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雨晴
中國自建國以來,已有70年之久,我國從積貧積弱、滿目瘡痍發展成為如今國富民強的國家。在飛速發展的過程之中,社會不斷變遷,人們的精神面貌也隨之變化。同時,社會的快速發展也帶來一定的問題。中國不斷城市化、工業化發展過程中,人們固有的生活方式發生改變,而在這種改變之中,部分底層人民失去了身體與心靈的棲息地,被社會邊緣化,成了城市的邊緣群體。這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客觀現象,而這一現象在眾多藝術創作中亦有所體現。本文以油畫藝術為例,關注油畫作品以邊緣群體為對象進行創作時的特征,并探究油畫創作對邊緣群體關注的意義。并在最后指出,文藝作品不僅承擔個人情感、個人感受的表達功能,還應該承擔著一定的社會責任,關注社會問題,引領社會思考。
近年來,中國的經濟發展的異常迅猛,城市發展日新月異。城鎮化也不斷加快,大量的農民脫離土地走入城市。在進入城市之后,這些農民成為城市的建設者,卻并未真正被城市接納,也并未真正地融入到城市生活之中。高房價導致他們在城市中很難擁有一個真正的家,而他們在進入城市之后,承擔的也往往是基礎性的建設工作,社會地位不高。這些背井離鄉的人,構成了城市的邊緣群體。我國社會各界也對這一群體進行持續性的關注,其中就包括藝術。對于油畫藝術而言,其關注城市邊緣群體,有利于發揮其社會責任,這也為藝術注入了人文精神,豐富了作品內涵,提升了文化價值。
一、城市邊緣群體概念界定
城市自有其秩序,而在其秩序之中的居民則被稱為城市居民。但是在城市中并非僅僅存在城市居民。還有一個群體居住于城市,但是他們卻游離于城市體系之外。城市所提供的社會保障、就業保障、社會救濟、權益保障、法律援助等,很多并不被這個群體所享用,這就是城市邊緣群體。在這一群體之中,以進城務工農民居多,他們無法融入城市的運轉體系,但是基于各種各樣的原因,或自愿,或為生活所迫,而未回到自己的故鄉,生存在城市的不起眼角落中,成為了城市的最底層。
二、作品主要特征
(一)客觀呈現邊緣群體生存現狀
社會經濟的發展使人們都富裕了起來,而金錢成為了滿足人們欲望的主要工具。當人們的精神世界漸漸被各種金錢欲望所充斥之后,溫暖的情感則被擠到了角落。當膨脹的欲望擠占了美好的品質與溫情,不禁令人痛惜,中國油畫作品注意到這一點,并通過藝術手法對其進行表現。在當代油畫作品中,各種抽象作品和運用夸張等手法的作品越來越多,但是就關注城市邊緣群體這方面的作品而言,更多的是運用寫實手法。
運用寫實手法客觀地呈現邊緣群體的生存狀況是創作者的最初目的。藝術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但是以城市邊緣群體為創作素材的藝術家們,似乎并不愿意對他們的生活狀況做過多的藝術處理。藝術家們不愿意夸大這些邊緣群體生活所遇到的困境,也不想對他們的生存環境進行美化。總而言之,不幻想,不逃避,藝術家們以這種冷靜而客觀的筆觸去展現最為真實的場景。藝術家這樣處理,能使觀眾在觀看作品的時候,不受創作者的情緒影響,更敏感地察覺到自己在觀看的時候,從內心迸發的情感和真正從心而發的思考。在此類藝術作品的創作之中,藝術家們拒絕代替觀眾思考,僅僅選擇以最為客觀的態度,將他們的生活處境呈現于觀眾面前。他們不僅是藝術作品的創作者,更是時代現象的記錄者。
畫家徐唯辛《公棚》這幅作品中,客觀而冷靜地描繪了農民工的生活條件。創作者沒有刻意地去美化或丑化他們的生活條件,但正因為如此,觀看者能夠更加明晰地感受到這群城市邊緣人的處境。他們建設著高樓大廈,為城市創造優美的環境,卻擠一個狹小昏暗的地方生活。觀者在觀看和欣賞這幅作品的時候,沒有來自作者情緒的干擾,所以觀看者的感受才能清晰而真實,思考才能深入。
(二)平等描述邊緣群體情感狀態
以城市邊緣群體為創作素材的藝術家們的視角是平等的。因此,人們在這些作品中,并不是只能看到創作者對于這些人的憐憫,更多的是看到這些人本身的真實情感。城市邊緣群體的內在精神世界是豐富的,他們有著對未來的茫然、對生活環境落差的失落、被生活擠壓的焦慮與困苦。同時,他們選擇背井離鄉來到城市,也有著對未來的憧憬與希望,也有著收獲的喜悅。他們的生活境況也許不盡如人意,但他們依舊是鮮活的,是有著生命尊嚴的個體。創作者們將目光聚焦于他們,并不是為了彰顯自身的優越感,而是希望走進這些人的內心,表現這些人真實的精神面貌,引發社會關注。因此創作者的態度并不是俯視的,而是平等而真誠的。人們可以看到這些作品中有疲憊的人,有失落的人,但也有滿懷著憧憬、積極樂觀的人,如當代藝術家忻東望的《笑臉》和《信念者》。創作者在描繪城市邊緣群體時,透徹而充分地展現了他們豐富多彩的精神世界。
(三)深入思考社會現象與社會問題
