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目前正處在創新驅動發展和產業帶動區域經濟興旺的重要戰略期,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是實施創新驅動的原動力,而民族地方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存在一定的問題,優化課程體系、產學研聯合深入開展實踐教學、嚴格學位論文監督管理和充分利用科研平臺是培養碩士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必要途徑。
【關鍵詞】區域經濟 ?創新型人才 ?對策措施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階段性成果【XJK011BGD008】。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52-0014-02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黨的十九大要求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貧困地區加快發展,支持資源型地區經濟轉型發展。民族地區雖具有豐富的資源優勢和廣闊的市場發展潛力,但受歷史、地理位置、交通等因素的影響,經濟、社會生產力低較發達地區低。因此,更突顯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對人才的迫切需求,也更加顯示民族地區高校培養工科創新型人才的重要性。但民族地區高校人才培養不適應地方經濟建設需要,所培養人才創新能力弱的現象比較普遍,所以,筆者結合多年來從事工科研究生培養實際談幾點體會,以供相關學科參考借鑒。
一、區域經濟發展與提高地方高校辦學質量互贏的必然性
1.地方高校的科研教學成果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原動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強調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的職能,地方高校能夠為區域經濟創新發展提供智力資源。區域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地方高校的科技與人才支持,高??蒲谐晒霓D化可以為地方經濟的發展提供強大助力。
2.工科創新性人才的培養是實現校地雙贏的必須途徑
堅持立足地方辦學,在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實現轉型已成為地方本科高校共同的認識。相比“985”“211”高校,民族地區高校的科研條件,師資隊伍和科研經費薄弱,但區域、資源和產業優勢明顯,利于深入開展產學研合作,培養服務地方的創新性人才。如:民族地區大多資源極為豐富,對于工科專業學生來說,特色資源是構成特色課程的基礎,也是開展科學研究的素材。依托地方資源興辦特色產業,產業的發展和壯大更需要創新性人才的加盟。地理位置上的劣勢很難引進發達地區高校的畢業生前來發展。因此,民族地區高校通過合理設置學科專業,結合區域產業經濟發展實際需求,培養促進地方產業發展的創新性人才。
二、民族地區工科創新性人才培養面臨的困難與瓶頸
1.人才培養不能適應地方產業發展
企業和市場是檢驗地方高校人才培養和專業辦學成效的主戰場。民族地區高校只有適應當地產業結構發展的要求,加強具有地方經濟特色的專業和學科建設,才能使人才培養專業對口,對地方有用,為地方經濟提供精準的智力與人力支持。區域經濟的發展狀況決定著地方高校發展水平,引導著地方高校學科和專業的建設。民族地區是資源富有地帶,也是人才匱乏區域,在傳統工科的人才培養方案中,“強化理論教學,輕視實踐能力培養”的現象普遍存在,導致所培養的人才實踐能力差,所以高校辦學不能很好適應區域經濟發展,科研成果的存量和增量少,也未能在當地企業進行科技成果轉化。
2.報考學生人數少,生源質量堪憂
民族地區高校雖已獲得碩士研究生招收和培養資格,但因辦學條件和水平低于部省屬重點高校,對本科生報考無吸引力。為完成碩士研究生招生任務,不得已降低招生門檻,生源質量不高導致碩士研究生的專業知識、研究能力和外語水平等欠缺。碩士研究生培養質量不高、畢業生就業前景不佳又影響到本科生報考碩士研究生。長此以往,陷入了惡性循環。另一方面,因工科碩士入學考試數學為必考科目,而且單獨劃線,這給想讀碩士研究生而數學基礎不好的學生畫上一道屏障,導致每年第一志愿報考的人數較少,每年招生靠調劑,符合調劑的學生本科所學專業與碩士招生專業不能很好吻合,專業基礎差,從而導致生源質量較差。
3.創新思維受限、原創力不足
創新能力的核心歸結于原創能力,但民族地區工科類碩士研究生原創力不強。首先,學生缺乏提升創新能力的意識,認為文憑的提升就是獲得高學歷,然后找到滿意的工作,研究生只要能畢業就可以;其次,學位論文因基礎、前沿性研究耗時長而見效慢選擇較少,短平快的應用研究選擇較多。另一方面,學生雖經專業知識學習加深對專業領域的認知,產生了一定的創新熱情和萌發新的思想,但因知識面窄、缺乏學科交叉和知識融合,學生掌握知識的廣度和深度不夠,導致其思維方式單一、創新思維受限,不能形成完整、獨特、系統的創新目標。學生或檢索能力有限,查找文獻片面,不能科學的評估和取舍文獻,學位論文很難有創新性;或缺乏選題自主性思考,無感興趣的研究方向;或外語水平低,不閱讀或無法閱讀外文資料,不能了解學科前沿信息,或獨立判斷能力不足,難以形成創新性結論;或論文答辯環節形同虛設,通過率極高,導致質量難以保證。
三、提升民族地區工科碩士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對策與措施
