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佳赟 張靜

“開車5分鐘,停車半小時。”車位供給總體不足、找車位時間成本過高、傳統收費方式導致漫長等待……停車難,長久以來是開車族揮之不去的切膚之痛。
停車問題,一頭連著城市空間的規劃管理,一頭連著動態交通。破解停車難,是百姓關切,是政府必須面對的課題,而這又是城市治理難度最大、涉及面最廣、環節最為復雜的任務之一。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對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出了重大戰略部署。國家治理落實到城市層面,就是要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導向,把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堅持把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城市治理的目標,實現“人民城市為人民”。破解停車難,正是城市創新社會治理、提升治理能力的試金石。
近年來,有的城市從創新社會治理入手,開始探索解決特大城市中心城區停車難問題的“停車自治”模式;有的城市“見縫插針”利用公共綠地、城市廣場、學校操場、建筑屋頂等一切可利用的空間,建設了不少公共停車場;有的城市積極利用市場化、技術化手段,引入社會資本改造升級停車設施、打造智慧停車;也有的城市因地制宜地打出“建設+智能化改造+交通優化”的組合拳,進行停車資源的科學統籌規劃和精細化、智慧化管理。
破解停車需求與資源供給之間的矛盾,實現停車有位、停車有序、有違必處、有求必應、停行一體的目標,不是單一部門能夠解決的,需要思路、方法、機制跨界,需要多部門、多主體協商對話、協調互動、協力共治。
補齊短板,增加停車位有效供給;理順機制,抑制不合理停車需求;釋放活力,提升資源利用效率;清理障礙,規范市場與停車秩序……要通過政策支持、全市統籌、精細管理等一系列努力,才能實現共建共治共享。這考驗的,正是城市管理者的智慧和決心。
以破解停車難為抓手進行治理能力提升,城市才能讓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