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建平 朱東岳 王建國

【摘要】本文以高職機械設計基礎為例,在課程思政實施過程中,創新性改變原有教學模式,從教學內容中的關鍵詞切入,將思政元素隱性融入到教學內容中。積極引導學生參與的主動性,實現專業知識與思政元素之間的交叉滲透,使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順利轉化,達到全課程育人的目的。
【關鍵詞】高職 ?思政課程 ?思政元素 ?機械設計
【基金項目】內蒙古科技大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研究項目(SZY2018017)。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51-0008-01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政工作會議上提出,“所有課堂都有育人功能,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如何貫徹這個過程,就應該結合專業課程教學內容挖掘思政元素。以學生為中心,將課程思政真正融入到課堂教學中。構建全課程育人的格局。
本文以機械設計及基礎為實施課程,從機械類熱點、關鍵詞為引導,采用融合式課堂講授。講好一堂課,講好一個故事,使思政與課程實現有機融合。
一、專業介紹
機電類專業培養目標如下:
通過學習使學生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社會責任感,具有寬厚的科學基礎理論和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基礎知識以及扎實的機電裝備和技術專門知識,培養能在機電工程領域從事設計制造、技術改造、生產組織、運行維護及管理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專業課要承擔起育人的功能,注重以專業技能知識為載體開展育人工作,深入挖掘專業課的思政元素,有效實施“課程思政”,落實專業教師的育人職責。
二、思政與內容有機結合
那么如何讓機械設計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同向而行,如何在專業知識傳授過程中,形成價值觀的共振。
1.轉變教師育人觀念
首先要轉變“教書”與“育人”兩張皮的育人觀念,專業課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內涵,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融入課程教學是幫助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其次樹立“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過程育人”的教育觀,把思政教育融入所有的教學活動和點滴的師生交往中。最后發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不是每一節課或每一章節都需要搞思政融合,而是結合專業或教學內容像講故事一樣的用自己的語言把問題分析清楚,講出來,這就需要教師更要深切領會課程內容背后的德育內涵。
2.結合學生特點進行科學引導
課程實施前應對教學內容和方法做調整和完善,政治性或模式化的內容脫離了實際生活,學生毫無體驗。應該把灌輸轉為對話和互動交流,由理論講解轉為講好一堂課,講好一個故事,提升課程思政的時效性。
3.挖掘思政元素
上課前,結合專業特點做好充分準備,了解學生關注的社會熱點,找到專業課程與社會現實、學生思想動態的契合點,學生在課堂上不僅學到了技術,更多的是學到了做人的道理。首先鼓勵不同思想、不同觀點之間進行直接的碰撞和交鋒,讓學生學習到知識,也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其次通過“科學精神”、“大國重器”和國內外機械專業相關技術的對比,促進學生通過參與和思考,實現認知、態度、情感和行為認同,激發學生的中國道路自信和行業領域發展信心,在潛移默化中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最后從職業素養的角度,要求學生養成一絲不茍的精神和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與人探討的協作精神。
三、典型案例
一個典型案例就是一個故事,講授前應大量收集專業與思政元素融合的案例,注重實效,激發情感力量。教師要在專業課中尋找有關聯的工匠精神、愛國情懷、社會職責、專業素養、文化自信等要素,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式,精心設計內容。同時要琢磨思政元素在專業課講授中的隱性滲透相關的價值觀。不同的內容采取不同的滲透方法,以育人為導向,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
四、結論
教育的目標是為建設新時代特色社會主義培養創新性技能型人才的,更多的是要強調學生整體綜合素養。就要注重課堂教學中將思政元素與專業課程融入貫通,這不僅要以課程思政為目標進行課堂教學改革,還需要在教學設計上下功夫,梳理專業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并將其有效的融入課堂,真正實現“三全育人”。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堅持立德樹人思想引領加強改進高校黨建工作[N].新華網, 2014-12-29.
[2]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 光明日報, 2016-12-09.
[3]高德毅.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J]. 中國高等教育, 2017(1):43-46. [4]陸道坤.課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問題及解決思路——基于專業課程思政的探討[J]. 思想理論教育, 2018(3).
[5]田鴻芬,付洪. 課程思政: 高校專業課教學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路徑[J]. 未來與發展,2018(4):99-103.
作者簡介:
孫建平(1976-),男,漢族,內蒙古商都人,碩士研究生,講師,主要研究領域為機械電子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