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馳

張馳
近來,影片《少年的你》風靡,被贊為“21世紀以來大陸最好的華語青春片”。看完讓人淚奔,可淚奔之后,那塊壓在心頭的巨石依然還在,緩不過氣來。
影片的女主角陳念學習成績優異,她的理想是考上北京最好的大學,然而在距離高考只有兩個月的時候,同學胡小蝶因忍受不了校園霸凌跳樓身亡。小蝶的死改變了陳念的命運——陳念成為被霸凌的新對象。
校園霸凌的視頻在網上并不少見,其惡毒程度令人發指,不僅有暴力毆打,也有對人格的百般侮辱,很難想象那些充滿青春朝氣與活力的少年,內心竟如此邪惡殘忍。
霸凌者經歷了怎樣的成長故事?
小明是一名初二的學生,從小就生活在充滿暴力的家庭中。每次回到家中,他看到的不是父母惡語相向,就是酒后的父親在暴打母親。
有一次,小明和前座的同學因為座位問題發生了爭執,老師告訴了小明的父母,結果他剛進家門,父親的巴掌就雨點般飛來。那一刻,小明內心充滿了羞恥感和憤怒。
父親以武力解決問題,這樣的模式被小明接受并內化為自己處理問題的方式。小明認為,當一個人遇到問題的時候,只能通過打罵的方式來解決。這些憤怒和暴力模式漸漸積聚在小明內心深處,所以,當他和同學發生摩擦的時候,他不會通過溝通的方式來解決,而是把憤怒投射到其他同學身上。于是他找到了幾個人,在放學路上毆打侮辱了前座同學。
做這件事情的結果,小明是有預先評估的,當他對前座同學進行霸凌的時候,他知道自己的利益不會受損,不會有什么嚴重的懲罰,相反,他的暴力乖張會讓不少孩子對他心生恐懼,有一些孩子甚至選擇追隨他左右,這讓他內心升騰起扭曲的成就感。小明在班級里成績相對較差,很難通過學習被人認可,又因為經常打架斗毆,被老師定義為問題少年,所以,欺負他人,不僅讓小明發泄了自己的憤怒,還讓他覺得實現了“自我價值”。
另一些孩子,在他們小時候,父母沒有幫助其養成好習慣,導致其上網成癮。游戲中的血腥暴力慢慢吸引了孩子,他希望自己成為游戲中無所不能的人,他努力證明自己克服了緊張和恐懼,并用外表或形式的強大來掩飾內心的虛弱。所以,生活中有同學對他稍有“不敬”,或者自己心情不好,他就會找到一個弱小者進行霸凌。霸凌行為很像他在導演的一出網絡游戲,但他忘記了現實中的是實實在在有血有肉的人。
有的孩子則在溺愛中長大,父母對其有求必應,無條件無原則地滿足他所有的要求。進入學校過集體生活后,一旦和同學有摩擦,他就會采取暴力的方式去解決。
如果家庭和學校不能及時管教,這些孩子成年之后,很可能會觸犯法律。
問題少年的出現和父母的不稱職存在某種必然聯系。19世紀的研究已經將不稱職的父母與不良少年聯系在一起,在如今的心理學界,這種觀念仍然占主導地位。
如果說孩子生下來是一張白紙,那么他首先看到的模板就是:家庭中父母之間是如何互動的,父母和他是如何互動的,父母與外界是如何互動的。因此我們不厭其煩地強調: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僅需要父母提供物質上的幫助,更重要的是在心靈上,要給予足夠的營養。
《少年的你》之所以觸動了孩子和家長的痛點,是因為霸凌行為對于受害者的影響可能要持續幾十年,因為他喪失了正常人的自信和對周圍人的信任。另一方面,霸凌者在成年之后,也容易成為反社會人格障礙患者,或者成為觸犯法律的人。
全社會行動起來,給孩子營造一個輕松快樂的成長環境——是時候一起努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