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琪琪
20世紀初由于社會環境的復雜,在戰爭的催化下,中西方文明發生了碰撞。一些學者開始采用西方學術思想和方式來研究中國傳統文化,這個時期涌現出一批既有著深厚傳統文化知識底蘊,又有著熟知西方學術研究方式和理論的學者,如劉師培、王國維、梁啟超、魯迅等。他們沒有停留在傳統研究《楚辭》的注釋型研究模式,而是將新的學術思想、學術方式和傳統文化結合起來,從政治、地理、經濟、文化、哲學、心理學等方面進行研究,這也是西方學術中常用的研究方式,從內容和形式上重新闡釋了《楚辭》及其現代意義。
一、文學地理學的發展
從地理環境和地域環境的視角來評價屈原和《楚辭》,最早可追溯到東漢時期。王逸在《楚辭章句》中指出《九歌》和沅湘巫楚文化之間的關系,王逸認為《九歌》是在巫楚文化影響下產生的,屈原是在此基礎上進行創作的。這種研究方式是結合歷史文化背景來闡述《楚辭》產生的另一種途徑,但是王逸完全是以儒家的思想來批評指正屈原的政治思想,這影響了他對于《楚辭》中對于南方文化特殊性的判斷分析。劉勰認為《楚辭》的形成多是因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屈原的特殊審美風格。例如,劉勰《文心雕龍》載:“若乃山林皋壤,實文思之奧府。略語則闕,詳說則繁。然屈平所以能洞監風騷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劉勰認識到了《楚辭》與北方詩歌在語言風格上的異同,但對于南方文化特點的認識不足,不足以說明《楚辭》的特殊性。
而大多數人接受的是宋人黃伯思的說法:“蓋屈、宋諸騷,皆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故可謂之《楚辭》。”這樣的研究方式多是基于楚國語言文化上對《楚辭》文明的考察,也沒有關注到南方文明與《楚辭》之間深層次的關系。這些學者都是將《楚辭》放在國家或者文化的角度上進行分析,可以稱得上是最早的文學地理學的一種思想脈路,但多局限于地域文學。這些思想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文學地理學,大多都是基于表層的理論和論斷,將《楚辭》的產生歸因于南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特點上,并沒有進一步領悟到楚國的巫楚文化精髓對屈原的影響,也沒有關注到屈原對《楚辭》的再創造。
近代文學地理學在中國的傳播,最早可追溯到梁啟超,他是將文學地理學理論化的第一人。他的《中國地理大勢論》中,首次提出現代的文學地理學思想:“蓋‘文學地理,常隨‘政治地理為轉移。”并于1902年出版的《地理與文明之關系》《歐洲地理大勢論》《亞洲地理大勢論》《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首先提出用文學地理學和文明之間的關系進行論證。劉師培的《南北文學不同論》中,首次將文學進行了地域上的劃分,而王國維的《屈子文學之精神》、梁啟超后期的《屈原研究》、魯迅的《漢文學史綱要》中的《屈原與宋玉》等作品也多是以文學地理學為學術背景下對屈原和《楚辭》采用新方式進行研究。這種基于西方的人本主義和科學主義的研究方式,更加關注的是屈原本身的個體的發展狀況,而不僅僅拘泥于傳統儒家倫理下的個人英雄主義和愛國主義的研究方向。
二、各家對《楚辭》的研究
(一)梁啟超的研究
