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紫
摘要:繪畫創作中,視覺角度常常是要被重點考慮的問題,畫者總是在視覺角度上用盡心思。他們出于不同的創作目的,從而選擇特定的視覺角度。又因為中國畫和西方繪畫的傳統不同、繪畫理念不同,所以在繪畫視點的選擇也會不同。俯視作為一個非常有特點的視角,中國傳統繪畫比傳統的西方繪畫對它更為鐘情。本文將從俯視角度的分類、功能和運動等諸多方面展開討論和比較。
關鍵詞:繪畫視角;俯視;完整性;距離感;形式感;段落感
中圖分類號:J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33-0040-02
一、俯視的分類
一般而言,俯視可以分為正俯視、平行俯視和成角俯視三種。以下將結合具體實例展開說明。
(一)正俯視
畫者向下看,視心線與基面垂直時,叫做正俯視。正俯視時景物的平行基面的棱邊與畫面平行,垂直于基面的棱邊成為垂直于畫面的直線而消滅于主點,是正俯視透視。正俯視不符合人們正常的視覺感受,因此在繪畫作品中極少運用。
(二)平行俯視
景物的一組水平棱邊與基線平行時的俯視透視,叫做平行俯視。
(三)成角俯視
景物長,寬,高主向輪廓線都不平行于基線時的俯視透視叫做成角透視。成角透視是典型的傾斜透視,所以一般以此為代表,稱傾斜透視為三點透視。成角俯視傾斜透視圖構圖變化最大,最復雜。有適合表現豐富奇特的大場面,給人有意想不到的視覺效果。有穿越時空感,有時用夸張的手法加強樓的高大,山谷的幽深。
二、俯視的特點
俯視角度在繪畫創作中,具有四個明顯的特點,分別是內容的完整性、空間的距離感、構圖的形式感和故事展開的段落感。下文將結合具體實例分析這四個特點。
(一)內容的完整性
當視平線升高時.形成俯視畫面,以大觀小的鳥瞰法,便于表現更豐富的內容。一般易于展示一個場面,易于表現一個涉及場地廣、人物多、事件曲折而結構重疊的畫面。由于居高臨下、畫面層次可以一覽無余,還可以從一個或幾個視野范圍內完整地表現一個或者幾個場景。在很多經典的繪畫中,為了表現對象的整體而使用俯視角度的例子很多。布魯蓋爾在他的全景式構圖的繪畫作品中大量運用到俯視。看他的作品《死神的勝利》就像站在高處俯視舞臺,遠景延伸到畫幅的上端,中景是一片遼闊寧靜的村莊,近景是刻畫尼德蘭人們與侵略者激烈斗爭的場面,整體視野寬廣,人物眾多,主次界限模糊,細節豐富并不使畫面超載。由于俯視構圖使得宏大的場面以及驚人的細節被安排的盡然有序。
(二)空間的距離感
由于俯視的視覺角度無法直接觸及觀看對象,因此觀看者同被看的對象之間形成一定的空間距離。有時候,因為觀察對象面積巨大,觀看者與觀看對象之間必須要退到某個距離之后,才能保持觀看對象的完整性。例如,達利在自己的作品《十字架上的圣約翰基督》中運用的視角非常不尋常,我們似乎看到基督從自高處對我們俯沖而下,其對空間的處理是前所未見的。當觀者凝視著畫中的場景,俯視著被釘在十字架上的基督,仿佛站在造物主的角度觀看。達利刻意切掉十字架的頂端,并將消失點定出下方里加特港的地平線,加強了畫面的空間,這種描繪方式讓觀者產生視覺縱深感,與畫中基督也產生一定的距離感。
(三)構圖的形式感
由于俯視不是人觀察事物的正常視覺,繪畫者往往會運用俯視的這一特點去創造出一些俯視所特有的形式。中國著名畫家陳其寬的作品《運河》,采用了俯視的構圖形式。由空中鳥瞰地面運河與街景。由于俯視的緣故街道,運河,船只、人物,在視覺上變成了點線面。畫者將其按照視覺規律和審美法則進行分割、排列,創造富有節奏與韻律的秩序與美感。在印象派繪畫中運用俯視進行創作的畫作也很常見。印象派畫家非常強調那種偶然一瞥,力求從一種全新的角度去審視對象,在構圖上試圖突破舊的固有模式,因此他們會主動去根據自己的喜好和審美選擇一些非常規的視角進行創作。例如,德加的作品《舞臺上的舞女》,就是運用了俯視,將主要人物偏移中心,推到觀眾的眼前,前景處理概括,人物伸展姿態強化了到三角的形式,使得畫面既有了形式感又自然生動。
