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秀琴
近年來隨著技術的更新,不斷有新的教學模式在以學生為主導的教育核心理念指導下出現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翻轉”課堂、“三環五步”教學法、“211課堂教學模式”等。作為一線教師,在學習、觀摩和嘗試不同表述的教學模式后,有這樣的感悟:無論哪種模式,其從新課程標準出發,培養學生數學素養的根本目標是一致的,目標的一致使得學生以探究式學習為主成為這些教學模式的共同之處。
探究式學習能成為各種教學模式的核心,源自于學習者要在一定的問題情境中經歷對學習材料的親身體驗和發展過程,才能完成有價值的建構這樣的共識。探究式學習是對以學定教教育理念的落實;是促進學生思維發展、提高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有效途徑;是基于學生發展、面向全體,讓人人學有所得的學習方式;是促使學生形成獨立思考、敢于質疑、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的有力保障。要想讓學生進入主動探究的學習活動中去,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努力設計出有引領作用的問題,在問題的驅動下,促使學生經歷自主探究的學習過程,在不斷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中展開有效學習,不失為好方法之一。
問題可以驅動學生探究,如何設計一個好問題就成為關鍵。那么,什么樣的問題才能引領探究活動呢?
一、不能設計形成強制性牽引的問題。這樣的問題是為了教而問,通常問題小而碎,學生隨口即答,無需費時費力的假設、驗證、思考、發現。在這樣的問題的引領下,課堂教學按老師的預設順利進行,學生被步步為營地帶到知識的門內,師生交流單線運行。
例如:在教學《除數是小數的小數除法》時,出示:
5.75÷0.5 ? ?28.2÷0.04 ? ?3.69÷0.013
師:除數是小數的小數除法我們能把它轉化成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嗎?
學生略一思考:能。
師:除數變了,要使商不變,被除數應該怎么辦?
生:也隨著被除數擴大相同的倍數。
師:位數不夠怎么辦?
生:在被除數末尾補0占位?
師:除到被除數的末位還有余數,怎么辦?
生:補0繼續除。
從這個實例我們可以發現,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中,自主探究、發現問題、互動生成、合作交流的探究式學習沒有出現,他們的思考并無思維深度,被教師的問題捆綁著學習,課程標準中提高學生能力,培養數學素養的教育目標無法達成。
二、設計的問題應該抓住學生的生活經驗,從應用場景入手,喚起學生相關知識背景,激發探究熱情。同時,還必須找準課眼,基于數學學科本質,基于知識的生長點,基于學生的疑惑之處,能促進豐富生成,激發思維空間。
例如:在教學《圓的認識》一課時,教師首先課件出示一些平面圖形,有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平行四邊形、梯形、圓形、橢圓形。在學生隨意觀察的時候,教師拋出了這樣的問題:“觀察這組圖形,思考,車輪為什么是圓形的?”被問到這個問題后,學生不由自主開始對以前司空見慣,認為理所當然的生活現象進行思考,隨即,不斷有學生開始拿起課桌上的膠帶、橡皮等物品滾來滾去了。不久,有人舉起了手臂——
生:圓形沒有棱角,是曲線圖形,能滾動。
生:如果是正方形,是直線,不好滾動。
眾生紛紛點頭,有人把形狀是長正方體的物品向前推了推,以說明不能滾動。
師:圓形是曲線圍成的圖形,因此好滾動,有道理嗎?生活中可能出現方形的車輪嗎?
生:不可能有直線圖形的車輪,滾動不起來,即使靠外力推、搬也不行,在棱角處會直接砸下來的。
聽到這話,有學生忍不住笑了。
師追問:如果沒有棱角是不是就可以了?
有學生表示同意這種說法,有學生遲疑不定,教師等學生思考之后,拿起一個橢圓形摩易擦開始在桌上滾動,看到老師的舉動有學生跟著模仿起來。嘗試后有學生大聲說出——
生:橢圓形也不行,雖然沒有棱角,但滾動不容易,這樣的車坐上去顛來顛去的。
師:是嗎?
有學生點頭,有學生露出不太理解的表情。這時,教師開始播放視頻,在老師播放出小猴子坐在橢圓形車輪的車子上顛簸不停的視頻時,學生們發出了開心的笑聲,剛才有人不解的表情沒有了。
師:平時你們坐在圓形車輪的車子上會有這種上下顛簸的感覺嗎?
生:沒有,感覺很平穩。
師:下面我們就來探究藏在圓形里面的秘密,看看是什么特性讓車輪必須是圓形的。
至此,學生在“是啊,為啥車輪是圓的?”這樣的疑問驅動下,不斷探究發現,圓形是一個曲線圖形,車軸在圓形車輪的中心處,即圓心處,滾動時到地面之間的距離始終保持不變,即圓心到圓上的每個點的長度相等,所以圓形車輪行駛起來是平穩的。我們看到,問題引領之下,圓形中“定點”“定長”的概念在學生的自主探究、反饋交流中建構起來了。
要注意的是,在學生探究的過程中,教師由學生的生成出發,要適時進行追問,這樣能促使學生的探究不斷拓展、深入,形成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再次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究式學習方式。
進行探究式學習是學生數學素養得以培養的基本途徑,有效的探究需要問題的內在驅動。這樣的問題從哪里來呢?問題的設計要靠每一位教師對教材的努力研讀和對教學實踐的不斷反思。方向已明,我們努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