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超


摘要:南盤江流域的“八音”是該區域一種用于婚禮、新居落成、老人賀壽等喜慶場合所用的音樂,分布在貴州黔西南的布依族和廣西北部壯族聚居區。“八音”是布依族、壯族民眾一種精神層面上的生活反映,它不僅僅是人類外在形式的表現欲望,更重要的是它被布依族、壯族民眾的自我心靈意識所感知。無論在表演形式,樂器的使用上,還是核心曲牌的運用上,兩地區都有著高度的相似性。本文通過南盤江流域布依族與壯族北路“八音”為研究對象,目的是通過其相似的音樂文化來探討其共性。
關鍵詞:布依族;壯族;八音;南盤江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33-0073-02
一、引言
貴州黔西南州“布依八音”和廣西壯族“北路八音”是南盤江流域較為古老的藝術。兩地區以南盤江為界分屬于貴州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貴州黔西南的布依族與廣西西北部百色一帶的壯族在歷史上具有親緣關系。“布依八音”主要分布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冊亨、安龍、興義等布依族地區;廣西壯族“北路八音”主要分布于隆林各族自治縣、西林縣、田林縣等壯族地區。行政區劃導致了本是同一族群的族稱各異,而這種法定稱謂上的不同并不影響該區域族群文化圈的形成。
貴州黔西南“布依八音”和廣西壯族“北路八音”是南盤江流域一種用于婚禮、新居落成、老人賀壽等喜慶場合所用的音樂。分布在貴州黔西南州的布依族和廣西北部壯族聚居區。這一區域的“八音”主要根據演出的不同場合和場景可細分為行奏、坐奏和唱奏。行奏是在行走中演奏的,從本區域的八音行走的形式可以看出具有固定音的笛子始終是處于整個樂隊最前頭的位置。坐奏為器樂曲,唱奏是在坐奏的基礎上通過加入一些押韻的歌詞,并使用一些曲牌來表演。而唱奏部分則是較為出彩的部分。所以布依八音在貴州黔西南州被大多人說成“八音坐唱”,其實“八音坐唱”正是八音的唱奏部分。兩地區的“八音”演奏形式大同小異。“八音”主要用于該區域的習俗中,以婚嫁、新房落成、賀壽等最為隆重。“八音”是布依族、壯族民眾一種精神層面上的生活反映,它不僅僅是人類外在形式的表現欲望,更重要的是它被布依族、壯族民眾的自我心靈意識所感知。無論在傳統習俗上還是在樂器的使用上,以及核心曲牌的運用上,兩地區都有著高度的相似性。
二“、八音”生存的基礎
任何一種文化的形成都是在歷史長河中積淀的產物,南盤江流域同一族群在空間范圍上以“八音”為其中同一種文化元素便成為該區域文化認同的重要符號。“八音”作為南盤江族群文化圈中的一份子,它也并不是孤立存在于社會文化系統之中,而是在特定的社會體系之中,以歷時性和共時性二維的承載背景之下產生的一種運動的音樂文化現象。它與本地的自然環境、民族語言、社會風俗等都有著密切的組織關聯性。
三“、八音”的調式
南盤江流域“八音”作為中國民族音樂的一部分,其調式也是以中國五聲調式為主。在中國傳統民族調式中,主音、屬音、下屬音構成了調式的骨架,主音作為穩定音決定其屬何種調式,屬音和下屬音則襯托主音的穩定性。除主音、屬音、下屬音三個功能音以外,其他各音為色彩音,使調式更加豐富多彩。在現有的
“八音”樂曲中,五聲音階構成的樂曲是一部分,其中調式音階也是宮、商、角、徵、羽的不同組合形式。
布依八音有:徵、羽、宮、商、角;宮、商、角、徵、羽、宮、商;宮、商、角、徵、羽、宮、商、角;商、角、徵、羽、宮、商、角四種音階。廣西壯族北路八音有:徵、羽、宮、商、角、徵;徵、羽、宮、商、角、徵、羽;宮、商、角、徵、羽、宮、商;宮、商、角、徵、羽、宮、商、角四種音階。
四、“唱奏”部分音樂特點