20世紀初西方的文學地理學傳播到中國后,迅速而廣泛地應用于屈原及其作品的研究之中。梁啟超的《中國地理大勢論》就提出由于地理環境的差異造成南北方文化上的差異。而在《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梁啟超用更加清晰的文學地理學理論對屈原及其作品進行了分析。梁啟超認為,《楚辭》中所表達的思想和北方文學中的“自由”相符合,但又并非是北方文學的產物。梁啟超從文學地理學的角度,在南北方文明沖突的基礎上,對《楚辭》出現的成因進行分析。他認為《楚辭》有著南方獨有的豐富的想象力,又受北方文明的影響,具有北方文明的文學特征。梁啟超從文學地理學的角度上提出《楚辭》不同于南方文學特征的新的美學思想,打破了傳統研究視野中離不開經學桎梏的方式,為文學地理學在文學研究中的應用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
(二)劉師培的研究
劉師培的南北地域文化是在比較思想等的基礎上提出的。劉師培眼中的南北方的劃分是:“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間,多尚實際。南方之地,水勢浩洋,民生其際,多尚虛無。民祟實際,故所著之文,不外記事、析理二端。民尚虛無,故所作之文,或為言志、抒情之體。”在他眼中的南方沼澤之地的文學作品風格多帶抒情的特性。劉師培對南方文學總結的特點,使《楚辭》具有了現代文學上虛構和想象力的理論基礎。
劉師培在文學地理學的基礎上,從文學性和神話性的角度對屈原創作的因素進行了分析。劉師培認為:“荊楚之俗,敬天明鬼,故《神女》作賦,《山鬼》《九歌》為入樂之章,《招魂》亦祀神之曲,楚國中巫蠱之術。”劉師培在探索《楚辭》的源流上時,認為《楚辭》的產生是和楚國巫文化及其獨特的祭祀宗教儀式分不開。而觀《楚辭》中確實存在大量描寫祭祀的場景的篇章,如《九歌·東皇太一》中:“瑤席兮玉縝,盍將把兮瓊芳;蕙肴蒸兮蘭藉,奠桂酒兮椒漿。”劉師培將《楚辭》富有想象力的文學特征歸因于地理特點,奠定《楚辭》的浪漫主義基調。
劉師培從文學起源的意義上將《楚辭》的出現和楚國巫楚氣息濃重的宗教祭祀聯系起來,和傳統上將屈原的作品特點歸因于地理位置,這兩種思維方式并無太大差異。傳統的文學地理學對于《楚辭》的研究多關注的是內容和形式上所體現的南方文化的體征,只流于表面,對于《楚辭》和南方文明之間的深層次之間的關系并沒有深入地探討。但是劉師培在研究《楚辭》的時候所采用的西方的學術方法和文學觀點,成為后期研究《楚辭》的一個范例。劉師培認為,《楚辭》中有著南方虛無和荒誕的浪漫主義色彩和奇幻色彩。在這樣的觀點下就斷定《楚辭》屬于南方文明,雖有失偏頗,但為《楚辭》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
(三)王國維的研究
王國維研究《楚辭》的方式和劉師培相同,都是從文學地理學的角度出發,但是在研究的時候卻另外加入了西方研究人文學的因素。他在《屈子文學之精神》中指出,《楚辭》是受北方文學思想影響,是南北方文明交融的產物,但更多的是受楚國文化的影響。《離騷》:“前望舒使先驅兮,后飛廉使奔屬。鸞皇為余先戒兮,雷師告余以未具。吾令鳳鳥飛騰兮,繼之以日夜。飄風屯其相離兮,帥云霓而來御。”這樣充滿奇幻的世界和宗教祭祀濃厚的巫楚之風,都是楚人在沒有進入文明融合之前,屬于自身文化基礎之上的自由幻想。相較前期學者對《楚辭》文學產生地域上的偏頗,王國維更多關注的是《楚辭》中的南方文化的發展,分析《楚辭》在北方文明中的獨特優勢。王國維受西方文化思想的影響,真正做到了將《楚辭》放到社會文化的背景下,對《楚辭》所具有的南方文化的精神內涵和北方詩學的獨特魅力進行了詳細的分析。
三、對文學地理學研究《楚辭》的評價及意義
(一)對文學地理學研究《楚辭》的評價
不論是劉師培、梁啟超、王國維,他們都是將文學地理學和《楚辭》研究聯系起來。但從整體上看,他們大多都是較為片面地從文學的角度界定南北方文學的不同,將南北方的區分限定在南北方的語言、創作風格、思想和獨特的風俗習慣上。只界定南方文學為想象力豐富,北方文學為思想豪放等就斷定南北方文學之間的差距,這些論證上缺乏相應的說服力。
