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宇
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和設計價值的提升,獨特的文化符號越來越成為一個民族文化軟實力的象征。而文化創意產業也漸漸成為了一個民族傳承發揚其精神內涵的重要載體。在各地文創產品呈現同質化趨勢的大環境下,媽祖文化作為臺灣地區民眾普遍的民間信仰,將其融入文創產品中,彰顯出臺灣地區自身文化的特點,展現出獨有的風韻。
一、媽祖文化概述
“靈妃一女子,瓣香起湄洲。”媽祖文化的起源與一位真實的歷史人物有關。據宋代史料記載,媽祖出生于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農歷三月二十三日,是福建省莆田湄洲嶼一名漁夫的女兒,出生滿月后都不見哭鬧,故名“林默”。她識天文、懂醫理,樂善好施,在父親的教導下,諳水性,生前奔波海上,救死扶傷,因救助海難而逝于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農歷九月初九,年僅28歲。后來,傳說她能夠保佑船只、拯救海難、逢兇化吉,而后媽祖的故事在民間口口相傳,媽祖的地位也不斷被神化,成為了民間神祇。
二、由傳說信仰至文化的演進
媽祖的一生雖短暫,但她熱愛人民、見義勇為、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操和英勇事跡漸漸形成了一股強大的精神力量鼓舞著沿海地區從事海上行業的人們,航海是勇敢的人們才會從事的行業,尤其在古代,科技不發達,眾多航海者在風浪中喪生,而媽祖的善良、勇敢、智慧等優秀品質漸漸地變成了航海者的精神寄托,因此,以“真、善、美”為核心的媽祖文化也越來越受到更多世人的推崇與敬仰。
1987年,“媽祖文化”這個概念在福建省莆田市召開的第三次媽祖學術討論會上提出。2004年,國家批準成立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2006年,湄洲島媽祖祖廟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媽祖文化誕生于我國大陸東南沿海地區,后來隨著海洋事業的發展,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交流,由早期冒著危險渡海來臺開墾的閩粵居民帶去,并且逐漸傳播至日本、越南、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影響深遠。媽祖文化在臺灣經過幾百年來的演變,已經成為了一種獨特的社會文化,不論從政治經濟方面,還是精神文化方面,都對臺灣社會帶來了不可小覷的影響。
三、臺灣地區媽祖文化的特點以及對社會生活的影響。
所謂“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雖然兩岸人民對于媽祖的信仰與尊崇同樣虔誠,但僅一海之隔以及時間的推移,加上早期生活在沿海地區的祖先到臺灣拓荒時,十分強烈的信仰神祗,所以臺灣地區的媽祖文化也相應地發展出了自己的地域文化特質。
據說,臺灣地區的寺廟數量居全世界之冠。截至2012年底,臺灣地區登記有案的寺廟計12 026座。走在臺灣的鄉村道路上,第一個映入眼簾的,就是寺廟或高高聳立的神像。尤其是媽祖神像,顯得格外莊嚴肅穆和寧靜慈祥。無論大小山村、漁村、鄉鎮或市街都可看到媽祖廟,民眾自然會演化出諸多文化活動來表達對媽祖的敬仰。尤其是每年的農歷三月間,臺灣地區各地都會為媽祖的誕生而舉行或大或小的活動,值得一提的是大甲鎮瀾宮媽祖的繞境進香活動,行進隊伍中不乏獅陣、龍陣、鼓陣等,人聲鼎沸,聲勢浩大,由此可見臺灣地區人民對于神祗信仰的延伸文化的依賴,以及媽祖文化的蓬勃發展。臺灣地區有關單位也希望可以用更加多元化的方式來傳播文化活動,展現本土文化的獨特之處。
四、臺灣地區媽祖文化元素在文創產品中的應用
文創產品,是以文化為根基,以創造力為核心,通過設計語言將產品賦予文化藝術價值,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使文化得以更大眾化、更生活化的方式融入到人們日常生活中,以另一種方式延續它們的生命和意義。
(一)帶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紀念品
媽祖文化與文創產品相結合,形成了一種文化紀念品。人們對產品和對文創產品選擇標準的最大區別在于:更關注前者的功能性、實用性、性價比等條件,而對于后者,則更關注于其背后依附的精神文化內涵。作為旅游紀念品,多數也作為一種祈福的符號。媽祖紀念品可以憑借其強大、正向、美好的內核流傳到更廣闊的疆域,讓越來越多的人接觸到它。
