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雪婷 趙紅英
漢字歷經幾千年演變與傳承,沉淀深刻的內涵與情感,儼然成為了最具代表性的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征符號之一。漢字結構經歷了漫長的演變過程,由具象到抽象,由繁復到簡約,逐步形成了今天這種易于表現、內涵豐富的造型。漢字不僅是承載符號,還是圖形符號豐富的畫面,從這一角度來講,漢字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了。由于其獨特的結構特點,漢字具有突出的裝飾性,這是世界上其他任何文字都無法做到的,漢字架構與內涵性融于一體,使漢字字型飽滿而豐富。
本文通過分析漢字的架構,將漢字圖形化,深入探究其展現出的規律性與節奏感關系,分析字體間架構特殊涵義,使漢字字體設計更能恰如其分地呈現并傳達信息,使觀者在領略字體本身魅力的同時,也可增加對中國文化審美的體驗。
一、間架格律在漢字字體設計中的作用
作為記載和促進文化交流繁衍的漢字而言,是中華民族從荒蠻到文明的見證者,是傳統文化形成發展的承載者,更是促進精神文明發展的載體。在所有人類文字體系中,漢字的演變最為復雜,發展過程最為漫長。在早期形成階段也經歷了很長的磨合期,才作為早期的文化記錄符號被各部族通用。語言嚴謹,處事循規,是中華民族長久以來形成的美德。所謂“言有物而行有格也”,這種處事態度體現在了文化發展的方方面面,在承載文化傳承的漢字符號上更是十分明顯。仔細觀察研究可以發現,漢字的一筆一劃、筆畫間的比例結構都充分地體現了嚴謹這一特點,即使在簡單的筆畫走勢之中也體現著表意的生動,彰顯著國之精神。
間架狹義來講是字體的結構,通過調整字體的重心、筆畫改變字體結構,使其呈現不同特點;格律則體現的是一個相對較為抽象的概念,從各筆畫的比例關系到呼應態勢,從字型性格到動勢結構均包含其中,它表現出設計師設想中呈現字體的態度。間架和格律是字體設計的必要條件,也是設計一條好字體需要遵守的一條根本定律。二者在歷史的長河中擁有自身發展的根源與意義,要想在設計中運用得游刃有余,必須先理解其中的歷史淵源。
間架是兩個概念的集合,既包含約束性又包含支撐性,在今天人們所理解的定義中演化成了一整套系統中的、起基礎性作用的中堅部分的設計,其表現為一組抽象構件間交互的方法,類似于骨架的搭建。只有骨架搭建好了才能撐起美麗的皮囊,因此其基礎性地位不言自明;格律發源自中國古代詩歌,是創作中的格式、音律等方面所應遵守的準則。語言文化中的結構范式,體現在詩詞歌賦中就是一種節奏,這是與日常生活交流中使用口語的最大區別。
二、漢字字體的間架構造規律
(一)字體的重心
中國文化講究一個“衡”字,是均衡、平衡之“衡”,中國古人對于漢字的審美也依然遵循了這一規律。漢字呈現出最大的特點就是方正均衡。字體筆畫經過長短、高低的對比處理,然后將筆畫組合搭配,形成漢字。較為繁復的字一般為十幾個筆畫,考慮到這一限制條件,設計師習慣將漢字作為一個整體的視覺單位處理。漢字的重心也就是漢字形體的聚力點。每個字都具有一個重心,筆畫以此為圓心,向四周舒展。重心可以用來調節字的高低和左右偏向,根據所表現的不同內容來進行調節,例如,重心下移,字體顯現出穩重、堅實的力量感;重心上移,則有生機勃勃的上升感。
在處理單個字體時,需給人端正、舒展的感覺,要讓人看起來舒服,這是最基本的要求。人眼在分辨每一個漢字時,容易把每個字看作一個獨立塊,然而一個方塊的“絕對中心”和“視覺重心”并不一定是重疊關系,一般情況下視覺重心都會略高于絕對中心,因此設計中要把握好這一規律才能給人舒適感。處理字體組合則關鍵在于把握整體的平衡感,一組字為一個單位,均衡每個字體的重心高度、偏度,使一組字趨于整潔,這是十分重要的。
(二)字體構造
