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2019年1月8日,一名司機從智能車架上取車(劉潺/ 攝)
當前,停車難已成為城市通病。無論是在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還是在人口只有十幾萬的縣城,停車難都給群眾生活和政府管理帶來了深深的煩惱。
各城市在社會治理層面探索解決停車難問題,究竟有哪些有效路徑?本刊記者就此專訪了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政策研究室主任戴帥。
《瞭望東方周刊》:造成城市停車難問題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戴帥:改革開放后的40年里,我國經歷了世界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和機動化進程,城市管理者在早期并沒有意識到汽車擁有量會達到今天這樣的規模。
截至2019年上半年,全國汽車保有量達2.5億輛,以個人名義登記的小型載客汽車(私家車)達1.98億輛。據估算,停車位缺口近1億個。
在城市中心區尤其是老城區,土地開發強度大、建筑密度大,停車資源早已趨近飽和,且停車場的配建和布局也不合理,這就導致停車需求與停車資源供給之間產生了矛盾。
《瞭望東方周刊》:解決停車難問題的有效路徑是什么?
戴帥:我將這些路徑概括為“加減乘除法”。
做好“加法”就是補齊短板,增加停車泊位有效供給:增加基本停車泊位,尤其是老舊小區車輛停放的剛性需求應盡量滿足;最大限度挖潛,提升通行效率;管理措施要充分考慮各層次人群的時間和空間需求,針對周邊交通的特點,建立差異化的停車規則;推廣立體車庫、停車樓、地下井筒式和巷道堆垛式等停車設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居住小區的停車難題;在綠地、廣場、操場等公共地下空間新增停車位,鼓勵民間投資新建地下車庫;在基本停車位緊缺的地方,向各區縣政府下達新增指標,納入考核。
做好“減法”就是理順機制,抑制不合理停車需求:在中心城區尤其是商圈、餐飲、樞紐等交通繁忙地區,要減少停車泊位設置;要協調利用周邊停車資源,破除圍墻釋放出一些單位內部的停車資源。
做好“乘法”就是釋放活力,提升資源利用效率。社會治理層面,要積極發動社會力量、各部門力量、科技力量參與城市交通治理,形成合力。綜合治理層面,要統籌規劃、建設、管理三大環節,推動從“末端管理”向“前端治理”延伸。
做好“除法”就是清理障礙,規范市場與停車秩序。要采取違法停車電子監控、黃線執法等手段,加強路內停車管理,控制路內停車需求,要加大城市違法停車監控系統建設力度。
停車難并不是停車本身的問題,而是整個交通系統的問題,甚至應該放到城市整體的功能定位中去看待。
《瞭望東方周刊》:停車難問題放在整個城市交通體系中該如何解決?
戴帥:停車難并不是停車本身的問題,而是整個交通系統的問題,甚至應該放到城市整體的功能定位中去看待。
成都華西醫院為解決醫院周邊停車難問題,除了新建地下停車場,優化交通改建車道,還增設了三條巴士專線,往返于較遠的小汽車停車場、地鐵站、BRT接駁站與醫院之間。華西醫院還統籌內外交通一體化設計,拆除醫院圍墻,精心設置行人過街斑馬線,確保行人最短距離最短時間安全過街。多重手段并用后,華西醫院用兩周時間就解決了近20年的停車難和擁堵問題。精細化管理的前端是精細化規劃設計。
《瞭望東方周刊》:新技術手段對于停車精細化管理有何具體作用?
戴帥:推動停車智能化發展,建立泊位信息數據庫,可通過實時更新數據提升泊位利用率。運用車牌識別技術和巡邏車監控停車管理可有效改善停車秩序。高度信息化、智能化的停車誘導系統也是助力解決停車難問題的有效手段。
目前,深圳、武漢建立了城市停車綜合管理平臺,接入全市停車場的實時進出數據,還具備了不少停車管理之外的功能。比如,深圳規定所有運營的停車場均應接入深圳市停車監管信息系統,通過與刑偵、技偵、治安等公安部門進行數據交換,實現了對刑事案件車輛、技偵跟蹤車輛、重點違法車輛的實時布控與報警。武漢市機動車停車綜合管理平臺則具有城市停車誘導、違法停車自動取證、城市停車熱點區域分布統計等功能。
如今,路內停車限制時長已具備技術可行性,城市中心區路內0.5~2小時的限時長停車模式已經在發達國家和地區廣泛采用,對于提高路內停車泊位周轉率和緩解城市中心區交通擁堵效果明顯。
《瞭望東方周刊》:未來停車管理的目標和理想狀態是怎樣的?停車產業如何有序發展?
戴帥:我們要實現五個目標——停車有位、停車有序、有違必處、有求必應、停行一體。
停車產業未來的發展要從四個方面推動:一是拓展完善產業鏈,形成規模效應。停車產業鏈較長,需要領軍企業形成合力,探索出較成熟的盈利模式。二是充分釋放活力,創新提升資源利用效率。三是增強社會責任,主動參與社會共治。智慧停車產業的研究院可作為一個智庫向城市管理方提供數據,為決策提供支持,主動參與停車相關技術標準的制定。四是做足儲備,回應和滿足新需求——在技術研發、未來運營路線等方面,要為共享汽車、自動駕駛等新事物的來臨做好準備。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對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出了重大戰略部署。停車難問題事關民生,是百姓熱議、政府必須面對的難題,也是當前業內認為城市治理難度最大、涉及面最廣、環節最為復雜的任務之一。社會治理的重點就是要堅持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導向,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綜合解決停車問題也需要共建共治共享,這考驗的正是城市管理者的智慧和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