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杰 許瀏* 彭承宏 蔡民 姜達偉
胰頭部腫瘤是一種較為常見的消化道腫瘤,其中相當部分為良性或低度惡性腫瘤[1],因特殊的解剖位置,應用最廣泛的手術方式是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其圍手術期并發癥發生率高達30%,術后胰島素依賴性糖尿病發生率可達7%[2-3],不適合于高齡、營養情況差、合并癥多等高危因素的患者。同時過多正常胰腺和臟器組織的切除易出現內外分泌功能障礙,嚴重影響生活質量。本院2008年1月至12月采用局部切除術治療胰頭部腫瘤患者20例,現將資料進行回顧分析總結,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共20例,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齡29~72歲,平均(43.8±9.3)歲。6例首發癥狀為上腹部不適,1例發熱入院。余患者均于彩超或CT檢查發現,膽胰管均無明顯擴張。腫瘤標志物、肝功能均在正常范圍。所有患者術前均完善影像學檢查,包括上腹部增強CT薄層掃描、超聲內鏡及上腹部增強MRI加MRCP。術前考慮腫瘤系良性病變者18例,不能排除惡性者2例,術中局部切除后行冰凍病理檢查,未發現惡性病變。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氣管插管全身麻醉,采用上腹部“L”型切口,開腹全面探查及解剖分離,采用經胃結腸韌帶入路及經十二指腸降部外側入路,使腫瘤得到良好顯露,關鍵操作是對于可疑管道應明確是否為血管、分支胰管或主胰管,進而采用適當的處理方式,仔細結扎腫瘤的營養血管,盡量避免主胰管、胰腺實質的損失。腫瘤切除后的胰腺創面的處理:若創面較小,創面盡量對攏縫合以利于修復,若創面較大,則敞開創面,放置自制雙套管引流管,確保通暢引流,周圍使用網膜組織覆蓋,一旦胰瘺,有利于形成粘連包裹,使炎癥局限。3例炎性腫塊位于胰腺鉤突部,打開胃結腸韌帶,在腸系膜上動脈處入路,組織致密粘連,操作極度困難,主要利用電刀精細解剖,備足普理靈縫線,遇有出血,及時縫扎止血。所有病例每天監測雙套管引流液淀粉酶,正常者術后1周左右拔管。若淀粉酶持續升高,盡早進行雙套管沖洗引流。
本組患者均成功行局部切除術。術后病理提示實性假乳頭狀瘤5例,炎性腫塊3例,分支型胰腺導管內乳頭狀瘤5例,囊腺瘤4例,囊腫2例,神經內分泌腫瘤1例。無死亡病例,7例患者出現胰瘺,發生率為35%,其中A級胰瘺5例,B級胰瘺2例。1例胰瘺后伴腹腔出血。1例切口感染,均經保守治療后痊愈。1例術后發生膽總管末端膽瘺,經十二指腸鏡放置可回收全覆膜膽道金屬支架后膽瘺逐漸消失,于術后3個月拔除支架,造影未見膽瘺及狹窄。
胰瘺的診斷標準定義為:術后第3天或以后吻合口或胰腺殘端液體引流量>10ml/d,引流液淀粉酶濃度高于正常血漿淀粉酶上限3倍,且連續>3d;或存在臨床癥狀(如發熱等),超聲或CT等影像學檢查發現吻合口周圍液體積聚,穿刺證實液體中淀粉酶濃度高于正常血漿淀粉酶上限3倍。
所有病例均獲得門診隨訪4個月至7年,平均3.1年,生存狀況良好,無胰島素依賴性糖尿病、脂肪瀉等內外分泌功能障礙患者,無腫瘤復發、轉移。