貴州黔西南“布依八音”和廣西壯族“北路八音”最有特點的當屬其中的“唱奏”,或者稱其為“坐唱”部分。它是八音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人聲和絲竹樂相結合,體現了人民積極向上的性格,同時也能表現出其婉轉細膩的人生和審美情趣。這種人聲與絲竹樂相結合的奏唱形式在南盤江流域的廣西北部和貴州黔西南州普遍流行。
這種音樂多產生在日常生活和風俗活動中,且曲調流利抒情,結構也較為整齊。“坐唱”部分的藝術特征往往是敘事與抒情性相交融的表現方式。如在婚俗活動中,八音班會以演唱的方式對女方敘述主人家是如何辛苦的把兒子養大,如何掙錢來蓋新房子,如何把你娶回家等等內容。再比如,八音班也會感謝主人家的熱情招待,感謝他們的飯菜,敘述他們是如何辛辛苦苦從插秧到如何打理莊稼,再到如何把稻谷收割回家,最后做成可口的白米飯等等。就像冊亨縣板壩八音藝人黃龍柄說到的“我們要感謝他們,感謝主人家的招待,大到今天我們使用的桌椅板凳,小到我們喝的一碗酒等等,我們要以音樂的形式抒發我們的感情”。這種敘事風格的演唱加之細膩抒情的音樂,也彰顯了南盤江流域布依族、壯族的民眾樸實、善良,最重要的是中國人心中的感恩情懷。其次,在節奏和節拍上,都較為規整,節拍多以二拍子為主,節奏多以××××和×-為主。這種規整的節拍以明顯具有規則的強弱關系支撐整個樂曲的發展,這種規整的節拍給人以一種平穩向前的感覺,在音的強弱上也有明顯地區分;這種節奏型在音的強弱上有規則地循環,在情緒的表現上也趨于柔和,適宜表達平和穩定的場景。再次,在旋律的進行上,級進多于跳進,環繞進行多于直線進行。
(一)詞體結構
八音的坐唱部分由于更能反映民眾的禮俗生活,所以也是八音中流傳較為廣的。和當地的民歌一樣,它高度折射出了人們的民俗生活,飽含著勞動人民豐富的創造了,八音在演唱的語句上較為規整,唱詞之間往往會加入一些襯詞。詞和曲相互依存,相互烘托,相互作用,獨具地域特點,成為深受南盤江流域民眾歡迎,并廣為流傳的藝術形式。不論廣西壯族北路八音還是貴州黔西南布依族八音,一般用本民族的語言來演唱歌詞,他們通過言簡意賅的歌詞,以通俗易懂純樸的語言來詮釋本地區的音樂的風格,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了人們的社會生活,它飽含著勞動人們的思想感情與豐富的想象,語言凝練而形象性強,節奏鮮明,音韻和諧,富于音樂美,語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結構形式的美。
七言四句的詞體結構在八音中較為常見,這和當地的民歌有著密切的聯系。一般在演唱時或加入一些襯詞,而在演唱時一般要重復句末的后三個字。例如下面的唱詞:八音聲聲賀新居,滿堂笙歌齊歡樂;新居落成千般喜,全家和睦萬事興。
(二)曲體結構
由于受到唱詞的影響,所以它的曲體結構也比較簡單,這也是為了旋律與唱詞更加的相互融合,從而突出其表現力和藝術魅力。
1.廣西壯族北路八音
此曲為2/4拍,曲子的開始部分屬于前奏,共八小節。開始的八小節具有較為明顯的徵調式色彩,正是由于羽和角音的的出現才能是徵調式色彩更加明顯。
隨后進入了行腔部分。此部分可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為9至20小節。9—17小節為此部分的主體部分,18—20小節是本局歌詞的后三字重復。音列為徵、羽、宮、商、角,從聽覺色彩上來判斷徵、宮、商是骨干音,17小節止于徵音,而后三小節落于宮音。而后21—28小節為第一句和第二句唱詞的間奏部分;第二部分為29至47小節這一部分是第二句唱腔部分,這里與第一部分唱腔在聽覺色彩以及骨干音的使用上,能明顯判斷它的徵調式屬性。在七言四句的詞體結構中,第三和第四句唱詞位置分別對應第一和第二句的旋律。當行腔結束以后,音樂并沒有到此終止,而是出現器樂合奏,此時打擊樂器的加入更加烘托了喜悅的氣氛,在中國傳統音樂中,民眾也總是喜歡敲鑼打鼓來表達歡樂的心情。
2.布依八音
