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田 朱曉霖 陳韻怡 伍彥婷 盧思聰 關偉湛


【摘要】伴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教育方式向“信息化”靠攏已成為時代發展的主流。目前國內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貧困山區的教育問題被給予越來越多的關注,在線支教作為傳統支教模式的轉型升級,愈發成為支教教育的焦點。本文以調查在線支教在廣東省貧困地區的發展狀況的基礎上,分析了在線支教在貧困地區的可行性,進而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對在線支教在應用上的建議。
【關鍵詞】在線支教 ?山區教育 ?教育資源
【中圖分類號】G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51-0200-02
一、引言
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信息傳遞的速度大幅提高,同時,教育模式多樣化的需求在持續增加,如何有效地使用電子信息技術來促進教育發展成了人們關心的熱點問題?!?018年教育信息化和網絡安全工作要點》[1]指出將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深入普及使用,基本實現各級各類學?;ヂ摼W接入和提速,接入寬帶10m以上的中小學比例達到80%。然而作為全國經濟大省的廣東省,至今仍有28個貧困縣,其中有三個國家級貧困縣,這些貧困地區資源缺乏,經濟發展動力不足,教育水平落后,嚴重滯后了廣東經濟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發展是第一任務,人才是第一資源。教育作為培養人才的基礎,而與互聯網融合的在線支教則被賦予了很大的期望。
二、廣東省貧困地區的發展狀況
廣東省大部分地方處于丘陵地帶,土地高低起伏,耕田松散分布,不適合人類大規模聚居,加上廣東省的沿海地區地勢平坦,難以阻擋夏季的臺風,經濟投入的損失大,難以吸引大的投資,這些先天的條件決定了廣東省有基數較大的貧困山區的難以發展起來。由于貧困地區的交通不便,生活條件差,加上城鄉發展差異,人員流動性大,優秀師資外流嚴重,加上鄉村學校的老師薪酬待遇不高,貧困地區很難吸引優秀的師資力量。在缺乏優秀的師資力量和重大的家庭經濟負擔壓力下,渴望走出大山的孩子即將面臨輟學的問題。
三、在線支教發展狀況
(一)在線支教與傳統支教
傳統的支教需要支教老師遠離家人,翻山越嶺,長途跋涉到援教地授課,參與調查問卷的被訪問者中有57.78%表示因為擔心援教地處于偏遠地區,交通不便,以及人生安全而使他們無法參與支教。對于援教地的學生而言,支教老師“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對他們學業上的幫助只是短暫性的,而對他們心理而言,離別的傷痛是巨大的。傳統的支教方式容易受到距離和時間的限制,對改善山區長期的教育狀況而言,效果沒有預期的大。
(二)在線支教
與傳統支教相比,依托互聯網技術的在線支教更具有優勢。在線支教以互聯網為載體,把支教搬到線上,打破了距離的限制,連接了網絡終端兩頭。通過遠程視頻直播的方式,為偏遠貧困山區的學校提供實時課程,為教育資源缺乏的貧困山區孩子們帶去了寶貴的知識。
參與在線支教項目的學校只需要配有一臺電腦,一部電視,一個攝像頭和一個穩定的網絡信號,便可以與遠在千里的支教老師進行課堂的實時交流[2]。
四、在線支教在廣東
近年來,隨著國家和政府的對教育不斷重視,許多廣東貧困地區學校的硬件設備條件都有了很大的改善,投影儀、電腦、多媒體設備等相繼走進山區學校的教室里。然而,由于師資缺乏,許多學校的軟件條件跟不上硬件條件,即使學校配有電腦,也沒有會教電腦課的老師,資源因此得不到充分利用。由于缺乏老師,山區學校的課程設置多樣性得不到保證,許多山區學校沒有能力開設美術、音樂、英語等課程,導致學生的知識面得不到拓展。