3.1 胰頭部腫瘤局部切除術的指征 基于胰頭腫瘤局部切除術的手術難度,作者認為首先手術醫生應具有相當豐富的胰腺手術經驗,其次應嚴格篩選出合適的病例,該手術主要適用于胰腺良性腫瘤、低度惡性腫瘤,尤其是呈外生性生長、距胰管較遠的腫瘤,如漿液性或粘液性的囊腺瘤,囊性、實性假乳頭狀瘤,分支型胰腺導管內乳頭狀瘤等。上腹部增強CT薄層掃描、上腹部增強MRI加MRCP及超聲內鏡對判斷能否進行腫瘤局部切除至關重要,對腫瘤的位置、大小、性質、距主胰管、膽總管胰內段的距離進行預判,在影像學檢查中,尤其應關注膽胰管是否擴張, 局部重要血管有無累及。必要時進行術中超聲輔助,對于術中能否行局部切除或需行擴大手術,主要依據手術者的經驗及循序漸進的探查,當腫瘤性質不明確時,術中送快速病理檢查,一旦考慮惡性腫瘤,必須行根治性手術切除。作者認為當胰頭腫瘤<3cm、與主胰管相距>3mm時行局部切除術是可行的,部分腫瘤呈外生性生長為主時,腫瘤的直徑可>3cm。
3.2 胰頭部腫瘤局部切除術后并發癥的原因及處理 胰頭腫瘤局部切除術后的近期并發癥主要是胰瘺及出血,文獻報道該術式胰瘺的發生率為33%[4],遠高于胰十二指腸切除術,本組胰瘺發生率高達35%,伴有出血病例1例,分析可能與以下原因有關:(1)腫瘤與主胰管的距離較近,局部切除易損傷主胰管較大分支或縫扎胰管后難以發現;(2)手術創面較大時無法保證創面上的小胰管是否完整結扎;(3)部分患者的副胰管會有變異,術中易損傷副胰管;(4)胰頭周圍解剖復雜,胰腺質地柔軟,縫合時容易撕裂部分胰管。本組病例術后出現A級胰瘺5例,B級胰瘺2例。作者認為胰瘺的預防最主要在于選擇合適的患者,選擇合適的手術方式,術前通過各種評價手段,選擇腫瘤較小、位于表面、與主胰管距離較遠的病例,術中盡量避免主胰管損傷,手術后創面處必須留置雙套管引流管,一旦出現胰瘺,普通引流管很難有效引流,無法進行沖洗,作者采用自制雙套管,兩排吸引孔小而密,吸引內心為小兒胃管,進水管采用輸血器制作而成,就地取材、簡單實效,引流方式建議以持續沖洗為佳,創面周圍建議行網膜覆蓋,將有助于炎癥局限。本組有1例患者胰瘺后腹腔出血,出血量不大,給予保守治療后好轉,考慮漏出的消化液腐蝕血管,誘發出血。“胰瘺-感染-出血”曾被稱為致死性三聯征,胰瘺是始因,出血是結果,胰瘺與出血密切相關。一旦胰瘺,沖洗引流效果確切時會降低出血可能。
3.3 超聲內鏡、十二指腸鏡在胰頭部腫瘤局部切除術中的應用 胰腺位于腹膜后位,且其周圍組織結構復雜,常規影像學檢查CT、MRI等在胰腺占位診斷上雖取得了較大進步,但在胰腺小病灶的診斷上仍不理想,超聲內鏡在診斷直徑<3cm的胰腺腫瘤的靈敏度上高于CT[5]。作者對本組病例中的5例患者術前進行了超聲內鏡檢查,評估腫瘤的大小、部位、與主胰管的距離、是否與主胰管相通等,在術前判斷能否行胰頭部腫瘤局部切除術中取到了一定的作用。
有作者主張術前行十二指腸鏡下胰管支架置入術[6],認為有助于術中尋找主胰管,作者不贊成此種方法,因十二指腸鏡下操作會導致胰頭部組織水腫、粘連,顯著增加手術難度。本組1例患者術后第1天出現膽瘺,引流管內引出膽汁樣液體,急診行十二指腸鏡下膽道造影顯示膽總管末端瘺,給予放置可回收全覆膜膽道金屬支架,支架的近端超過瘺道內口上緣2cm,遠端露出乳頭膽管出口1cm,2d后膽瘺逐步消失,于術后3個月拔除支架,隨訪至今,無膽瘺及膽道狹窄發生。對于膽瘺,內鏡介入治療已成為首選,全覆膜膽道金屬支架有良好的支撐、可封堵瘺口以及可回收取出,既解決了膽瘺,也解決了遠期膽管狹窄的問題,是較為理想的方法。當然由于目前應用于臨床時間短,遠期療效尚有待觀察和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