(二)信仰的寄托
此類一般屬于表現形式更加具象的物品,如一尊媽祖的雕像。隨著社會的發展,傾向此類功用的人群一般年歲較長,并且人數越來越少,媽祖文化已然成為了他們生活的一部分,對他們而言也是意義重大的,也許看似簡單的一尊雕像中飽含著一代人的美好愿景。
在如今技術高速發展的背景下,與時代接軌是文化傳播、發展的必然趨勢,傳統文化必須配合當代設計角度和當代設計方式方法進行發展才能規避沒落的風險。把傳統文化置于靈活多變、豐富多彩的設計環境之中,不僅能給傳統文化帶來新的藝術生命力,同時也可以使帶有民族色彩的創意產業走得更遠。
五、臺灣地區文創產品中關于媽祖文化元素應用的發展現狀及問題
臺灣是一個多元化文化融合的社會,涵蓋了中華文化、閩南文化、客家文化、眷村文化等,加上近年來各種形式的交流增多,日、歐、美等文化滲入,臺灣地區更應該致力于在抓住自身結合多元文化元素的同時,將最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亮點以獨特的方式呈現出來。雖然臺灣地區已在大力發展各類型文創,但由于受眾以年輕群體為主,眾多文創還是從現代新型文化內容出發,從而迎合青年群體的審美和思想。因此,有關媽祖文化的文創產品雖然在臺灣幾乎是家家戶戶必不可少的物件了,但對于外來人士而言,仍然缺少具有獨特性和吸引力的文創產品可以讓其心甘情愿地買單。
現階段有關于媽祖文化的文創產品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表現形式單一,難以打破人們心中的固有形態,常采用二維的表現形式,即使是三維也缺乏創新性。第二,產品與文化背景的關系過于淺顯,僅僅止于元素疊加的過程,觀者不會被打動,很難進入人們更深刻的思考環節,自然不會激發想要購買的欲望。從一定程度上來說,這與文創用作文化傳播與發展的功能性是相違背的。第三,工藝略顯粗糙,精致度不高。目前質量低下的產品層出不窮,不論從消費者情感體驗還是服務感受來說,都是應該避免的問題。
六、將媽祖文化元素應用在臺灣地區文創產品中的想法與建議
(一)巧妙結合多年傳承下來的文化內涵
媽祖文化源自一個感人的故事傳說,設計者大可挖掘其背后的生動背景,力求與產品載體實現恰到好處的結合,設計者要呈現的文創產品一定不僅僅是媽祖的外觀形象,更重要的是其豐富的內涵。設計者要增強文創產品的歷史性、藝術性、知識性、故事性、趣味性等,進一步促進媽祖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二)運用現代化的媒介、設計方法
雖然媽祖文化在臺灣地區的傳播已經到了家家知曉、人人尊敬的程度,但隨著主要消費群體的年輕化、接收信息的多元化,他們對新鮮、前沿的事物更有好奇心,難免對傳統的文化失去一些興趣。因此,設計者在文創產品中要盡可能滿足新時代人群的消費需求,盡可能使產品以多元化的形式展開。例如,設計者結合現代工藝技術現場制作,將3D打印、動態影像等現代科學技術和媽祖文化相結合等,擴大產品發揮空間、豐富內涵,最大化地提升產品的設計價值和消費者的過程體驗。
(三)將觀賞性與實用性相結合
產品在設計過程中至少要從這兩個角度去思考,即觀賞性和實用性。很多文創產品因為缺乏對實用性的思考,喪失了很多發展的空間和機會。例如,對背景環境要求極高的物品在消費者拿回家后也許會與整體家居環境顯得格格不入。如果設計者可以嘗試使用對各種環境較為友好的原材料,結合媽祖形象制成實用性更強的產品,消費者在選擇時也許就會少一些顧慮。
七、結語
文化的傳承與媒介、技術是分不開的。科技和人文的結合也是未來文化創意產業設計發展的趨勢,其也會更加注重情感化、體驗感。好的文創產品既可以實現文化的有效傳播交流,實現科技與人文的融合,同時也可以逐步促成新的發展理念,以更好地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傳統的媽祖文化元素一直是臺灣旅游地區的“老熟人”,很大程度上對媽祖文化的傳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筆者相信,新時代設計理念的匯入,會為媽祖文化帶去更年輕的生命活力,同時也可以增強人們對于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和自信心,讓每一個小小的文創產品也可以推動本土特色文化的弘揚與發展,肩負起增強中華文化競爭力的責任,完成實現文化繁榮、中華民族復興的使命。
(北京服裝學院)
通訊作者:趙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