[J]. 經濟學動態, 2011,(9):142-146.
[39]錢永紅. 創業意向影響因素研究[J].浙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7):145-151.
[40]劉文富.人力資本對大學生創業的影響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 2010.
[43]閆明, 安俊學. 大學生自主創業影響因素及促進體系探析[J]. 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11(3):311-314.
[44]黃敬寶. 大學生創業影響因素分析[J]. 中國成人教育, 2011,(22):121-124.
[45][57]陳成文, 孫淇庭. 大學生創業政策:評價與展望[J]. 高等教育研究, 2009,(7):24-30.
[46]熊偉. 大學生創業政策體系的構建框架與實施模式[J]. 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 2009, 25(3):18-23.
[47]魏嫻. 我國大學生創業政策研究[D]. 鄭州:鄭州大學, 2010.
[50]夏人青, 羅志敏, 嚴軍. 中國大學生創業政策的回顧與展望(1999-2011)[J]. 理論經緯, 2012:123-127.
[51]劉蘭劍, 溫曉蘭. 大學生創業政策評價體系研究[J]. 廈門理工學院學報, 2011, 19(1):71-75.
[53]吳瓊. 妨礙我國大學生創業政策執行的問題研究[D]. 沈陽:東北大學, 2008.
[54]張可, 孟佳, 蔡建英. 大學生創業政策實施困境及原因分析[J]. 現代商貿工業, 2012,24(14):42-43.
[55]張芳艷. 創業政策對大學生創業動力的影響研究[D]. 廣州:華南理工大學, 2011.
[56]李良成, 張芳艷. 創業政策對大學生創業動力的影響實證研究[J]. 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 2012,(12):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