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玉年
【摘要】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既要重視教材的處理、教法的選擇、結構的安排等,還要重視教學中的細節,依賴于教學環境的布置、多媒體教學手段的使用和教師的語言和非言語行為成分的把握和各種資源的有效利用。 ?
【關鍵詞】教學 ?細節 ?重視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47-0056-01
文學作品講究細節描寫,課堂教學也應重視細節設計。所謂細節,就是教學中的細小環節或方面,是發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師生間的話語、行為以及交互作用的各種細微環節,它指課堂過程中所發生的很小的環節和情節。筆者發現,教學中教師一般都比較重視教材的處理、教法的選擇、結構的安排,但對教學細節卻沒有引起應有的重視,特別是在青年教師中,這種情況顯得就更突出一些。那么,我們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重視哪些細節呢?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要重視教學環境的創設。
教師在教學中積極創設一定的教學氛圍,所達到的教學效果往往是教學環節、教學結構不能替代的。一位教師在教學《十里長街送總理》時,上課之前在教室的講臺上擺放了兩盆萬年青;又黑板上方懸掛了周總理的遺像,遺像上又放置了黑紗;并在學生的課桌上放了小白花。營造了莊嚴、肅穆的氛圍,再加上教者精心設計了教學方案,充分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這堂課,對于學生來說不管是語言的發展,思維的訓練,還是熱愛、懷念周總理的情感都達到了預期的效果。這堂課所以成功,除了其它原因之外,很重要的一點是教者精心布置了與課文內容基調一致的教學環境,優化了教學氛圍。
二、要重視教學手段的適時運用。
筆者在聽課中常常看到有些教師也很重視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但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是這些教師在運用現化化教學手段的時機這個細節上缺乏認真推敲。一般來說,教具使用的時機要選在學生產生懸念、興趣、渴求新知的時刻,例如,一位教師教學《我的戰友邱少云》時,當教完邱少云在烈火中為了集體的利益,為了戰斗的勝利,忍受常人無法忍受的劇痛,嚴守紀律而壯烈犧牲時,隨即讓學生觀看教學錄像。《打擊侵略者》中丁大勇在烈火中的片斷。把那感人的一幕活生生地展示在學生眼前,把語言和畫面形象有機地最佳地結合起來,邱少云這位鋼鐵戰士的高大形象便會油然樹立在學生的心目中。據此看來,這位教師教學手段運用的時機就比較恰當。下面一個例子卻忽略了這一點。筆者曾聽一位教師教學《十里長街送總理》。課前他就在教室里放起了哀樂,結果教學中再放哀樂朗讀課文想激發學生情感時,學生的情緒卻調動不起來了。這是沒有把握好放哀樂的時機所致。
三、要重視教師的非言語行為。
教師在教學中的一個站位、一個眼神、一種表情、一個手勢都能把許多信息傳遞給學生,而且還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拉近師生關系,讓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當學生對問題回答準確生動時,教師可以點點頭、拍拍學生的肩膀或者給予眼神的肯定,當一學生上課時走神,注意力不集中時,教師還可用沉默或終止講課靜靜的凝視該同學,這樣的效果比批評教育要好得多。當課堂氣氛比較好時,教師可用臉上笑容向學生傳遞信息。當然在教學中也有學生答錯問題的時候,這時切不可否定學生或者帶有不屑一顧的神情,這時候更需要老師的關懷和鼓勵。教師若能處理好這些不起眼的小細節,會使你的課堂教學氣氛活躍,積極向上,直接影響到教學質量。
四、要重視教學語言的藝術。
教師對教學的環節把握是一堂課成敗的關鍵因素,而教師優美的語言則是連接各個環節的“鎖扣”,好的語言可以讓整個教學錦上添花,尤其是我們教師對于過渡語的設計,如我教《白楊》一課時,在學生充分感知了白楊高大挺秀的形象后,設計了這樣的過渡語:“這白楊樹給荒涼的大戈壁增添了綠色,帶來了生機。看到這一行高大挺秀的楊樹,兄妹倆是怎樣爭論的呢?那位旅客的神情有什么變化,他是怎么回答孩子的問題的呢?”當學生體會出白楊生命力強、堅強不屈的內在特性之后,我問學生:“爸爸臉色變得嚴肅起來的原因是什么呢?他為什么還要想一會兒才回答孩子的問題呢?爸爸的心愿到底是什么呢?”當學生領悟了爸爸的崇高品質后,我又設計了以下的過渡語言升華文章中心:“爸爸介紹的這種子能不能生根、發芽、成長呢?”孩子們在教師的啟發下由邊疆的白楊聯想到身邊的白楊,由大白楊聯想到自己這些小白楊,從而使學生的思想認識得到了升華。如果說這堂課教學是比較成功的話,那么教學過渡語言在這里起到了穿針引線,使教學環節環環相扣、步步深入的作用。
關注教學細節是教學智慧和教學能力的體現,重視教學細節讓教學細節迸發出新的活力,充分觸及學生的心靈深處,讓悅動的思維和濃厚的興趣充盈課堂,我們就能讓細節真正為教學增光添彩。
參考文獻:
[1]《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2011版)
[2]《讓課堂細節為教學添彩》,中國學術論文網
[3]《細節教學》,小學教學,2006.09
[4]《六年級語文新教案》,2017年修訂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