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玲俊,王 蘊
(馬鋼(集團)控股有限公司南山礦業公司,安徽 馬鞍山 243000)
所謂的信息化建設主要是指將傳統的管理模式以數據的形式進行整理和構建,并通過信息化技術與自動化設備對其部分需要人工完成的安全監管進行替換。通過此種改造其核心目的一方面是減少和優化露天礦山中的留存人工,并在降低人為操作環節的前提下提高系統的總體可靠程度;二是利用自動化手段與信息化限制能夠起到強制與監督的作用,從而保障相關的作業人員能夠對安全生產領域的提醒事項進行充分的重視。
從建設的必要性來看,利用信息化手段對其安全生產管理進行改造主要體現在如下的三個方面:首先,信息化改造是完善工作流程,提高管理效率的必然趨勢。從目前的操作情況來看,大量的安全管理工作依靠人力與基本的組織架構。在此種操作的過程中大量的時間與精力“浪費”在檢查的過程、信息的流轉以及工作的“留痕”層面,對于安全管理起到決定性的功能內容相對較少,客觀上延后了安全管理的時效性與具體效能。而采用信息化管理可以有效的解決上述問題,在降低了人力資源要求的前提下,更保障了信息之間交流與共享的時效性,同時信息通過系統上報與處理的過程形成了自動的“留痕”,對于管理崗位的從業人員而言“解放”了大量的精力,能夠使其將更多的工作內容落實到具體的管理與監督層面之上。其次,信息化應用能夠有效提高管控技術,形成更高的管理水平。安全生產方針最重要的一點是“預防為主”,露天礦山主要是在海拔以下的三維空間礦體中進行生產作業,工序多、工藝復雜、地質條件復雜多變、人員年輕,經驗不足,很多問題不能及時有效的反饋上來,有些變化通過肉眼又不能進行有效判斷。大量基礎數據的缺失,導致很多情況不能提前預知,將事前預防,被動的變成了事后控制。需要建立有效的信息化系統,對邊坡動態、設備運行等微觀數據進行實時采集、記錄,并通過對數據進行綜合分析、處理,查找管理漏洞,完善管理,提升安全管理精細化水平。最后,信息化的應用能夠有效的改善管理人員及相關操作人員的工作環境。傳統安全管理人員需要深入一線,一線的工作環境相對惡劣,部分從事生產安全管理的人員很難適應。而惡劣的工作環境也勢必降低管理的工作效能。從另一個角度而言,更多與生產“無關”的人員進入到一線場地,本身也是對一線安全的一種挑戰,部分管理人員非但無法形成有效的安全貢獻,更成為了工作一線的“風險源”。通過應用信息化技術能夠有效的改善包括管理人員與一線工人的雙重工作環境,從而極大的發揮本崗位的功能效能,落實安全生產責任。
通過上文的分析,對信息化管理體系的構建方式及其必要性進行了梳理。而在實際的應用過程中則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進行系統的應用。
信息化建設本身便是一個相對復雜的系統工程,如果需要在實際的安全管理過程中使之充分的發揮實效則需要統籌的布局與規劃。首先要明確露天礦山開采安全事故的主要風險源。其次是要在風險源辨識與評價的基礎上形成有效的指標體系規劃。計算機系統并不會直接告訴你存在何種的風險,也不會如人工通過經驗來發現可能存在的隱患。信息系統只能夠依靠人為設定的參數來進行預警,或者充當具體工作人員的眼睛對重點區域進行監控。這就需要在系統建設的過程中按照系統可能存在的風險隱患對其進行指標的量化。如邊坡位移、自動排水系統等相關數據,或者通過對敏感點位的監控與重要流程的監控來提供警報。最后,需要將各類信息進行整合,并在系統服務器內部形成有效的闕值建設,如此才能夠為后續的相關警報與安全隱患的排查與解決提供必要依據。
從實際的管理需求與建設需求出發,露天礦山安全信息化管理體系需要完成相關模塊的建設,并不斷的強化系統在實際管理中的作用。形成以系統為依據,以實踐為優化方向的可持續發展路徑。