該曲[歡慶調]是流行于冊亨縣板壩地區的一首八音曲牌。此曲為2/4拍,曲子的開始部分屬于前奏,共八小節。開始的八小節具有較為明顯的徵調式色彩,正是由于羽和角音的的出現才能是徵調式色彩更加明顯。
而后進入行腔,9—18小節為七言四句式的唱腔,中間加有襯詞,19—21小節為七言四句的補充部分,也是八音行腔常用的重復句末三個字,目的是進一步強調。此部分七言四句止于徵音,重復后止于宮音。在聽覺上,以及五聲調式的特點上都具有徵調式色彩。22—29小節為純器樂間奏部分。隨后進入第二句行腔部分,30—49小節,此部分出現了變宮音下滑至羽音的演奏。后進入純器樂合奏,在60小節處反復行腔,是為重復樂段。61小節至結束部分又是歡快的器樂合奏。
通過對廣西壯族北路八音曲牌[正調]和黔西南布依八音[歡慶調]的藝術特征分析,發現其在曲牌旋律上有高度的同一性,甚至有一些旋律相同。在行腔特點上也趨于一致。在詞體結構上都屬七言四句式,句末都是重復后三個字,在節奏的使用上也基本相同,當然也存在些許的差別,這些差別的形成一般都是演奏(唱)者即興發揮的不同而已。
(三)豐富的表演形式
由于八音用于喜慶的場合,當唱奏部分的音樂響起時往往是所有樂器一起演奏,在這時,擔任打擊樂的鼓、镲的節奏也較為緊湊,這樣的節奏對于節日歡快的氣氛是一種很好的烘托。當音樂進入到行腔階段時,此時打擊樂的節奏不再那么歡快,起到節奏穩定則可。主要是突出絲竹樂和人聲的旋律,在審美聽覺上又有柔美、婉轉、細膩、抒情、質樸等特點,行腔的唱詞更突顯了文學性與文雅性。而后間奏響起,打擊樂的節奏再次變的歡快起來。后進入行腔部分。最后器樂合奏,打擊樂緊湊的節奏再次強調節日的氛圍。以上表演形式為:前奏+唱+間奏+唱+結尾。除了上述表演,還有加入舞蹈的部分,表演者為女性。行腔部分一般由舞者邊舞邊唱,舞蹈部分不復雜,一般手拿扇表演。
(四)襯詞襯腔
襯詞襯腔的運用在行腔中比較多見,源于歌唱的需要,出自自身感情抒發和音樂抒詠,使歌調演唱的更加自然、舒貼,感情得到延伸。襯詞與正詞不同,必須與音樂結合才能表現出它的意思,脫離了旋律和正詞,就不能表現其獨立意義。
(五)唱詞的即興性
八音坐唱演唱的歌詞內容根據不同的場合可以改變。用坊間俗語叫做“見到什么說什么”。八音隊在被邀請時常常懷著感恩的情懷,所以他們會感謝酒、感謝飯、感謝板凳等。即興編唱歌詞的樂者要具有很強的文學功底,不僅口才好,而且要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一般由編唱者根據場合來現場編寫歌詞,由他給樂隊的其他成員先說一遍,而后大家才開始演唱,一般用本民族的語言演唱。筆者在采訪貴州黔西南州冊亨縣板壩八音藝人黃龍柄時他就即興來了一小段:勤奮好學攀高峰,滿腹經綸懂千古,博學多才該是人,學富五車繪藍圖。在演唱時也是演唱先前即興編好的歌詞。
五、結語
南盤江流域兩岸布依族與壯族以八音藝術為民間維系其習俗、語言等所構成的文化圈,是建立在共同聽覺審美之上的優秀民間文化。無論從八音的用樂,以及所使用的場域,都能表明黔西南布依族和廣西北部壯族文化認同意識。兩地在八音的文化交流上也往來頻繁。兩地八音都被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布依八音則是國家級非遺,廣西壯族北路八音則為省級非遺。通過對其音樂的分析,希望在這一族群文化圈中能促進兩岸民眾的文化自信,加強兩岸八音合作,實現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共同復興。
基金項目:貴州省教育廳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項目“跨區族群音樂探析:黔西南布依族八音與廣西壯族北路八音比較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017qn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