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紅
摘要:舞蹈藝術的風格是藝術家在創作中表現出來的不同的藝術特色和創作個性。這是由于藝術家各人所處的時代、生活經歷、思想認識、藝術素養的不同,以及藝術流派的特征和藝術家個性的不同而形成的。在舞蹈作品的創作和表演的過程中,藝術家所運用的語言、色彩、線條等都體現出鮮明的藝術特性,形成了作品的特色。
關鍵詞:舞蹈;情感;抒情
中圖分類號:J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33-0104-01
舞蹈與其它藝術的顯著區別是,它的物質手段是人體,是有血有肉的、不斷運動著的人體,而不是空間幻覺視象或畫面上的人體,從這一點出發,可以發現舞蹈藝術的主要審美特征。
一、情感的表現性、抒情性
舞蹈雖然具有造型藝術的一些特點,可看作動的造型藝術,然而,它與音樂有更密切的聯系,它本質上更類似音樂,宜于偏重表現和抒情,而不宜于強調摹擬和再現。舞蹈受人體動作的限制,不宜直接摹擬生活中的情節,但人體可通過有韻律的活動表現高度概括化的精神面貌,如勇敢、堅強、機智、豪邁等品格,抒發內心的情感。
兩種看法大相徑庭,卻不無道理,這里關鍵是她們的語境不同。鄧肯是要打破古典芭蕾的陳規舊套,要把舞蹈看成首要是個性解放的自我表現手段。她經常上舞臺即興隨古典音樂翩翩起舞,強調舞蹈是一種強有力的和情緒飽滿的舞臺藝術,沒有什么固定的程式。鄧肯這種即興發揮和獨舞的形式,加之本身基本功十分嫻熟,就完全有可能或正是以舞蹈抒發自己的情感。
現代的中西方舞蹈有相互滲透、相互吸取對方精華的趨勢,今天的中國舞壇上,“開、繃、立、直”的形態原則在漫延著,趨向于放射、外拓的姿態并默默地、不斷地出現在中國古典舞中。而西方現代舞卻慢慢轉向對大地的眷念德國女舞蹈家魏格曼的舞蹈藝術是產生于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她身處邪惡勢力籠罩的國度,因而她的舞蹈顯憂郁而沮喪,屬低調舞蹈家,全然親近大地,
下跪、蜷伏、匍匐、爬行、躺倒等,構成她的舞蹈動作系列。而蘇珊·朗格例舉的《天鵝湖》、《夜舞》都是經典之作,像《天鵝湖》還帶有戲劇性質,有人物塑造和故事敘述,有固定的、高難度的驚人技巧,這是世界各國著名芭蕾舞團都上演的。因而,演員的動作、姿態已不是他們自己真實情感的流露,表現的情感自然便是想像的情感。這里有趣的是,各國芭蕾舞演員模仿的同一動作、姿態卻都能表現同一類的情感。也就是說,雖然身與心是兩種不同的媒質,身體是物質的,而情感是非物質的,但它們之
間在結構性質上還是可以等同的。美國著名美學家阿恩海姆列舉了他學生比內所作的一個試
驗,說明舞蹈動作的形式因素與它們表現的情緒因素之間,在結構性質上是等同的。被試的一組學生表現“悲哀”這一主題時,所有演員的舞蹈動作看上去都是緩慢的,每一個動作的幅度都很小,一個心情十分悲哀的人,其心理過程也是十分緩慢的,既缺乏能量,又缺乏決心,他的一切活動看上去也都好像由外力控制著。
二、象征性、虛擬性
用人體的動作姿態代替日常生活的言談話語,用“音樂—舞蹈臺詞”作為人物交往、刻畫性格的臺詞。“它的空間是造型的;時間是音樂的;主題是幻想的;動作是象征的。”因此舞蹈具有象征性和虛擬性。
舞蹈的空間造型與繪畫、雕塑等空間藝術不同。同樣以人體為主要物質基礎,繪畫、雕塑所表現的是在空間并列的、視覺可見的;而舞蹈既需要空間并列、訴諸視覺,也需要時間連續、訴諸聽覺的音樂節奏。舞蹈又與體操和雜技不同,體操和雜技以展示人體美為最終目的,而舞蹈則把人體美作為一種媒介(手段),目的在于表露人的一定思想感情,反映一定的主題,而不是單純地炫耀技巧。舞蹈的主題是幻象,是虛擬的形象,它是由賴以創造、組織的基本抽象——姿勢的運動構成的。舞蹈在表演的過程中,情節或情感的內容可以作為一種語言,如啞語。這樣,聾啞人或語言互不相通的人們,往往憑借這種簡潔的交流方式,表達他們的主張、判斷,提出他們的問題和困惑。舞蹈的姿勢是從現實生活中的姿勢,包括人和其他生物的姿勢提煉、升華而來的。
從我國原始舞蹈《扶犁》、澳洲土人的《青娃舞》、《蝴蝶舞》、《野犬舞》、《袋鼠舞》,北美印弟安人的《熊舞》和《水牛舞》,巴西印弟安人的《魚舞》和巴伊卡部落的《蝙蝠舞》的名稱中,我們可以看到舞蹈的姿勢確實是模仿了人和自然的姿勢。
三、結語
總之,舞蹈作品的體裁是在一開始的構思階段就必須決定下來的,要明確體裁的特點,音樂、舞姿、色調、燈光及其他的細節處理都應適合體裁的類型特點。舞蹈體裁的選擇是廣泛而多樣的,不同類別、不同形式的舞蹈體裁,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生活的多元化、多樣化,也在不斷地發展。各種體裁也在相互影響和融合。悲中有喜,洋為中用,現代芭蕾、現代舞蹈則更多地展現了都市生活的中性空間和現代生活復雜的內心世界,時空的交織,體現了創作者對生活素材的一種感性的直觀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