除此之外,還有《九歌》中《東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山鬼》這些有著豐富的楚國神話寓意的故事,其中也摻雜了大量的巫楚祭祀宗教儀式等具有地域特質的情節。以文學地理學的角度分析《楚辭》,除了考慮地理空間上對于《楚辭》創造的意義,還要考慮在地域空間里的宗教祭祀。《楚辭》的創作是受地理環境的影響,吸收了北方文明和楚國獨有的風俗習慣、宗教祭祀、神話傳說,再加上作者豐富的想象力的再創造。它既有對北方文明的繼承,也有對南方文明的新建構。學者采用文學地理學的方式對《楚辭》進行批評研究是一種新的突破,對于《楚辭》的創作分析也屬于不斷完善批評研究的過程。文學地理學對于《楚辭》研究的貢獻是值得肯定的,文學地理學使傳統文學研究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
(二)對文學地理學研究《楚辭》的意義
梁啟超、劉師培、王國維他們所提出的文學地理學對于《楚辭》的研究帶來了新突破。他們從文學地理學的角度上對《楚辭》進行的分析,雖然在論證的角度上略有偏頗,但對于清末《楚辭》的研究,已經開辟了一種新的模式,將西方的學術研究方式和研究理論運用到中國的傳統文學研究中,為中國文學研究的發展提供一種新的范式。
文學地理學的出現打破了自東漢以來王逸、朱熹的注釋型為主的研究模式。注釋型的研究模式雖在以往的《楚辭》研究上取得過重大成就,但是相對于后期的研究來說較為單一。文學地理學研究方式的應用,開啟了一種多領域研究《楚辭》的綜合型研究模式。
近代以來,文學地理學對于《楚辭》的研究與傳統上考證文本的研究方式不同。文學地理學是在一個完整的社會環境背景下從多角度、多層次來論證屈原及《楚辭》,是在綜合考慮歷史、政治、地理、哲學、文化和作者生平之間的關聯性,屈原的文學創作和心理因素之間的關聯性,以及政治和文學之間的關聯性等這些方面對《楚辭》進行的詳細分析。學者將屈原和其作品的藝術特色、表達方式和屈原的性格、心理、品質聯系起來進行分析,對于肯定屈原文學地位,闡釋文學現象成因具有重大意義。
20世紀初出現的“地理文學決定論”“文學和地理”對文學研究產生了重大影響,學者用這種研究方式從屈原和《楚辭》研究擴展到整個文學領域。學者用文學地理學來研究《楚辭》形成的源頭,探析《楚辭》形成的背景因素,從地理、文化、思想之間的聯系,把握《楚辭》建構的整體框架和藝術風格。文學地理學對《楚辭》的研究不僅僅局限于地域領域,而是將《楚辭》放在一個整體時代背景下,從地理環境背景、歷史文化背景、宗教巫楚文化角度對《楚辭》創作進行綜合考慮,使《楚辭》研究更加完善。由于文學地理學的首先傳入,也將西方心理學、美學、文化人類學、比較文學的方式相繼引入到文學研究領域,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使《楚辭》研究的視域更加廣闊。學者的研究方向不僅僅局限于作品本身,也開始關注作者的心理、思想、人格。
四、結語
20世紀初的文學地理學對于《楚辭》的研究所采用的新的模式和方法、文學觀念、學術術語、研究思想以及批評思維和方法,這些都是現代性的文學研究方式,為現代文學研究開辟了一條廣闊的道路。《楚辭》文學地理學的研究超越了傳統的文以載道的研究方式,將新的學術思想結合進來,打破了以儒家經義解讀屈原的傳統價值趨向,成為了新時代研究文學的新突破,并不斷得以繼承和發展,在《楚辭》研究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成為20世紀《楚辭》研究的新發端。
(長江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