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巨平

龔巨平
對一個喜歡喝茶、品茶的人來說,最好的茶具,莫過于一把紫砂壺。一壺在手,將我們的人生煎熬到最本質的精髓,品出的是一份寧靜和超然。
紫砂是江蘇宜興一種特有的礦產,顏色以紫色最為常見,在宋人的詩詞中又被稱為“紫泥”“紫甌”。以紫砂泥制作器物,可能在宋代就已經出現,但用紫砂制作茶壺,則要晚至明代中期。
目前有明確紀年可考的最早的紫砂壺出土于一座明代墓葬中。墓主為太監吳經,紫砂壺系其生前所用之物。大概由于吳經對這件紫砂壺情有獨鐘,他卒后其家人將壺葬于墓中,與他永遠相伴。
吳經墓位于南京市雨花臺區馬家山,1966年南京市文物部門將其發掘,其地位于牛首山西北。
這一帶明代太監墓葬較多,其中以鄭和墓最為知名。以牛首山鄭和墓為中心,在周圍如拱衛狀分布有都知監太監洪保、都知監太監楊慶、司禮監太監鄭強等人的墓葬,在南京城南諸山水間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太監墓葬群。
吳經墓出土的隨葬品較多,其中最重要的是陶俑儀仗群和提梁紫砂壺等。通過南京市博物館展柜中陳列的俑群,似乎可以看出明代太監的仗勢凌人、飛揚跋扈;而一把紫砂壺,似乎又透露出墓主的另一面。
吳經幼年聰穎,入宮后頗得憲宗歡心,歷事憲宗、武宗、世宗三朝,先后供職于印綬監、御用監、司禮監,歷任提督織造太監、山西鎮守太監。
但關于他流傳較多的是另一個詞——驕橫跋扈。
吳經一度多行不法,其家人奴役仗其勢焰,亦為非作歹,胡作非為。
正德十四年六月寧王朱宸濠起兵叛亂,八月正德皇帝親征南巡,鎮守山西太監吳經隨行。十二月辛酉朔,正德皇帝至揚州。太監吳經先期已達揚州打前站,選壯麗民居改為提督府,又矯旨物色美女,一時間民憤洶洶。武宗南巡回途中不幸落水染病,次年駕崩。
吳經的跋扈,與整個正德朝宦官專政是分不開的。隨著正德皇帝的去世,世宗即位后整頓前朝宦官之害,正德朝一些大太監的命運隨之發生轉變。《實錄》謂吳經等被執送都察院鞫治,《明史》稱降為孝陵司香。
《墓志》稱其“老歸南都,備員司禮”。墓志蓋隱諱之詞。正德皇帝死后,史籍中再無吳經只字片言的記載。所謂備員司禮,只是吳經在南京最后的寄宿衙門,并非其任職衙門。墓志記載吳經“閑居二十年余”,正是其晚年在嘉靖朝的真實寫照。大概也因為沒了權勢和依仗,墓志稱其“守官守職矣”。
吳經所處的時代,正是紫砂器初創時期。他所任職的御用監作為十二監之一,掌造辦宮廷所用圍屏、床榻諸木器,以及紫檀、象牙、烏木、螺甸等玩器,以其專橫跋扈的行事風格,利用手中職權,獲得當時珍稀的紫砂壺,當不為難事。
這把提梁壺通高17.7厘米,口徑7.7厘米,底徑7厘米,容量450毫升。肝紅色,質地較粗。壺面有缸壇釉。球腹,腹下部稍斂,平底,彎流。流與腹銜接處貼塑四瓣柿蒂形紋飾。圓角四棱的提梁近似橋形,轉折處為倭角,后部有一拴繩系蓋的小系。平蓋,紐做葫蘆狀,無子母口,蓋內有十字形筋。柿蒂形紫泥片裝飾很有藝術性,這是迄今發現的第一件完整的帶有裝飾性手法的早期紫砂壺。
明代中后期紫砂器的發展流行,與當時飲茶習俗的改變及文人士大夫的飲茶風尚密不可分。新出現的沸水沖泡散茶的飲茶方式帶動了新茶具的產生,而泡茶最理想的器具,則是用宜興特產的澄泥陶制成的紫砂壺。《陽羨茗壺系》中說:“近百年中,壺黔銀錫及閩豫瓷,而尚宜興陶。”李漁也說:“茗注莫妙于砂,壺之精者,又莫過于陽羨。”
吳經墓出土的紫砂壺造型嚴謹、樸實,若以“品壺六要”來衡量,其色澤、文心等皆不如后世紫砂壺之講究精妙,但這一有確切年代的早期壺的制作、燒造,具有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