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月
摘要:“貴賤皆用”的東陽錫藝是普通民眾鮮活的生活記憶,是往來游者優質的輕奢非遺旅游紀念品,加之錫為金屬工藝課程物美價廉的學習材料,活化傳承的學術研究顯得勢在必行。在“匠不入籍”與少量的文獻資料前,來自民眾的口述積累則成為搶救非遺歷史、研究東陽錫藝的重要途徑。本文對東陽錫藝清末至民國期間錫器擔子的鮮活場景,以及東陽錫藝源起質疑、傳承發展進行了口述梳理。
關鍵詞:東陽錫藝;寀盧村非遺;工藝美術
中圖分類號:J5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33-0064-02
一、東陽錫藝口述研究的價值與必要性
貴賤皆用的錫藝:在金、銀、銅、鐵、錫“五金”中,金、銀因為昂貴稀缺,不被普通民眾所常有,銅、鐵因為氧化容易生銅銹、鐵銹故被列為大眾日用品多被受限,而現今不常被提及的錫因為富有光澤、無毒、不易氧化變色,又有殺菌、凈化、保鮮效用,被尊為“綠色金屬”,貴賤用之。這一“史前金屬”自上古而延綿至今,是清代以前百姓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打錫器更是重要的民間手工藝,市井之中不可或缺的行當。據《夢梁錄·諸色雜貨》記:
“……其(杭州)巷陌街市常有使漆修舊人;荷大斧,斫柴;間早修扇子,打鐙器...鐙器即錫器,指的就是白錫打造的器皿。我們熟知的青銅就是銅錫合金,著名的后母戊大方鼎(2011年前稱司母戊大方鼎)含銅84.77%、錫11.64%。但青銅文化居廟堂之高,錫文化可謂“處江湖之遠”,是民間文化的代表。東陽自古崇工尚藝,東陽木雕、東陽竹編作為國家級非遺研究不斷豐富,而東陽錫藝作為最貼近老百姓的工藝之一,將其活化傳承自是研究的首要原因。
金屬工藝教學的需要:從工藝美術專業人才培養來看,金屬工藝課程中首飾設計獨具的審美特點已經成為絕大多數工藝美術院校開設的熱門專業,深受學生追捧,就業前景可觀。從近年國家對工藝美術品行業銷售的數字來看,與金屬工藝品相關的珠寶玉石制品與半成品、首飾及仿首飾工藝品、貴金屬首飾、金屬工藝品在1-6月的金額中,分別為19689.4萬美元、54312.6萬美元、43583.1、1103.7萬美元,占工藝美術的大半江山。在開設金屬工藝的過程中,我們發覺金屬工藝常見的材料金、銀價格昂貴,學生囿于高昂的材料常出現學不過癮的現象,這成為師生頭疼的問題。為工藝美術的教師一直想尋找一種替代的金屬材料適應教學需要。無獨有偶,東陽錫藝這項省級非遺進入了我們的視野。錫的特殊屬性是物美價廉的學習材料,大大減輕了學習成本。它與銀形成的巨大價格反差,相似的視覺效果、鍛造手法,促使我們俯下身子仔細了解它。
口述研究之必要:欣喜過后,我們發覺這樣好的教學材料,學界研究的力度卻很單薄,加之中國古有“匠不入籍”的傳統,東陽錫藝并不能形成足夠的文字歷史滿足教學需要與自身傳承發展需要。自此筆者團隊與東陽錫藝代表性傳承人盧曉侃設計師決定開啟東陽錫雕的口述史調查研究,以此構建完整的產學研用的工藝美術品設計實踐教育平臺,探本求源,活化非遺。同時,東陽錫藝作為非遺資源有著厚重的文化內涵,易保存是優質的旅游紀念品開發品種。好的口述史研究資料也可以去偽存真,為錫藝類的品牌營銷提供優質的史料資源。
二、東陽錫藝源起與演變
目前,我國關于錫的最早記錄見于《周禮》,戰國時期的《山海經》、《漢書·地理志》、西晉《華陽國志》、隋代《顏氏家訓》、唐代《蠻書》,以及宋代《續博物志》中都有對錫的發展記錄,我們在《水滸傳》等小說中也能看到錫作為日用品被使用的描寫。那么東陽錫藝的產生、發展、演變又是怎樣的呢?
