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是人類情緒情感交流的重要媒介,這是事實,但在音樂對情緒影響的原因上,尚未形成統一的解釋。現有的兩種解釋:一種是音樂對情緒的影響源于生物體的適應機制,另一種是音樂對情緒的影響源于音樂文化經驗知識作用下的認知。本文結合實際案例具體分析音樂文化經驗對音樂情緒加工的影響,從而驗證音樂文化經驗效應價值。
一、音樂文化經驗對音樂情緒感知的影響
(一)音樂文化經驗對音樂情緒感知的影響分析
音樂情緒感知也被稱為音樂情緒知覺,指的是聽眾依賴對音樂作品隱藏情緒做出的覺察和判斷,這種情緒感知不需要以自身感受為前提。例如,聽眾雖然沒有真正被喚醒自身的悲傷情緒,但是卻能夠感知到音樂所要表現的悲傷,這就是因為聽眾所依賴的音樂文化經驗。聽眾通過對曲子本身的認知,可以理解作曲家、演奏者希望表達的情緒。音樂本身是由多種不同的聲學符號組成,這些聲學符號也構成了基本聲學特征,包括組織聲學符號結構規則,這些都被稱為音樂線索。通過目前的大量討論分析可以發現,音樂文化經驗對音樂情緒感知比較敏感,聽眾可以在大部分情況下,都正確解讀音樂所想要表達的情緒,音樂可以起到情緒傳遞的功能。即便是缺失音樂文化經驗的群體也能相對較好的理解音樂情緒,接受到心理、物理線索傳達的情緒內涵。而音樂文化經驗較多的群體則可以表現出更多的共性特征,只是缺失音樂文化經驗的群體失去了通達情緒意義的基礎。
(二)音樂文化經驗和音樂情緒感知之間的關系分析
由上可知,音樂文化經驗和音樂情緒感知之間的關系性并不明顯,即便是缺少音樂文化經驗的個體也能夠從心理、物理線索上識別音樂的表達情緒。但從不同文化音樂經驗上講,目前并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音樂文化經驗和音樂情緒感知之間所具有的關系性,因此從整體上看,這種促進作用并不明顯。除非是在一些大范圍使用文化特異線索的音樂,那么處境作用就會較為明顯。例如,在實際調查的過程中發現,瑞典、印度、日本等國家的聽眾,可以對4種不同文化風格的音樂所表達的11種類別的情緒進行準確識別,但在一些更為復雜的情緒上,就會出現較為明顯的模糊性。由此可以看出,如果是音樂本身所需要的表達情緒,那么就會識別地較為容易;如果是音樂本身所采取的表達創作方式較為隱晦,那么識別起來就較為復雜,復雜的情緒類型識別較為困難。
二、音樂文化經驗對音樂情緒體驗的影響
(一)音樂文化經驗對音樂情緒體驗的影響分析
音樂情緒體驗指的是音樂刺激作用下誘發的主觀情緒感受,主要包括生理反應和動作傾向,主要體現在生理喚醒和面部表情等。根據目前研究結果來看,大部分人認為相比較音樂情緒感知,音樂文化經驗對音樂情緒體驗的影響更有深度。從實際情況上看,音樂情緒誘發的情緒體驗機制較為復雜、多元。音樂文化經驗激活情緒體驗的過程中,主要考慮的是激活情緒機制的類型。根據音樂誘發情緒的多重機制模型,可以發現音樂文化經驗對音樂情緒體驗影響可以分為8種,分別為:腦干反射、節奏律動、情緒感染、評價性條件反射作用、視覺想象、情景記憶(或事件記憶)、音樂期待、審美判斷。這其中腦干反射、節奏律動、情緒感染對音樂文化經驗的依賴程度較低,后面五種對這其中的依賴程度較高。以腦干反射為例,腦干反射機制主要指的是在聽覺信號刺激中,大腦腦干組織做出的自動化反射,如果某段音樂中的某一或者某些聲學物理特性突然發生改變,那么大腦的喚醒水平也會自動提高,以此應對一些緊急事件,這是一種人體本能,對音樂文化經驗和學習的要求較低。但在音樂期待中,就需要建立在音樂文化經驗和學習的基礎上,音樂期待是評價性條件反射作用、視覺想象、情景記憶(或事件記憶)、音樂期待、審美判斷中對音樂文化經驗要求最高的一種。
(二)音樂文化經驗和音樂情緒體驗之間的關系分析
