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守品 陳朝陽
【摘要】文明行為體現了一個人綜合素質,良好習慣的養成使人終身受益。然而,文明行為習慣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從小抓起,從生活和學習中的一點一滴中培養和促進其文明行為的形成和發展。同時,社會、學校和家庭三位一體對文明道德修養教育的重視,對小學生綜合素養的提高有著重要的影響,同樣它是全面提升我國全民素質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小學 ?文明 ?行為 ?習慣 ? 教育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8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農村初中學生沉迷網絡的成因及預防措施研究》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47-0017-01
小學生文明習慣的培育無論是對于個人還是國家利益,從國民綜合素質的提高角度來說,都是亟待增強的迫切要求。對于小學生將來立足于社會,獲得更長遠的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本文以小學生文明行為習慣有效培養教育模式為主線進行討論和思考。
一、小學生文明行為習慣的現況及其加強培育的必要性
目前小學生的文明行為習慣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在日常生活缺乏自覺養成文明語言的意識,在學校對同學謾罵,出口成“臟”,見師長不主動打招呼問好;在家里頂撞長輩是家常便飯,對父母為自己所做的理所當然,不懂得感恩道聲“謝謝!”在社會上,甚至有部分學生缺乏起碼的文明行為修養。例如,闖紅燈,隨地吐痰和亂丟垃圾,買東西加塞,坐車不懂得給老弱病殘讓座以及公共場所不顧及別人感受任意喧嘩等。
葉圣陶先生曾說:“教育是什么?往簡單方面說,就是要養成良好習慣。”可見,良好的道德文明習慣不但是社會發展文明的標志,也是衡量現代教育的重要標尺。小學時期是人生中奠定基礎的重要學習階段。這一時期是行為體系雛形建立時期,養成的行為習慣影響著一個人未來的發展。因此,在素質改革倡導下,教育要以人為本,全社會應該對小學生文明行為習慣的培養和加強給予高度的重視,促進學生文明行為習慣形成,對其一生行為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小學生文明行為習慣培養教學模式的思考與探究
(一)家庭教育
1.家長以身示范
家庭教育為孩子文明行為習慣的培養和養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家庭與學生密切聯系,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任教師。家長的行為直接影響著孩子思想行為的產生。因此,家長要增強文明行為修養的意識,規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將文明行為融入生活中,成為孩子健康文明路上的引路燈。
2.規范孩子的文明行為習慣
培養孩子文明行為習慣養成,要從日常生活中的一點一滴做起。首先家長要營造民主、和諧的家庭氛圍,避免夫妻間矛盾爭吵影響孩子的心理發展。同時家長充分尊重孩子的想法,要求孩子尊重長輩,與同學要和睦相處。即便有矛盾要使用文明行為心平氣和的解決問題。家長帶孩子去公共場所注意引導他們。例如,不要在公共場所大聲喧嘩,影響到其他人;不亂丟垃圾,按秩序排隊;公交車上主動給老弱病殘讓座位,等等。給孩子在教育上始終灌輸文明行為習慣的養成,使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伴隨他們的一生,使其受益終身。
(二)學校教育
1.教師以身作則
首先,小學生善于模仿大人,教師首先要以身作則,榜樣的作用往往比言傳身教的影響更大。教師不但加強自律,還要身體力行為學生樹立文明的形象,用自身的文化行為做出良好的表率。其次,教師還應該充分了解和尊重學生,不用言語傷害他們,不體罰學生,平易近人、和藹可親地對待每一位學生,成為他們的良師益友。在言談舉止間引導學生的禮貌行為習慣的養成。
2.通過開展校園活動促進文明習慣養成
文明行為習慣的培養過程是一個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發展過程。光靠響亮的口號是不能有效實現的。教師可通過開展豐富的校園活動對小學生進行文明行為的教育。使學生在活動實踐中體驗和懂得養成文明行為習慣的重要性,有效引導學生自我批評和教育,在學習生活中,能夠進行文明行為習慣的自我約束和規范。例如,開展文明行為評比活動,評選學期的”文明之星“,促進學生文明習慣的形成。在教師的引導下還可以發展文明廣播宣傳的平臺,如通過廣播站、宣傳墻及黑板報進行文明行為的傳播,打造一個濃郁的文明氛圍培養小學生的文明行為習慣。此外,班級會、班隊會都是建立文明行為習慣的有效途徑。教師開展班級和校園活動,可以把校園、班級事件,乃至社會現象以文明主題進行學習和討論,讓大家暢所欲言,感悟文明的教育的真正意義,切實地達到文明行為教育的實效。
(三)社會環境
小學生現階段思想單純,自制力較差,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容易受到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養成不文明的習氣和行為。首先學校要重視起來,當學生思想上出現偏差時,給予正確的引導和疏通。常言道,愛是最偉大的力量。教師從“愛”“關懷”出發,對學生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循循善誘,規范其文明行為習慣。文明習慣傳承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在社會生活中,文明行為能體現一個人素質。一個善意的微笑,使大家感到舒服而融洽。受到幫助,簡單說聲“謝謝”,表達感謝之情,對方會倍感溫暖。表達歉意時“對不起”,也是調和關系的潤滑劑,會減少不必要的麻煩和誤解。創建良性的社會文明環境需要全社會共同的努力。文明行為習慣是立身之本,為學生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對其未來長遠發展至關重要。
結束語:
文明習慣雖然是小學生德育教育中的重要內容。然而,小學生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的養成需要在社會、家庭和學校三股力量的努力下完成。尤其不能忽略家庭教育這一環節,需要家長的有效支持,同時要為學生營造一個良性的社會環境,還要盡可能的消除社會環境的消極影響,學校不斷探索有效路徑加強學生的文明行為習慣的培育。只有切實地加強社會、學校及家庭的有機結合,進行三位一體化教育,才能使文明德育教育真正地取得成效。
參考文獻:
[1]張振華.小學生文明行為習慣培養教育模式初探[J].現代教育管理,2002(9):68-69.
[2]李素蘭.小學生文明行為習慣的教育[J].新課程學習(上),2013(2):15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