為應對經濟發展,針對地方優勢產業和經濟結構特色而強化部分專業和學科結構,服務于地方產業發展和企業科技創新,為企業提供專業人才和智力支持,從而打造民族地區高校自身的辦學特色。民族地區高校針對所在地的地域特點制訂“服務區域發展與產業扶貧的特色專業建設計劃”并實施,扶持與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學科專業,尤其是積極發展地方經濟所需要的應用型學科專業,形成一個體現學校的辦學定位和辦學特色、適應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學科和專業結構體系,從而有力地支撐了當地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主要從以下方面開展工作。
1.優化課程體系,培養核心課程群
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牽引,依托工程學科的人才、資源及整合創新優勢,將工程學科與學校傳統優勢學科進行融合,以理論創新和相關產業的實際需求解決相關行業轉型、升級、發展中的關鍵問題;首先,研究生課程設置務必要強化其專業性,注重授課師資、課堂教學內容、教材遴選、教學實習手段、課程評價指標等的專業性專項性,確保本科層次教育的延續與升華。其次,重視綜合能力尤其是創新能力的培養。研究生課程設置既要有足夠的寬度、廣度、深度和精度,反映研究生課程內容的高深層級性,凸顯課程內容的特色與升級。更應系統反映交叉學科、邊緣學科和新興學科,引導研究生創新思維的形成和發展。以地方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為主線,以產學研、政企結合服務地方經濟建設及高級研發應用型人才培養為主要內容,科學合理設置研究方向,形成了鮮明的特色與優勢研究領域。在此基礎上優化課程體系和凝練培養核心課程,形成了專業必修課、體現方向特色的專業選修課。另外,通過增加地域特色、專業選修課程及學術前沿講座,重視社會、企業以及利益相關者對課程體系構建的參與,參與課程教學,企業骨干指導學生的實踐教學等措施彰顯其服務地方產業的優勢和學科特色。
2.充分發揮科研平臺培養研究生創新能力的主體作用
民族地方高校均有省科技廳、教育廳、學校,甚至國家級的科研平臺,工程實訓中心,創新創業基地及創新團隊等各種人才培養平臺,這些平臺具有獨特的設備、人才優勢,與企業、社會的聯系較為緊密,所培養畢業生具有在本學科某領域獨立、創造性地開展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的能力,能解決產業發展中的相關基礎理論和實際生產問題,在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中均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實驗儀器操作能力、儀器精細維護能力、實驗室規范化管理等能力得到了良好的培養與訓練。通過這一培養環節與常規培養方案的有機結合,使得工科碩士研究生在后來的工作與深造崗位上均表現出明顯的能力優勢。
3.以校企深度合作為根本,廣泛開展社會實踐
實踐教學是工科碩士研究生人才培養方案的一部分,也是培養其創新能力的重要環節,企業是進行社會實踐活動的廣闊舞臺。因此,創新性人才培養必須依托企業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提高碩士研究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企業在生產營銷過程中出現的實際問題也得到解決,實現了高校和企業的雙贏。企業主要以省內行業知名企業為主,結合國內在產品研發、工程技術、產品營銷中非常有實力的大型企業,原材料生產基地為主,開展現場觀摩學習、定崗實踐,生產和設計中關鍵技術的攻關、產品研發設計等提高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
4.加強學位論文的全過程管理與監督,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首先,充分發揮導師團隊的指導作用。工科碩士研究生培養采用導師負責制,此外,實行導師團隊指導,即同一學科方向的導師對該學科方向的研究生從學位論文的選題、學位論文的科學研究和撰寫進行集體審閱和指導。制定相關制度,為論文質量提供制度保障。學位授權點根據學校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的相關文件精神,嚴格把關學位授予的各環節。如論文過程嚴格執行開題—中期考核—論文中期檢查—提交論文—評閱—答辯申請—資格審核—提交論文—查重—盲審—答辯—分委會表決等過程,最后經校學位委員會最終審定。學位點對每個環節的時間節點、工作內容和要求都有明確、嚴格的規定。實行學位論文“雙盲審”制度,學位論文除選題符合專業培養目標,有詳實的實驗數據,論文格式符合學校學位論文的要求外,必須有一定程度的創新性,從而保障碩士學位論文質量。
參考文獻:
[1]尹世平,殷夢緹,呂恒林,等.工科研究生科研創新影響因素的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6(2):44-47.
[2]陳優良,李亞倩,馮俊華,等.基于校企聯合的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探討[J].上饒師范學院學報.2019(3):82-87.
作者簡介:
田春蓮(1970-),女,碩士,吉首大學林產化工工程湖南省重點實驗室教授,研究方向:藥用植物綜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