音樂文化經驗和音樂情緒體驗之間的關系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具體分析,如果在音樂情緒依靠心理物理線索進行表達的過程中,音樂文化經驗和音樂情緒體驗之間的關系性相對較小,那么音樂文化經驗的作用就會被弱化;但如果在音樂情緒中依靠文化特異性線索進行表達的過程中,音樂文化經驗和音樂情緒體驗之間的關系性相對較大,那么音樂文化經驗的作用也就得到凸顯。從聽眾的角度入手進行分析,聽眾的聆聽習慣、聆聽風格都會產生不同的注意焦點取向。例如,如果傾向于音樂細節,那么就會更多地激活情緒感染機制;但如果更傾向于音樂情況,那么就會激活腦干反射機制。也就是說,如果聽者更關注某一樂器演奏出來的映月線條,那么就會更多地激活情緒感染機制;而如果更關注現場表演狀況,那么就會激活腦干反射機制。
三、音樂文化經驗對聽者音樂偏好的影響
(一)音樂文化經驗對聽者音樂偏好的影響分析
所謂的音樂偏好指的是聽者在聆聽音樂后,產生的持續時間較長的喜愛感,而且還會產生一定行為傾向和自我卷入。這種偏好和音樂本身表達的情緒、類型并沒有直接的關聯,甚至在一些情況下還會出現矛盾的狀態,產生這種影響是聽者在聆聽音樂的過程中產生了審美愉悅感和享樂感。如果聽者在聆聽過程中,產生的審美愉悅感和享樂感較高,那么就會對聽者的意識層面產生刺激,繼而形成一定喜歡和偏好。例如,聽者在聆聽了一段表達悲傷的音樂后,對這種悲傷感產生喜愛,繼而在選擇其他音樂時也會選擇較為相似音樂。在實際研究過程中,音樂文化經驗對聽者音樂偏好的影響已經得到了廣泛認可,并且認為音樂文化經驗和聽者音樂偏好之間有著重要關聯。
有關專家指出,如音樂材料本身、音樂環境、音樂心情等音樂文化經驗元素,都會存儲在聽者的長時記憶中,當聽者聆聽某段音樂時,這些元素就會被激活。這些節點激活地越多,就越能夠獲取到更大的審美愉悅或者享樂體驗,進而產生音樂喜好。例如,在美國和中國兩地大學生進行調查的過程中就會發現,兩地大學生表現出了明顯的音樂偏好差異,美國大學生對西方音樂和土耳其音樂有著較高偏好,進一步研究發現美國大學生對西方音樂的偏好更高,喜愛程度顯著大于土耳其音樂,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就是音樂文化經驗對聽者音樂偏好的影響。
(二)音樂文化經驗和聽者音樂偏好之間的關系分析
由上可知,音樂文化經驗對聽者音樂偏好的影響得到了廣泛認同,但是進一步研究二者關系,會發現二者呈現正相關,也就是說,音樂文化經驗的增加,能夠從整體上提高聽者的音樂偏好,對某種音樂產生更高的喜愛程度。以某校大學生為調查對象,將調查對象分為非音樂專業和音樂專業,并且挑選了四個不同地域文化的音樂作為樣本。通過調查發現,音樂專業的學生對音樂的喜愛程度更高,不同地區非音樂專業的學生相比音樂專業的學生表現出了更為明顯的喜愛差別。以西方大學生為例,來自于非洲、拉丁美洲等不同地區的非音樂專業的學生對不同地域文化的音樂表現出了不同的喜愛。而音樂專業學生對不同地域音樂文化接觸頻率并沒有明顯區別,因此沒有明顯的音樂文化風格上的偏好,但非音樂專業的學生在音樂文化風格上的偏好非常明顯。在此基礎上,還有一部分專家認為,造成音樂偏好的原因是音樂刺激所帶來的熟悉性,但是通過實際案例也證明,這種刺激性雖然能夠對聽者造成音樂偏好,但這種偏好是有限度的,達到一定程度時,音樂喜愛感會出現降低的趨勢。所以,音樂刺激對聽者音樂偏好的正相關影響,還不可進行完全的定論。另外,聽者音樂偏好的影響還體現在性別差異上。實際上,造成性別差異的根本原因還是音樂文化經驗,區別在于吸引的層次不同。因此,在實際判斷過程中,要對音樂偏好進行進一步確定,以此展開真正客觀的分析。
四、結語
音樂文化經驗對音樂情緒加工具有一定的作用,尤其是音樂文化經驗對音樂情緒加工的文化效應,可以讓聽者產生不一樣的音樂情緒。研究表明,聽者會被自身的音樂文化影響,對音樂作品中所傳達的情緒信息進行加工,未來還需要從多個方面進一步界定音樂文化經驗在音樂情緒情感交流中的作用。
(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
作者簡介:邵長輝(1985-),男,河南臺前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