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秋
摘 要:隨著經濟和社會的不斷發展,文化產業給各地帶來了較大的經濟效益,并逐步發展成為支柱產業。研究鞍山文化產業發展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提出鞍山區域文化產業發展的對策和建議,對促進鞍山文化強市建設和經濟增長都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 區域文化 文化產業 文化品牌 文化交流
文化產業在城市經濟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并形成較大的產業群體,它在城市經濟中對經濟增長所發揮的作用主要體現在投資和消費方面。從歷史發展來看,鞍山市的文化產業發展并不發達,但是豐富的文化資源,為文化產業在鞍山市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特別是在實施“遼寧老工業基地振興”的戰略計劃過程中,以及伴隨著遼寧經濟的快速發展,為鞍山市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新動力。研究鞍山市文化產業發展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對促進鞍山市經濟增長和建設文化強市都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鞍山區域文化產業發展現狀
伴隨著鞍山市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以及“振興老工業基地”戰略的逐步實施,鞍山文化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承擔著新的歷史任務。近年來,鞍山市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不斷完善,文化產業發展動力逐步增強,公共文化體系建設取得初步成果,文化產業結構日益合理,文化產品更加豐富,文化精品輩出,文化產業呈現出繁榮發展的態勢。
(一)鞍山區域文化產業發展優勢
鞍山區域文化追溯其源頭,為商周以來肅慎、挹婁文化及其與周邊各族文化的交流影響發展而形成的。其特點是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有評書、二人轉、高蹺、皮影戲、楹聯、大鼓、喇叭戲等典型的藝術文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海城喇叭戲、岫巖剪紙、鞍山評書、千山寺廟音樂等藝術瑰寶。從體裁上充分展示了滿族和漢族的區域文化以及特有的生活習俗,這些已列入鞍山市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鞍山市是一個因鋼鐵而興起的城市。同時,它又是一個著名的旅游城市。其玉佛、千山、溫泉,玉石是它靚麗的名片。另外,海城的小孤山仙人洞、析木城的姑嫂石都是舊石器時代、青銅時代的遺址和建筑,是鞍山市歷史上的第一束人文之光。
鞍山市具有豐富的文化產業資源,其總體可以概括為“三五”。“五大園區”,指的是: 岫巖玉文化產業園、遼河(臺安)文化旅游度假區、中國(鞍山)數字娛樂競技產業園、鞍鋼記憶文化產業園、湯石幸福小鎮文化旅游精品城等;“五大基地”,指的是: 岫巖影視劇拍攝基地、鞍山評書、臺安手工藝制品、岫巖玉雕生產加工、鞍山少兒乒乓球培訓等;“五大品牌”,指的是: 國家名勝千山、中華寶玉之都、祖國鋼鐵之都、世界第一玉佛、亞洲著名溫泉等。
(二)鞍山區域文化產業發展劣勢
鞍山市是遼寧省中南部重要的工業城市。在這里點燃了共和國的第一簇爐火,是共和國冶金工業的“長子”。雖然擁有冶鐵文化、玉石文化、溫泉文化、千山文化等眾多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但其鞍山區域文化產業的發展與國內較發達地區文化產業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表現在鞍山文化企業整體規模不大,文化產業所占經濟總量明顯不足,對鞍山市經濟貢獻不大,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也較低,并且總產值偏少;究其根源,鞍山文化產業以自然資源和傳統行業為依托發展的文化企業偏多,科技含量普遍不足,造成文化產業質量不高,缺乏有影響、有競爭力的龍頭企業、產業園區和區域品牌體現“鞍山創造”“鞍山特色”的產品少,文化產業各行業發展水平不均衡;文化產業政策有待完善,產業融合發展有待加強,與文化產業發展相配套的各項法規、政策有待完善。管理機構的統籌協調雖然已構建,但文化產業運行機制尚未形成,各項優惠政策落實不到位。文化產業與科技、金融、制造和旅游等產業融合發展的潛力有待挖掘; 有待優化區域文化產業定位, 而文化資源開發利用明顯不夠,主要表現在缺乏超前性、融合性、技術性和欣賞性,創新能力不足,管理手段落后。所屬各縣( 市) 區文化產業定位不明確,特色不明顯,存在低水平同構、同質化現象;產業空間布局不盡合理,政策空間載體有待落實。雖然形成“一區兩城三帶五園五基地”空間格局,但還處于低、小、散層次,沒有形成明顯特色的文化產業發展核心和軸帶。
二、鞍山區域文化產業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一)充分發揮政府作用、優化文化產業結構布局