漢字的奧妙之處在于它可以像拼圖游戲一樣,同樣的偏旁搭配不同的部首可以成為意思和讀音都完全不同的另一個字,但無論怎樣的組合形式,漢字總體還是給人以方正的視覺感,因此漢字也被稱為方塊字。但通過觀察可以發現,漢字并非都是正方形的,也有圓形、三角形、菱形和一些不甚規整的形狀。差異的產生源自于筆畫的不同,不同組合形式、不同筆畫的字其輪廓呈現不同形狀。同時由于筆畫的不同,也會造成字體大小的視覺差異構。
為了克服以上所談到的問題,讓一個字組看起來更加舒適和均衡,設計師就需要調整字和字之間的關系,在保持字體原有樣貌的同時,兼顧其平衡感。設計師可以借助方框來調整每一個字的結構。具體為在設計字體之前,設計師先為每一個字畫一個同樣大小的邊框,保證字體的每一筆都在邊框之內,在完成整組字的設計后參照同組其他字形對單個字進行調節,通過單獨擴大或縮小單個字的字腔與外擴筆畫的長度來使整組字的外形趨近于同一個幾何圖形,這也是設計師在字組中尋找呼應的重要手段。在確定最后方案后,設計師還要根據不同字形對字體大小稍作調整,使字體在視覺上等大。
(三)字體的圖形化處理
字體設計最常用的手法是將漢字的字形打破,進行圖案化的重組。其實這是對字體圖形化處理的一個淺層理解,打破的手法只是將字形打散進行再設計的過程,保留字體的意義。簡單來說,字體的圖形化是設計師將字意充分理解,并與所表現的對象相結合后做出的一次再創造,通過改變或者調整原來的字腔、中線、胸線、襯線等來使字體為主題服務。無論字形怎樣變化設計師需把握一點,遵循字的原有意向,正所謂“形散神不散”。
文字的圖形化設計,既能充分詮釋出每個字在服務于當下主題所表達的自我個性,又能根據當下的審美訴求訴說出一個時代的情趣趨勢,可以說一個好的設計作品的一半功勞要歸功于其成功的字體設計。
三、字體的格律韻律運用
(一)節奏感的體現
節奏感主要針對字組而言,多個漢字的組合其節奏變化既可以依賴于在各個單字之前尋找到的那種微妙的重量、張力、受力點等的平衡比例,也可以通過諸如改變字體筆畫或某個類似的點來呼應這種變形手法,還可在字體原有的虛實之前尋得一種規律將其突出放大加以表現形成節奏。它是處理多個漢字組合使其整體化、視覺化的一個重要方式。
(二)各部分間的呼應
筆畫是一個字的組成元素,在字組中每一個字又獨立成為一個個體元素服務于整體。但不管是單個字還是多個字的詞組,處理的要點是相同的。對于一個獨立的字來說,其每一筆的造型、張力都需要遵循一個統一的特征,將字作為一個整體,其中的每一個筆畫都是整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能顧此失彼。即便想要突出個性在某一筆做相應處理,必定在其他筆畫上找到呼應點,才會讓字體顯得協調和舒展。字組的設計同理,體現每一個字相互之間關聯性的方法就是找呼應,通過調節節奏、重心、結構使整體統一。
(三)審美性的體現
審美性是無論用什么設計手法最終要達到的目的,讓一組普通漢字呈現出藝術性,既體現設計師想要表達的主題,又能讓受眾在使用中產生審美愉悅。設計師需在對設計對象有一個淺層理解的基礎之上,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去尋找與之相匹配的情感表達。設計師在設計中不斷地融入這種心境,寄情于作品當中,將作品轉化為一種情感外顯的物化承載,再將當下流行的元素以不同契合點表現在字體中,這樣的作品必定是符合當下大眾審美情趣的。
四、結語
漢字字體設計的過程其實是一個再造過程,將可讀取的文字語言與視覺語言相結合,從單純的表意轉變為表意與審美的多元形態。漢字形態巧妙,結構優美,正是基于這一前提,提供了深入分析漢字字型范式的契機,使字體設計在審美性與規則性二者間可以找一個黃金比例點。
(河北科技大學)
作者簡介:馮雪婷(1995-),女,河北唐山人,碩士,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