在信息化模塊構建方面:通過人員定位系統、安全ERP實現人員管理、隱患發展趨勢的可控化。利用人員定位系統,每月對逐級管理人員、工程技術人員的下礦次數、下礦點位和下礦時間進行抽查,確認是否符合責任制量化檢查標準;定期核查爆破作業、中央變電所等要害部位人員出入情況,督促、幫助職工養成遵章守制良好習慣;不定期、不定時實時查詢每名職工的軌跡明細,核查是否按時上崗、到點離崗,班中是否脫崗、串崗;通過每月對ERP安全隱患數據中隱患按單位、查出級別、類型、數量等方面進行定性、定量分析,查找隱患發展趨勢、日常檢查工作漏洞,及時調整安全管理思路,對各類事故進行及時控制。
在重點點位管控方面:礦山的運輸路徑、重點物資的搬運、重要設備的運行監管等都是安全事故的高發點位。針對這些點位要安裝高覆蓋比例的視頻監控設施,以監控代替人員的現場檢查。通過此種方式一方面能夠做到監控數據的全面化與實效性;另一方面則可以為具體的一線操作人員提供更為“友善”的工作環境,使其在無干擾的環境下完成作業,并在視頻監控系統的提醒下嚴格的遵循各類規章制度完成有效的操控。與此同時,可以探究視頻監控與視頻分析的有效聯合技術,利用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等手段防范于未然,將可能產生的問題擋在采場之外。
在遠程操控建設方面:追求最大化的利用自動控制與遠程控制設備來代替人工。尤其是在部分敏感點位、易失誤點位、高安全風險點位上引入有效的控制單元來實現部分生產環節與工藝的“無人化”。如礦山電機車無人值守系統,通過遠程控制的方式代替駕駛員對礦車進行操作;采場水泵遠程控制系統,通過遠程數據操作的方式控制采場水泵的啟停與功率調整等。通過此種模式一方面能夠使員工脫離高粉塵、高噪聲的工作環境,另一方面還可以從本質上解決安全生產事故中的人員傷亡問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遠程操作系統的建立還能夠通過系統自身的流程限制對人員操作形成有效的控制。如在無人礦車的操作系統中整合了限速模塊對礦車的最大運行數據進行了限制,降低了風險可能發生的機會。如采場水泵自動控制系統可以使泵池內水位達到一定程度自動啟停等。通過此種限制方式基本規避了由于人為失誤而產生的安全問題。
經過上述一系列的改造,信息化體系在我處礦山中完成了基本建設,并切實發揮了有效的管控效能。從宏觀層面來看,信息化在礦山安全管理中有效的降低了安全風險。在2018年的安全生產排查中,全礦累計發現安全隱患436處,有效規避或解決436處,解決比例達到100%。在與2015年(信息化系統建設前)的同時其數據相比(2331件)下降了81.3%;一線工人的人為不安全行為也從2015年117次,下降到了32次,下降比例為72.6%;全年無重大財產損失及人生安全事故。從微觀的角度來看,系統的運行有效的提高了安全管理體系的效能,客觀上降低了安全管理人員的工作強度,改善了相關人員的工作環境。
隨著信息化平臺的不斷運作,下一步將根據其運作過程中存在的客觀問題與發現的可能漏洞,在不斷的技術革新基礎上形成更為有效的建設,不斷的堆高露天礦山開采的安全壁壘,在保障職工人身安全與財產安全上做出更為突出的貢獻。
露天礦山生產關乎著社會經濟發展的命脈,而鐵礦的安全更是一項不容忽視的歷史使命。從現階段的操作角度來看,形成有效的管理是保障礦區安全的唯一路徑,而其中進行信息化改造更是一種必然趨勢。在本文的實際研究中首先對信息化應用的具體方式及必要性進行了考量;其次從統籌布局、信息化模塊構建、重點點位管控、遠程操控等四個方面探究其具體的應用策略;最后從實際的應用效果對此種管理模式升級改造的有效性及科學性進行評價。希望通過本文的研究能夠為后續的相關安全管理體系建設提供必要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