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鴻儒
摘要:現代社會商業圖像作為工業的衍生品,逐步充斥著大眾生活的各個角落。尤其在互聯網發達的時代里,我們每天主動或被動的看到大量的圖像。可以說歷史上從來沒有任何一種形態的社會,如此有這么密集的圖像。圖像藝術的蓬勃發展大多是受到技術的進步和觀眾消費心理的影響。現代技術發展出虛擬類真實圖像更加滿足欣賞者“審美快感”,在這種情況下造成了原有圖像藝術性的解體包括繪畫藝術——即消費異化催生了扭曲的審美觀念,造成圖像藝術的失衡,擠壓過去傳統藝術的生存空間。圖像藝術的發展解構了傳統架上繪畫的語言,但催生了新的繪畫形式即后現代繪畫。
關鍵詞:工業化;圖像;現代性;后現代
中圖分類號:J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33-0033-02
一、引言
在圖像傳播的歷史演變過程中,圖像作為載體一直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在古代近幾千年的歷史中,不論是西方還是東方圖像表現形式和傳播方式發展變化都比較緩慢。直到現代視覺科技的高度發展,在現代化時期相機作為工業化重要的產物,它的發明徹底的顛覆了人對世界的看法。攝影作為一種再現技術對于圖像的傳播過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時也誕生了復制品藝術形式語言。消除每件存在事物獨特性的癖好一樣。攝影作為復制技術的重要部分能準確記錄某一瞬間并有一定的記實性同時與外在世界高度的一直性。約翰伯格曾說:“照相機的分離出瞬間的表象,這種現象也就勾銷了影像是永恒的觀念。”1過去真實的藝術品的使用價值已經淡化,導致眼中視覺習慣發生變革,逐漸有了新的視覺習慣。這種視覺關注的焦點開始從宏觀到微觀,從完整到瑣碎。在運用的圖像時具有混雜性和穿插性,導致呈現的圖像具有碎片化。而在這些圖像的種種特性中都有一個統一的特性,那就是商業性。物品在經過圖像的轉化時相應的從有用性轉移到商品的意義價值。圖像的傳播中漸漸脫離客觀真實的展示演變成意義構建,欲望的營造。
二、后現代繪畫的消費性
20世紀消費主義現象開始產生并蔓延,消費社會的成長成就了“文化工業”的發展,復制技術和傳播技術也得以相應的發展,新技術的產生改變了原有文化藝術的創造模式。復制技術使博物館里的藝術品得到大量的復制,過去的傳統藝術不由的被工業性藝術所代替。文化藝術由工業化傳播方式所傳播,結果便使高雅的文化藝術品不再具有神圣性,演變成普通的商品。成為百姓的日常消費品。我們生活中經常碰到的廣告圖像等。商業圖像一直在傳達商品的功能全面。建議我們每個人以多購多買來改變自我或生活。引導我們只要消費,生活才有意義。其實商業圖像首先作用于人們追求享受的本性,向觀賞者提供依靠圖片中的商品造就富有魅力的自我形象。而這未來成果的兌現卻是無期的,也就是說,圖像的“真實性”在未來才能實現。在這種情況下圖像主要不是用于現實而是作用于觀賞者的幻想的想象。這種現象中觀賞者迷戀于未來,促使觀賞者一次次的消費。物品所具有的消費文化在后現代主義藝術中也有所呈現,尤其是二戰后期出現西方為首的藝術家漢彌爾頓、安迪?沃霍爾等創作的大量作品,同時包括出生于上世紀50年代的杰夫·昆斯以好奇、玩樂的態度表現了光怪陸離的現代商品社會。這些藝術家的作品大多運用具有代表性的商品符號、卡通玩具表現色彩斑斕的現代商品社會,也反映出無休止的消費欲望。消費文化的影響在藝術創作中成為新的形式。這種方式在藝術創作中大行其道,具有一種色彩艷麗和形態夸張等特征,同時有煥然一新的感覺,這種感覺無形的拉近了大眾與藝術的距離,使藝術走下神壇,從而進入了人們平常生活之中。在消費文化中,藝術的商品性、消費性取代原有的批判性或嚴肅性等,藝術的和諧美、崇高美已經蕩然無存,而是各種商業符號決定了藝術品的真實。藝術從過去藝術家的個人生產變成一件件消費品
三、后現代繪畫的同質化
美國學者描述:“在整個30年代,幾乎沒有什么比新聞影片、畫報、廣播節目以及好萊塢電影更能影響人們對世界的看法了。”2圖像文化最先在美國蓬勃發展,成為大眾生活的重要一部分。對于阿多諾來說,從一開始就對美國的大眾文化采取敵視態度而不是欣然接受。隨著他在美國工作與生活,目睹了大眾文化的制作及傳播,以及欺騙和控制大眾。圖像文化喪失了其特有的精神品格即對生活的意義和價值的揭示——對真理的揭示。在阿多諾看來文化藝術的本質就在于其具有精神性,文化的自律性,而被外在的政治和經濟所綁架,因此也失去了批判和否定的能力,淪為同質文化。誓如同時期人物克萊門特·格林伯格對當時的后現代藝術同樣提出否定——庸俗文化是伴隨著工業革命的產物。在資本主義工業化生產倫理條件下,后現代主義藝術成為社會生產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藝術公司對其投資為了賺取巨額回報,被徹底資本化了,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成為后現代藝術的最終目標。文化工業的藝術品作為商品為它們的創造者在市場上謀生,因此它們自身帶有某種商品的品質。在加上文化工業將資本主義的商業利潤邏輯完全移植到文化領域中來。最終,藝術與商業逐漸契合成為客觀化的意識形態。例如達達主義的小便池和POP藝術用廣告商標和連環畫拼貼畫面,這些藝術品都來自于當代通俗文化,拼貼出來的畫面比傳統繪畫更具有強烈的視覺效果,觀眾會被這些圖像直接喚起生活經驗,就像在生活中受到這些圖像的支配和誘惑一樣這也是阿多諾所擔憂的圖像藝術使用價值的變化,他不再是用來滿足人們審美的需要,而是被當成純粹的偶像崇拜。在這種抽象的理性同一性思維方式統治了一切領域的情況下,圖像文化或藝術文化也未能幸免,喪失了其自主性,淪為理性同一性思維所支配,加上資本邏輯的操控,圖像藝術要遵循交換價值規律,因此完全為他律性所控制,結果便是圖像藝術成為標準化、程式化、偶像化的商品。導致藝術產品不再是為了滿足人們的審美及精神價值方面需求的產物。
