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諾 周錦帥 陳尚才

2019年4月9日清晨,從雅魯藏布江峽谷涌起的云海將墨脫縣籠罩,宛若仙境(李鑫/ 攝)
喜馬拉雅山脈東段南麓,一座座高聳入云的雪山合抱著西藏墨脫。這里山高崖深,地質復雜,千百年間幾乎與世隔絕。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賦予墨脫“蓮花秘境”的雅號和“高原孤島”的別稱。
漫長的歲月里,墨脫的路只有踩出來的羊腸小道、簡易的溜索以及木橋藤橋。當地所需生活物資和建筑材料,只能靠人背馬馱,翻越嘎隆拉、多雄拉兩座雪山運進來。很多東西因而貴得嚇人,水泥論斤賣,鹽巴還帶著馬汗味。
據《西藏公路交通史》記載,最早在1961年,有關方面就曾對墨脫公路開始前期勘測。“他們步勘至易工伯山頂,憑望遠鏡俯視到墨脫縣城,因下山無路,即折返。”1965年,筑路大軍試圖打通帕龍老虎嘴,沿帕隆藏布江、雅魯藏布江修筑通往墨脫的公路,最后因“修了8公里、花了80萬元,死了8個人”而停工。
2013年10月31日,從西藏波密縣扎木鎮到墨脫縣城的扎墨公路正式通車。這條全長117公里的公路,標志著我國再無不通公路的縣,世居于此的各族人民迎來亙古未有的命運改變。
45歲的門巴族漢子旦增江措,自幼家境貧寒,12歲開始做“背夫”,和大人們翻越多雄拉雪山,到附近的米林縣派鎮換取必需生活物資。隨著當地交通的改善,腦子靈活且愿意吃苦的旦增江措買車拉貨、搞客運、運建材,后來開了個砂廠,成為當地致富帶頭人。旦增江措2017年被村民們選為村委會主任。他說:“墨脫這幾年發展大提速,我希望幫助鄉親們抓住機會一起致富。”
如今,曾經閉塞的墨脫已經脫胎換骨:全縣整體脫貧,機動車迅速普及,旅游業蒸蒸日上,有機茶走俏市場……
2018年,墨脫平均約10個人就有一輛機動車,近23萬人次的游客為墨脫創造超過1.6億元旅游收入,近9000畝有機茶園為近三分之一總人口的群眾直接提供了收入。

2010年12月15日上午,武警交通部隊某部官兵連續奮戰在西藏墨脫公路嘎隆拉隧道一線

車輛穿越墨脫公路嘎隆拉隧道(張曉華/ 攝)

運送碘鹽的車隊行駛在前往墨脫的道路上(楊秉發/ 攝)

游客在扎墨公路旁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