(四)故事展開的段落感
與常規視點的不同,俯視角度能展望整體的構圖,有利于故事性情節的展開。在傳統民間繪畫中常常利用俯視這一特點來描述一個故事從開始到結束,畫面的組織是將一個連續的故事發展情況按順序地描繪在同一個畫面中。如《水滸全傳插圖》“中“菜園子演武”一圖,就采用俯視,使觀者能同時見到“中庭及后巷”中事,即看到林沖觀看魯智深演武,又看到高衙內調戲林娘子,如不采用俯視,則難于將同一章回中密切相關的兩個情節展示在一幅畫面中。
三、俯視角度在中西繪畫中的運用
前面分析了俯視的分類和特點,但是在不同的文化語境當中,俯視會得到不同的運用。由于中西方哲學、思想觀念的不同,文化背景、生活習俗的差異,以及繪畫工具材料的偏好有所不同,在運用俯視原理處理繪畫作品時有很大的差異。綜合諸多觀察,我們認為中國傳統繪畫比起西方繪畫,相對而言更傾向于運用俯視角度。
(一)俯視角度在中國古代繪畫中的運用
中國傳統繪畫創作往往圍繞“情”,講意境,重神韻。在創作時以感性為主,以理性因素的經驗作為互補。在畫面處理上以注重整體感覺,所以以大觀小的鳥瞰法經常出現在中國傳統繪畫中。中國古代繪畫的視角多采用“散點透視”法,畫面不只是單個場面,而是多個場面的組合。在中國傳統繪畫中為了表現天地的廣闊,內容的豐富性。常常在狹長的立軸或長卷中,運用俯視和移動視點的辦法,打破固定的視高,視點等的局限。沈括在《夢溪筆談》里提到“,大都山水之法,蓋以大觀小,如人觀假山耳。”中國傳統繪畫強調“胸有成竹”、“搜盡奇峰打草稿”、“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等創作方法。中國傳統繪畫多根據從各個方位及不同時間對客觀事物的觀察得到的感受,不局限于一個視點,對景物進行主觀處理。俯視的視點可以以大觀小,全面掌控畫面,使畫面達到視角上感覺合理,從而表現出客觀事物的氣韻和特點。
(二)俯視視角在西方繪畫中的運用
西方繪畫由于受科學觀念的影響較多,注重事物的客觀性,自文藝復興以來,其畫面空間主要運用“焦點透視”法(也稱為中心透視法),畫家力求通過借助科學手段創造一種可觸摸的立體。感和真實空間。由于“焦點透視”法的應用,視點在畫面中有了一定的限制,多表現暫時的瞬間,畫面具有真實,集中、固定等特點。俯視是一個非常規的視角,又由于西方繪畫中宗教神話題材較多,這些題材大多都是繪在教堂頂部或是墻壁上,所以在西方繪畫中相對較少出現俯視角度。但中世紀尼德蘭畫派是個例外。中世紀末期畫家對于繁復細節的突出關注,強調每一細節,尤其體現在博斯與勃魯蓋爾的大型場景繪畫中。勃魯蓋爾的大量作品使用了俯視,畫面人物主次界限模糊,平均對待,各具情態,以場景結構支撐畫面空間與構圖。他醉心于親密的氣氛以及所有細節驚人的完美,巧妙的運用了俯視,將那些細致微妙的東西安排的井然有序,細節豐富而不會影響整體。
四、結論與討論
綜上所述,俯視是繪畫視角中十分重要的一種,也是我們在創作中頻繁使用的創作方法。上文對俯視種類、特點及其在中國繪畫和西方繪畫中的運用做了初步的梳理,以拋磚引玉。進一步學習和研究俯視視角,不僅能使我們更好地理解構圖本身的深刻用意,也能更好地指導我們今后的藝術創作。
參考文獻:
[1]李蜀光.繪畫透視原理與技法[M].成都: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
[2]陳瑞林.東西方美術的交流[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98.
[3]蔣躍.繪畫形式語言[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2.
[4]劉廣濱.透視學[M].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10.
[5]恩剛.繪畫設計透視學[M].哈爾濱: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