政府對文化產業發展的促進作用不可忽視,政府的支持更是文化產業發展壯大的基礎。遼寧省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促進文化產業快速健康發展的政策,還應進一步優化文化產業的結構和布局,為文化產業發展壯大奠定堅實的政策基礎。《鞍山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為鞍山市文化產業產品創新指明了方向;《鞍山市城市總體規劃( 2011 年—2020 年) 綱要》的制定與實施,為鞍山市文化產業空間布局逐步夯實基礎提供了科學的優化構想。
(二)加大主導產業建設,打造文化品牌
要通過建設重點項目、培育知名品牌形成骨干企業,推動鞍山區域文化產業發展,重點要抓好工藝美術業、演藝娛樂業、文化旅游業、動漫游戲業等,不斷提高鞍山區域文化產業整體實力。 工藝美術業要充分發揮遼寧省的原料資源和產業優勢,充分發掘鞍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大力實施品牌戰略,打造皮影、滿族刺繡、剪紙等民俗品牌;打造一批聞名全國的工藝美術品牌,如不斷提升鞍山岫玉的知名度,形成“中國遼玉”的文化品牌。
(三)建設高素質的文化人才隊伍
人才是第一要素。因此文化產業的發展關鍵在于人才, 能否擁有一支高質量的文化人才隊伍,關系到能否發展鞍山文化產業、能否供給高標準的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并實現優化升級,能否使文化事業趨于繁榮。因此,文化產業實力的競爭歸根結底就是文化人才的競爭。要制定切實可行有效的培訓制度,逐步提高從業人員的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制定引進海內外高層次人才的優惠政策,并對高層次文化人才有針對性地進行培養,著力打造一支作風正派、紀律嚴明、政治素質強、業務能力精的文化人才隊伍。鞍山市近幾年通過持續開展“全球鞍山人”“鋼都學子看家鄉”等系列活動,筑起了引才聚才的“黃金臺”,取得了一定成效。
(四)文化產業投融資機制多元化
文化產業發展建設過程中的投入不足問題,需要通過落實相關經濟政策并形成多元化投融資機制來解決。一方面,政府要保證財政預算支出的增長幅度要高于文化發展資金的增長比例,并加大對文化產業發展的總量投入;另一方面,要積極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建設,通過興辦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廣泛吸納社會資本,形成文化產業發展形式多樣化的局面。在打造城市融合經濟體方面,鞍山市應創新“四產融合”一體化理念,追求乘法效應,拉動消費,促進經濟增長,提升綜合效益。今年上半年全市旅游綜合收入實現256億元,同比增加16.4%。“四產融合”一體化讓鞍山市這座一直吃“鋼鐵飯”的城市品嘗到了甜頭。
(五)創新鞍山區域文化產業發展戰略
1.產品創新
近幾年,鞍山市鐵東區與千山風景區、海城市共同以“四產融合一體化”為創新發展,傾力打造“暢游鞍山”城市指南平臺。平臺將整合鞍山本市景區景點、餐飲娛樂、體育賽事、文化演藝等資源,深度挖掘鞍山特色文化,每周為游客和市民提供優惠、便捷的特色攻略服務,幫助企業擴大宣傳和拓寬營銷途徑,為鞍山市經濟增長提供強勁動力。游景區、賞玉佛、泡溫泉、品美食、嗨夜店、住酒店、搶特產,圍繞全城游玩熱點,深度挖掘鞍山城市文化特色,打造鞍山游、購、吃、住、行特色優惠攻略平臺。
2.政策創新
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事業單位身份的文化產業在發展過程中因體制不順會遇到諸多問題。近幾年,國家陸續出臺了國有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稅收等優惠政策,在未來五年困擾文化產業發展的體制問題,將會逐步得到解決。探索以金融信貸模式發展文化產業將是最佳途徑,金融政策也將更加靈活、合理、寬松。要積極大膽地運用金融渠道,對論證有效益的、可行的文化產業項目,可以通過第三者擔保、信譽保證、財產抵押等借貸形式,以此盤活文化資源要素,努力探索文化產品生產與經營的新模式。
3.市場創新
文化藝術單位應積極與新聞媒體聯合,共同開發文化市場;媒體為文化藝術單位積極擴大影響宣傳,實現雙贏互惠。“2019農民豐收季暨千山大集”活動于9月21日在秀美的千山風景區隆重啟幕。此次活動是千山風景區管委會積極實施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四產融合一體化”發展戰略,以人民為中心,以旅游發展為使命,大力實施“旅游+農業”的創新舉措 ,由遼寧衛視聯合央視農業頻道、新華社半月談、天貓線上平臺等媒體商城采用多維宣傳手段,通過線上線下聯動的方式,把鞍山市農產品經濟與電商銷售、文化旅游相結合,推動休閑旅游與農業旅游融合發展,進一步提升了鞍山城市知名度和美譽度。
(六)大力開展多種形式的對外文化交流活動
為全面展示“振興鞍山”的新形象,將鞍山文化資源優勢充分發揮出來,創新鞍山對外傳播的方法和途徑,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對外文化交流活動,提高文化領域的多層次互訪和交流水平,努力提升與其他發展中國家、與港澳臺地區及周邊國家的文化交流與合作,積極貫徹的“資源整合、形成合力、規劃統籌、重點突出、集中力量辦大事”,完善的“社會廣泛參與、政府主導支持、多種方式運作”。充分發揮地方政府和民間力量的積極性,協調好與相關部門的關系,開辟拓寬對外文化交流渠道,注重豐富、整合對外文化交流資源,通過我國在海外舉辦的文化年、博覽會和國外著名的藝術節等活動,借此推介鞍山市文化產品和服務,宣傳鞍山區域文化。
參考文獻
[1]崔玉賓.中國文化“走出去”的現狀及對策分析[J].人民論壇,2013(5):159-160.
[2]裴沛.供給側改革背景下的旅游產業結構提升[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16,18(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