廣東省肇慶市懷集縣,是廣東省的山區貧困縣,梁村鎮石矮村是懷集縣的縣級貧困村,人口在6000左右,由于當地資源缺乏,經濟發展落后,許多年輕人離開他們生活的村子選擇外出打工,當地的留守兒童比例為96%[3],幾乎占了整體兒童人數的全部。留守兒童的學校教育問題一直困擾著當地學校以及家長。
廣東省肇慶市懷集縣梁村鎮石矮小學[4],作為廣東省第一間參與在線支教項目的學校,是當地的唯一的一所小學,全校共有400多名學生,有教師25名,師生比為1:18。在參與在線支教項目前,石矮小學只開設語文和數學課,教學內容和形式單一,學生的其他方面潛能得不到發展。在加入支教中國2.0的在線支教項目后,石矮小學為三、五、六年級開設了英語、美術、音樂和計算機等課程,大大提高了學生上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兩年來,在線支教項目共讓石矮小學229名學生受益于互聯網技術,學生不必出遠門就能與在遠方的外教老師連線,這大大緩解了石矮小學教育資源缺乏的現狀,孩子們也借著互聯網技術看到外面多彩繽紛的世界。
在廣東省,現今有6所鄉村小學加入了在線支教項目,這六所學校分別位于肇慶市懷集縣,河源市紫金縣,汕頭市潮南區,湛江市廉江區,項目選址主要位于粵西偏遠地區,服務的學校均為教育資源缺乏的鄉村小學。參加在線支教項目的援教點的學校需配有網絡或者有可接入網絡的條件,以及有能使用數字化教育設備的老師來管理在線支教的課堂。在開展項目前,支教項目負責方會先跟地區政府、學校對接,確保支教項目的順利進行。隨后,支教項目負責方會與對接的學校溝通,簽訂協議后構建用于使用多媒體設備的遠程教室,整套多媒體設備包括電視、電腦、全向話筒以及攝像頭,總造價為2.6萬元,經費由社會捐款籌得。
五、對在線支教應用的建議
在線支教作為一種新型的支教方式,打破時間和空間的界限,為教育資源缺乏的貧困山區學校帶去了寶貴的教師資源,其支教的長期性、延續性大大彌補了傳統支教的不足,有效地改善了貧困地區教育資源缺乏的現狀。對于在線支教項目的發展,我們提出以下建議:
(一)擴大受眾群體
“在線支教”的應用對象不只是學生,也可以是山區的老師。在我國欠發達地區,鄉村英語教師資源缺乏,很多老師存在聽力不佳、發音不準、口語不會用等問題,急需培訓。與傳統的線下支教相比,在線支教平臺的建立,讓英語培訓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節省了人力物力,讓偏遠地區的英語教師足不出戶就能免費學到純正、標準的英語。這不但有效緩解當地教育資源的短缺問題,還解決了傳統支教不能常態化、固定化的問題。基于這個調查結果的基礎上,我們對本研究課題進行了深化,把受眾群體從學生群體擴寬到老師群體。
(二)加強在線支教項目的推廣力度
我們調查發現,參與問卷調查的人中94.44%的人表示愿意參加支教類的項目;有7.78%的人表示非常認可“在線支教”,并希望盡快參與其中;有44.44%的人表示比較認可“在線支教”模式,但是對其缺乏了解;78.89%的人表示有興趣了解并參加“互聯網+在線支教”活動。由此分析,“在線支教”模式應該更加需要受到重視,無論是對于授課教師群體還是社會慈善組織而言,其推廣力度都有待增強。
(三)增加在線課堂的互動性
由于學生和志愿老師在線下交流不多,學生在參與課堂互動時常常會表現得不自在,以及害怕課堂互動環節,這需要志愿者老師作為破冰者,一步一步來引導學生在課堂上勇于發言。在這一方面,志愿者老師可以通過進行實地走訪學校,與學生建立感情關系,支教項目負責方也需要為志愿者老師提供教學指導和培訓,讓他們在課堂上能與學生進行高效的互動。
參考網站
[1]】http://www.edu.cn/xxh/focus/zc/201803/t20180301_15 87275.shtml
[2]http://www.cta613.org/thread-8943-1-1.html
[3]https://mp.weixin.qq.com/s/qdttQdDu6DxYIFs8tmBp0g
[4]https://www.quangongyi.org/mobileProject/Index.aspx?pi d=30203
作者簡介:
桑田(導師),男,出生年月:1986年10月,講師,博士學歷,主要研究:跨文化交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