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城市治理,千頭萬緒。提升城市治理能力關鍵何在?哪些工作才是實現有效治理的“牛鼻子”?對于這些問題,不同的城市會給出不同的答案。但如果說有什么答案是所有城市的共識,那便是——民生難點痛點一定是所有城市治理的重點。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城市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城市里的高樓大廈、天際霓虹、炫彩江景、錦簇花團,當然是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巨大成就,但對普通市民來說,與日常衣食住行密不可分的公交站臺、街邊小攤、菜場藥店、社保服務,卻更關乎其“獲得感”“幸福感”。這些城市治理的“細枝末節”,一旦哪里出現一點小問題,就會大大影響民眾的生活質量,降低城市的生活品質。
人民城市為人民。牽住城市治理的“牛鼻子”,治愈民生痛點,既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現實要求,又是城市發展的最終目的。
牽住“牛鼻子”,首先要善于精準發現、精確識別民生痛點。城市治理的第一要務,應該是重視群眾反映最強烈的問題,重視群眾最期待的變化。這離不開扎實的調研,離不開走街串巷的探訪,只有發現并破解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才能讓城市治理贏得群眾認可。城市治理,不僅要看到地標區域的燈火輝煌,更要聽見老舊街區的聲聲民意。把民生難點痛點作為城市治理的出發點、著力點,才能不斷增進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要因地制宜、因事制宜,探索構建最優的民情民意反饋機制,把尊重民意、匯集民智、凝聚民力、改善民生貫穿于城市治理的全過程之中。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融冰祛寒非一日之功。要破解民生痛點,把“堵點痛點”變為“幸福支點”,必須有鍥而不舍、久久為功的決心與耐心。城市治理,最須于細微處見態度、見功夫、見精神。民生難點痛點的消除,最終還是體現在具體而瑣碎的一件件小事上,體現在百姓日常生活看得見的變化中。破解民生痛點,需要列出“問題清單”,根據每一個具體情況,明確破解難題的方法路徑,一項項攻克、一點點推動,將一個個小變化累積成大改變。要將責任細化、將工作落實,以“繡花”功夫和實際成效向群眾交上一份亮麗的城市治理“民生答卷”。
創新是推動進步的動力之源。針對每一個民生難點痛點制定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地而異的解決方案,在過去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在今天,隨著科技手段的日新月異,城市治理的精確化、智能化、定制化已經漸漸變為現實。城市治理應更多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手段,不斷推進治理能力的提升。更要以更多的智能、動態和實時管理,將精細治理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