藝術創作之所以需要“真誠”,是因為藝術是建立在情感的基礎上,是一種情感的產物。一幅作品如果沒有情感,或沒有精神的啟發作用,那么就不會是一幅好的作品。表達重要社會現象的作品,就屬于具有精神啟發的藝術作品。如今的社會變化巨大且豐富多彩,正如忻東旺所說:“從來沒有一個時代像今天這樣豐富多彩,文化沖突如此之大,社會發展如此迅速。如果藝術忽略了對這個時代精神層面的把握,那么對這個時代就是失語的,藝術自然缺乏表現力。”這大概也是祁東旺熱衷將筆觸集中于社會邊緣群體的理由之一吧。藝術作品除了要具有強烈的藝術價值,能夠給人感官方面的享受與沖擊外,還需要關注其所承載的思想內涵。將藝術創作目光聚焦于城市邊緣群體上,表達他們的喜怒哀樂、精神狀況、生活境地,體現了創作者對于社會的關注、對于社會現象的反思和對于國家未來發展的思考。
忻東旺的油畫作品《早點》便是典型作品之一。在這幅藝術作品之中,人們可以看到一群衣著簡樸匆忙飲食的人,他們在一個堪稱簡陋雜亂的環境中,享受著自己一天中的第一餐。無論是從環境還是從他們的衣著來看,這些人與都市主流人群都有著較為明顯的差別。他們沒有光鮮亮麗的外表,背景也較為雜亂。畫面冷靜而樸實,沒有刻意展現城市邊緣群體的困頓與痛楚,人們在觀看時,甚至隱約地能感受到他們對生活的隨遇而安,但是人們依舊可以隱約地感受到他們與整個都市的格格不入和社會發展的不平衡。城市在一般印象中應當是高樓大廈、寬敞的街道、川流不息的車輛。然而在這幅畫面中,有的卻是簡陋的、甚至已經上銹的鐵木板凳,四五人擠在一張桌子上,頭也不抬地吃著早餐。作者通過描繪這樣與城市格格不入的場景,引發觀眾的思考。
三、油畫藝術創作中對社會邊緣群體關注的意義
(一)深化作品的思想內涵
藝術作品往往是感性的,對于油畫創作而言,創作者通過各種色彩線條表達自我的主觀感受。當這種感性被放大,就會對觀者產生強烈的感官沖擊,使觀看者能夠更加直觀地感受到作品內在,而這正是藝術作品的感染力。藝術作品也可以是理性的,創作者通過對題材、場面的篩選,為作品注入更加深刻的思想內涵,引發人們的思考。
想要為作品注入深刻的思想內涵,首先要做的就是把聚焦于自我的目光轉向群體。筆者并不否認,藝術作品是為了個體情感的抒發和表達而存在的。而當藝術家過于看重自我時,很可能使作品出現極端傾向,觀者對作品表達的內在情感不知所云,無法引起觀眾共鳴。人終究是社會性動物,個體必然會生活在群體環境中。對于當今社會而言,城市邊緣群體是社會群體中較為特殊的人群,他們落后于時代發展,但占比并不小。這一群體是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客觀存在,與我國的社會發展、經濟發展息息相關。他們在社會中的待遇關乎著我國的社會公正與社會公平,人們對他們的看法也關乎我國的社會價值取向。在藝術作品中,表達他們,描繪他們,引導人們關注他們,并對這一社會現象進行思考,能夠深化作品的思想內涵。
(二)提升作品的文化價值
藝術作品的文化價值在于滿足人們的文化需求。如今拜金主義盛行,其或許對資產階級有著一定的文化價值,但對于勞動大眾而言,卻僅僅形成了文化壓迫。我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是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因此對于我國而言,藝術作品的文化價值在于滿足廣大勞動者的文化需求。關注城市邊緣群體的藝術作品符合人民的文化需求,這些作品往往以平等的視角、尊重的態度對其進行關注,真正而客觀地的描繪他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關注城市邊緣群體的畫作中,充斥的不是藝術創作者的情感,而是這些底層勞動者們自身所擁有的情感,他們有無奈但也有期待,有悲傷也有歡樂。身為普通勞動者,顯然也更喜歡這種表現真實自我的藝術作品,而不是被藝術家所憐憫的,被掩蓋了真實喜怒哀樂的藝術作品。此外,這也是底層勞動者與社會各界產生交流的媒介,同時這些作品也在引導社會各層面進行思考:面對這樣的落后于主流社會的樸實的勞動者,我們的社會應該如何采取措施實現最大程度的社會公平。這是身為一名藝術創作者應當有的社會責任感,這樣的藝術作品也成為參與社會進步的積極力量。
四、結語
城市邊緣群體是不可忽視的社會現象,同時也是非常深刻的藝術素材。在中國當代藝術中,不乏對這一群體的描繪與表達。而就油畫這門藝術中,已經有不少藝術家將目光投注在這一群體,同時以客觀的筆觸描繪他們的生活條件、生活境況,以平等的視角來呈現他們的喜怒哀樂,并通過對這一群體的描繪來引導社會各界的關注與思考。
身為一名藝術創作者,需要注意的是,社會邊緣群體中的人是有著尊嚴、豐富情感世界和獨立精神人格的個體。藝術創作者在對其進行描繪與表達時,高高在上的態度并不能增加作品的藝術感染力,也不是創作的正確途徑。藝術創作者只有真正滿足人民群眾的群體精神需求,展現全面的精神面貌,理解他們試圖在這一時代洪流中搏得自己的立足之地、獲得美好生活的愿望,才能夠令自己的藝術作品擁有深厚的思想內涵和豐富的情感感染力。
(英國倫敦藝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