(一)被質疑的源起
口述錫藝的首要思考是能追溯的最早東陽錫藝起源。目前我們官方資料一般認定東陽錫藝源于明朝,主要聚集在東陽寀盧村。但是一件疑為宋代《五谷罐》1錫藝的考古出土,使我們重新回到了原點。這件器物于東陽佐村出土,宋的斷代從器形、做工、皮殼看可推斷為宋代作品。又輔以《寀盧村》作證,其祖先為五代后周皇室后裔,后代于宋紹定壬辰秋(1232年)遷入寀盧。村志《綜述》記載:“顯祖盧琰為后周柴世宗重臣,佐柴榮定國安邦功則卓著.顯德七年(960年)趙匡胤陳橋兵變,宋代周禪之際,見柴世宗兩幼子尚在襁褓之中意欲加害。盧琰冒滅門之禍,竭力諫阻,遂抱其一(蘄王柴炯)避居臨安,后又轉徙永康靈山撫養成人后將己女錦許之為妻,易柴為盧,改炯為(璇),并列為第三子,是為定安溪盧氏之始祖故族有“王者之裔”的美譽,迫十世孫盧份游列東陽,相地覓勝,定居長堤,迄今766年緊衍生息,蔚成望族。”村志在第五編村民人口篇記載“越國公盧琰為第一代越國公,盧琰有八子一女。女支派始祖盧璇,并列第三子,盧璇為第二代,第十代四十五子其中第三子名盧份,字宗的,排行百三,于宋紹定壬辰秋(1232年)遷入寀盧”2。兩者相互佐證東陽錫藝起源于明朝的觀點確實有待后人進一步考證。
盧法龍老人與盧光青老人認為我們與永康錫藝有很多相似之處,但很多地方有更精良的工藝。通過村志我們也可以看出東陽錫藝與永康錫藝同出一源。村志記載“:第三節東房西房(公元960年,宋代周治,先祖越國公盧避亂居永康靈山。宋紹定王辰年秋(1232)年十世孫百三公盧份字宗的自永康石馬遷居東陽八都定安溪長堤居住,此謂中宅始遷祖宋理宗端平年間(1234~1236)又十世孫百九公字宗一,隨遷定安溪長堤,伴百三公聯居中宅西,此謂西房。隨后于宋景定年間(1260-1264)百十公字親金也遷居長堤西房宋景定庚申年(1260年)十一世孫千十公,字思選由永康石馬遷來此居住,依叔百三公舌中宅東,此謂東房。”3可見永康與寀盧村來往密切。
(二)明清時期的東陽錫藝
宋代時期錫藝并沒有重大性的突破,但到明代因為文人畫等藝術思想的影響,在藝術上有了質的轉變。根據洪武二十六年《大明會典》卷二六記載等記載顯示,明朝的器物用度有明確的使用登記規范,在明洪武二十六年,也曾明文規定各階層的制
度。金銀皆為五品以上使用,而庶民酒注用錫,酒盞用銀,余瓷、漆器。也就是說錫器的使用并不受社會地位的限制,因此它成為明朝在野文人把玩的用具,最為典型是受紫砂工藝的影響流行仿紫砂文人錫器,這將錫器制作推上了純藝術的高度躋身珍品雅玩的行列,也使錫器制作進人到工藝審美的自覺階段。那時坊間錫壺制作的名家輩出,甚至飄洋過海用于海外貿易,其中以云南的個舊錫最為知名。錫藝的器型發生了“由圓變方”的演變,方形因費時廢料,不易操作,就有了“十圓不如一方”的造型說法,但是東陽現在出土的錫藝以圓形為主,與之相比方形器物較少。目前只能以東陽錫藝在此階段以圓形實用為主的器型占據主流作為論斷。可浙江嘉興的黃裳精于設計“模范百出”、嘉興黃元吉制造錫藝色澤似銀、道光年間的盧葵生揚州人,在浙江近距離內,也推斷應影響至東陽。
(三)清代錫器擔子挑出了聞名的東陽錫藝
東陽錫藝代表性傳承人盧曉侃的父親盧法龍老人出生于1952年,出生居住在寀盧村,現今68歲的他回憶口述,寀盧村是打錫的聚集區。除了寀盧村,周圍的淑玉堂村有20-30人打錫,西坑沿村(音譯)有10幾人打錫,下蔣村亦有10人打錫。但寀盧村最為知名、集中。當時的寀盧村寀盧村有300多戶人家,當時出門打錫的扁擔就有70多個。打錫的匠人分為兩類:一類是在家打錫,一類是出門打錫。出門打錫的師傅一般手藝比較好,情商也相對較高,也被稱為錫藝擔子。盧法龍老人的父親盧鐘直也是錫藝匠人,手藝是自己在父親的耳熏目染下自然習得的,15歲就自己出門挑擔打錫,作為平時的生活周濟。