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霞
【摘要】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發展的關鍵時期,具有較強的可塑性,對于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有著重要意義。本文從現階段我國小學生行為習慣教育現狀出發,對小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對策進行研究。
【關鍵詞】小學生 ?行為習慣 ?實施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52-0162-01
想要幫助小學生樹立良好的行為習慣,首先應該加強對教育空間的拓展,構建全方位的育人環境,進而保證整體教育效果能夠得到優化。另外,學校還應該秉承“立人”的教育理念,將德育作為重點教學內容,加強校園管理與學生規范,進而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行為習慣,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小學生行為習慣教育現狀
(一)學生方面
現階段,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的家庭地位逐漸提高,除父母之外,還會受到雙方家庭老人的溺愛。由于對孩子的過渡寵愛,很容易導致孩子產生一些不良的行為習慣。例如,缺乏自制力、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愛睡懶覺、不懂得尊老愛幼、不認真做作業、愛玩電子游戲等等。這些看似并不嚴重的行為習慣,很可能是影響孩子未來發展的潛在隱患。
(二)教育方面
很多學校對于小學生的教育缺乏完善的教育體系,雖然有關于學生養成教育的要求,但也僅停留在口頭教育上,并且教育方法過于單一,只是讓學生背誦學生守則。這種教育方式很難幫助小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并且不能夠實現現代教育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融合,不利于個人、社會以及國家的發展。
(三)家庭方面
當前很多家長都會因為工作的原因而忽視對孩子的教育,或將孩子交由爺爺奶奶進行照顧。很多小學生在這樣的成長環境下不僅不能夠接收到全面的德育教育,并且還會產生一些不良行為習慣。另外,很多家長認為教育孩子是學校的責任,忽視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這也是導致學生出現性格或行為缺陷的重要原因。
二、小學生良好習慣養成對策
(一)教育學生知行合一
想要培養小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首先應該從“知”為基礎,只有保證先“知”才能夠做好后“行”,只有做到知行合一,才能夠保證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快速養成。由此可見,在進行小學生行為習慣培養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從少先隊活動、思想品德教育、班會活動等方式為出發點,以板報、廣播等為信息窗口,通過游戲歌謠、環境熏陶、活動明理等豐富形式對小學生的思想道德認知進行強化。另外,在完成基本理念認知的教育之后,教師還需要對學生的行為習慣進行監督管理,進而保證學生能夠做到“知行合一”,以便于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二)通過理論進行引導
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該針對不同年級的學生進行分析,結合學生的特點、認知情況、社會生活了解程度對學生進行等級分類,并借助理論引導的方式對不同等級學生進行針對性教育。小學生基本理論引導主要圍繞六方面內容展開,即學習、勞動、規則、衛生、禮儀、安全,將這六方面內容進行細化和分解,最終以“點”的形式融入到小學生的行為習慣養成工作當中。另外,對于這些基本理論要求,需要應該將其整合到學生行為規范當中,以此作為學生學習與教師研究的參照依據。這樣,不僅保證學生與教師能夠有著明確的規范準則,同時家長也能夠清楚了解到學生應該培養的具體行為習慣,進而更好的配合教師的教育工作。
(三)培養學生思練統一
為能夠有效促進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實現“養習慣、健身心”的教學目標,學校應該針對小學生的行為特點以及心理規律開展“四jing”活動,即尊敬他人、心態平靜、凈化環境、敢于競爭。通過這一活動,能夠對學生的行為習慣形成有效約束,規范學生的行為習慣,使全體學生都能夠學會尊敬、安靜、干凈與競爭。這樣,不僅能夠促進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并且還有助于學校文化的積淀,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除基本的行為準則之外,學校還應該加強對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借助多種活動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從而提高學生的知識文化內涵。例如,學校可以在各個樓層開設“書吧”,或者在班級當中建立“圖書一角”,以此培養學生愿意讀書、喜歡讀書的良好習慣,提高學生的自律性。不僅如此,這一活動還能夠促使學生主動整理圖書,維護“書吧”環境,不僅提高學生的自覺性,還能夠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結束語
綜上所述,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除需要學校具有“立人”理念之外,還需要教師與家長的監督與引導,對學生的行為思想進行反復強化,以此保證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參考文獻:
[1]劉曉童.家庭教育對小學生的行為習慣養成探究[J].內江科技,2019(08):91+26.
[2]周進虎.對加強農村小學生行為習慣養成與美育的探討[J].甘肅教育,2019(1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