四、中國后現代藝術西方化
觀看圖像,獲取圖像信息——這是處于消費時代的每個人逃離不了的顯現。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接受信息的方式也隨之改變,過去主要是以語言和文字進行交流,現在主要以圖像表達自我。在這個圖像的世界里,人們越來越多的依賴各種圖像從中了解世界萬物從而獲得知識與技能。毫不例外一個生活在現代的藝術家,或多或少的被各個媒體圖像所控制、所影響。而且這種新的圖像世界與自然形象世界相比,在對人的影響上表現得異乎尋常。新的圖像藝術的發展不斷更迭,因為要不斷迎合人們的物質和心理需求。使得傳統的圖像藝術與現代圖像藝術有了巨大差別,過去傳統油畫顯示了它的主人在這個社會中所享受的一切財富。油畫強化了自我形象或社會地位,鞏固了收藏者自身的價值觀。油畫是以事實,即收藏者的實際生活做為起點的。而現代商業圖像有所不同,它暗示人們現實之冷漠,只有消費才是有價值的。網絡科技誕生加劇了這種變化,圖像工業首先篩選了這個世界然后再進入我們的眼簾。這種技術的日益完善,人們越來越遠離真實世界,越來越遠離事物的真相,這一后果大多是由商業媒介造成的。換句話說,是工具的發達代理的人與大地的接觸。然而人生在世,總是要與各種不同的事物打交道。例如海德格爾認為物的存在首先在于人對物的使用中,而不在于人對物的認知。人與物之間首先是親切而熟悉的“使用”關系,并不是知識的,理論的關聯。也就是說我們對于器具的這種親切并不是由器具提供給我們的,而是由世界提供給我們的。而當下社會網絡圖像的發展更加阻斷了人與世界與物的交流,人逐漸成了孤獨而虛化的人。如上所說后現代的美術創作徹底顛覆了傳統藝術創作的風格和理念,與傳統藝術之間形成了鮮明的差別。在后現代藝術中,原創價值的消解與藝術復制的大行其道。創作者和欣賞者已逐漸習慣于這種單一格調的圖像形式。這種形式誕生喪失了過去藝術的獨創性,從而也導致了美術的特性和功能的改變。誓如中國后現代藝術家張曉剛、岳敏君等,利用西方后現代藝術的語言進行復制工作。結果正如本雅明所指出的那樣,工業技術導致了藝術“靈光”的衰微。
當下中國的藝術語境是繁復復雜的,是多種語言并存的藝術思潮。尤其是20世紀后現代藝術進入中國。后現代藝術在報刊、電視、網絡等傳媒工具中撲天蓋地向我們襲來,作為大生產中的一部分也是產物。后現代藝術作品的產生無非是資本家所驅利的一種引誘手段。這樣便于鞏固社會經濟的整體結構,把人作為社會組成的各個部分,像一臺機器的零部件。工具理性畸形發展導致價值和意義的喪失,商業媒體的傳播使社會生活不斷被合理化,在這中生態環境中后現代藝術為了迎合不同人群,作品中大量充斥著媚俗、色情、反叛、荒誕等與傳統藝術或現代藝術審美理想背道而馳,甚至出現反人類文明的極端現象,解構一切藝術意義與價值的消極一面,使藝術審美走向謊言和欺騙,那就不再適合過去藝術的純粹和簡單的外觀,即給我們帶來緊張的經驗的致命的謊言。后現代主義消解一切語言,并以玩世不恭或虛無主義的態度對待一切,缺少了深度和內涵,使藝術創造沒有價值。后現代藝術在消費主義推波助瀾中成長,其結果是背離傳統審美精神且越行越遠。對于傳統美學可以說是離經叛道,后現代藝術自誕生以來不斷花樣百出,其實變相的依附于現代主義和傳統藝術成長并隨著他們成長可成長。我們可以看到,后現代藝術打破了各個藝術的界限,同時各種藝術表達語言都可為我所用,這一點可能也是后現代藝術的獨特之處。
注釋:
1(英)約翰·伯格.觀看之道[M].戴行鉞(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18.
2(美)Richard H.Pells.激進的理想與美國之夢[M].盧允中,呂佩茵(譯).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2:312.
參考文獻:
[1]寇瑤.阿多諾“文化工業”批判理論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
[2]孫周興.依于本源而居——海德格爾藝術現象學文選[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13.
[3]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4]沈語冰.20世紀藝術批評[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16.
[5]齊格蒙·鮑曼.現代性與大屠殺[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2.
[6]費蘭西斯·費蘭契娜,查爾斯?哈利森.現代藝術和現代主義[M].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