據盧法龍的妻子俞蘇珠回憶,出門打錫常常需要外出很長時間,何時歸來沒有定期。在資源匱乏的年代,打錫貴在將物料使用到恰到好處,一個好的錫藝師傅能將來之不易的錫“做完即用完”,不過錫的熔點比較低,好在可以融化,也算是補救之法。盧法龍的鄰居盧光青也是我們的口述人之一,他們經常結伴出門打錫,也是15歲出門打錫。盧曉侃回憶兒時寀盧村的“煙火氣”是獨特的風景,生意好的時候家里的房子就像著火一樣。1950年左右東陽錫藝主要生產茶壺、蠟臺,1975年左右主要生產茶壺與蠟臺,錫藝是婚喪嫁娶的主要物件,祭祀供奉仙人的禮器、也是常用的日用品。器物上尚有作為自己標志的裝飾紋樣,盧法龍老人的裝飾紋樣有一件云龍紋頗為常用。
(四)民國時期及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東陽錫藝
20世紀30-40年代,現代工業的發展,使得鋁制品、玻璃制品等新材料出現,他們因物美價廉,直接沖擊了錫藝的生存空間。20世紀五六十年代,工匠打造一把普通的錫茶壺,約需要一斗米的價錢,一只錫火鍋,約兩斗米的價錢,若想要加工精致的錫器,價錢則略高于一個普通工人的月工資即可。盧法龍回憶:那時很多人轉向了打鐵。又加上國家進入了狂熱的“大躍進”浪潮,將錫列為稀缺工業物資嚴格管控,錫器業大受影響僅剩極少的錫店勉強維持,老匠人亦不再收徒。此后,錫匠們紛紛轉入白鐵業。至此伴隨人們上千年的民間錫器業也隨消亡了。自己雖然有意向讓兒子學習打錫,但是在高等教育的浪潮下,盧曉侃首先選擇了機械自動化行業、在個人的錫藝情感與環境簇擁下,多年后轉入錫藝的傳承工作。
(五)國家助力非遺傳承基于藝與用
大約在2014年——2015年期間國家就將東陽錫藝列入非遺目錄,其實2000年就已經開始重視,主要代表性的傳承人有三位:一位是于2018年去世盧安峰,一位是主攻服務于婚嫁用品與日用品的傳統錫藝盧恩杰,一位是致力于為現代審美活化傳統非遺的盧曉侃。他們在一次次的工藝博覽會中亮相、思考、前進。盧曉侃的已有多見作品問世,其中《傲雪凝春建水》、《檀慕根藝隨形茶罐》、《松鶴延年葵口盤》、《思恭嵌木雕茶罐》、《勁節竹形茶罐》、《倭角四方鏨花茶罐》、《六邊鏨花茶罐》已經獲得市場認可,藝術風格受明代文人錫藝的影響,又注入了現代審美的需要。非遺的活化與傳承必須立足時代,非遺是活在當下、適應時代的非遺。
三、結語
從金華歷史文化挖局與傳承來看,口述史調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最重要的搶救手段和保護方式,在口述中保護、在口述中傳承、在口述中思考。因此我們試圖尋找錫藝再發展的路徑。第一、物用則活,錫藝在儲存茶葉方面確實筆陶瓷更有優勢,因此錫藝在茶的器具上應有更大發展空間。第二、錫自古就與玉等多材料組合相存,在材料更發達的今年,與東陽木雕、竹編、甚至陶瓷的結合更能提升它的藝術創作空間。錫藝的發展將在藝術與實用兩個維度的相互融合中不斷推進。
基金項目:此論文為2019年金華市社科聯一般科研課題·青年課題《東陽錫藝口述史研究》結題論文,項目編號:YB2019174。
注釋:
1因為體積較小,亦有可能為酒器瓿.
2分別引自寀盧村志編纂委員會.浙江省名村志集成·寀盧村志,26頁、67頁.
3引自寀盧村志編纂委員會.浙江省名村志集成·寀盧村志,40頁.
參考文獻:
[1]維微編著.中國錫器圖錄[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
[2]張代明.云南特色文化產業叢書·錫器卷[M].昆明:云南出版集團等出版,2015.
[3]梁景和,王勝.關于口述史的思考[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