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曙紅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們的審美能力以及對音樂的重視程度逐漸上升。戲曲音樂作代表了我國傳統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體現了我國人民的審美修養,也能夠在其中反映出一定的民族性特征。本文主要針對戲曲音樂與民間音樂的繼承發展關系進行闡述,指出戲曲音樂與民間音樂之間的發展淵源,希望能夠為戲曲音樂的傳承和發展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戲曲音樂;民間音樂;繼承發展
中圖分類號:J617;J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33-0144-01
一、前言
戲曲音樂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融合了眾多藝術創作者的努力和智慧,包含著時間的藝術與空間的藝術。戲曲音樂具有民間音樂的一般性特點,也具有地域性的特征,下面主要針對戲曲音樂與民間音樂之間的關系進行闡述。
二、戲曲音樂與民間音樂之間的關系
(一)戲曲音樂與民間歌舞之間的關系
戲曲演員在舞臺上往往需要伴隨著肢體運動,即使簡單的臺布都需要符合相關戲曲表演的規范。在表演的過程中,戲曲表演往往與情緒、鑼鼓等密不可分,演員通過不同的步伐表現不同的心理特征,通過多變的表情以及載歌載舞的表演使得人們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到藝術文化的熏陶。從當前戲曲音樂劇種來看,有相當大的比例是來自于民間歌舞,這些劇種至今仍保留傳統的民間歌舞的特征,情感真摯動人,音樂形式純樸簡單,有著濃厚的鄉土氣息。進一步的考察戲曲音樂的音樂特征以及聲腔源流可以發現,戲曲音樂來自于不同的腔系,民間歌舞類型的戲曲可以互相移植和互相吸收。由此可見,中國戲曲音樂與民族民間音樂之間的相互聯系來自于他們有著共同的歷史淵源1。
(二)戲曲音樂與民間器樂之間的關系
民間器樂的形式有著合奏、獨奏、重奏等多種表演形式,自秦漢以來,我國出現了各式各樣的樂器,比較典型的包括古琴、箏笛、琵琶、嗩吶等民間樂器,這些民間樂器有的是我國本土產生的,也有的是從國外少數民族地區傳入到中原地域的。宋朝以前,民間器樂與各部音樂以及歌唱形式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明清時期,民間器樂的風格特點與說唱音樂和戲曲音樂息息相關。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民間器樂的產生影響了我國的民間音樂,進而影響到傳統戲曲音樂。相對來說,一些大型的器樂套曲、曲式結構和結構手法比較復雜,通過對這些器樂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很多結構手法都是源自于說唱和戲曲2。
三、戲曲音樂與民間音樂的繼承發展關系
(一)民間音樂的發展促進了戲曲音樂的發展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精神生活的需求越來越多,戲曲在我國傳統文化載體中具有十分多樣性的內涵特征,包含的范圍十分廣泛,包括傳統藝術的舞蹈、表演、歌唱以及武術等相關形式。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和人們審美觀念的改變,戲曲也不斷的進步和發展,在戲曲的發展過程中,戲曲音樂作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整個民族共同發展與努力的結果,與我國的歷史階段有著緊密的聯系。戲曲在長遠的發展過程中受到時間和空間的影響,使其具有十分濃厚的時間性和歷史性,在進行戲曲音樂的傳承以及弘揚的過程中,必須要對我國不同的歷史階段的文化特點進行系統的分析,從而能夠更深入的了解戲曲的內涵以及戲曲的精神表征。社會的不斷進步使得人們對精神世界有了更高的追求,我國歷史上涌現出了一大批為戲曲而獻身的藝術家,這些藝術家對我國文化的發揚以及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電視劇和電影等藝術表現形式的出現,傳統的戲曲音樂受到了沉重的打擊,戲曲音樂對年輕人的吸引力嚴重下降,導致戲曲生存的土壤嚴重萎縮,影響戲曲音樂的繼承和發展進程。隨著人們對傳統文化保護重視程度的不斷加深,國家逐漸將教育和傳統文化有機聯系起來,為傳統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土壤,從而能夠使得傳統藝術文化可以越走越遠,由此可見,戲曲音樂的發展離不開民間音樂的發展。
(二)民間音樂是戲曲音樂的源頭
隨著文化全球化的不斷沖擊以及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戲曲表演形式在近現代以來發生了系統的變化。戲曲格式化的本質是建立在民間音樂基礎之上的,如何做好戲曲不同元素之間的銜接、聯系,是戲曲表演工作者在表演過程中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也是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戲曲的發展往往需要遵照一定的歷史依據和規律來進行,戲曲本身由于包容度十分高,如果不遵照一定的約束條件去發展,會導致戲曲發展到最后失去了原本的韻味和象征,形成了其他不同的表現形式,這是歷史發展進程中需要規避的問題。
四、結語
綜上所述,戲曲音樂與民間音樂的繼承與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戲曲音樂的發展不能脫離于民間音樂的大環境來進行,二者是一種相互促進和相互發展的關系。通過對戲曲音樂與民間音樂關系的探究,明確兩種音樂形式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從而可以為戲曲音樂與民間音樂的繼承發展提供更好的環境。
注釋:
1周金霞.明代戲曲音樂創作之民間性本質研究[D].南京:東南大學,2015.
2朱建華.論戲曲音樂與民間音樂的關系[J].大眾文藝,2015(07):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