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洪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經濟的提升,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因此文化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必須要與時俱進,在新時代下積極轉型,利用數字化手段創新文化供給方式。本文以揚中市文化館為例,分別從文化館數字化建設的必要性、如何進行數字化建設、建設當中的問題及對策三個方面論述了關于揚中市文化館進行數字化建設的一些思考。
關鍵詞:數字化;文化館;公共文化服務
中圖分類號:G2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33-0264-01
一、數字化是新時代文化館發展的必然趨勢
揚中文化館作為政府職能部門,擁有本地大量高價值的文化信息。以往要與當地老百姓共同分享這些高價值信息時,只能通過發布會、展會、新聞報道的形式向老百姓傳達這些信息。而這些傳統的信息渠道在信息傳達的廣度、深度以及便捷性上效果有限,遠遠不能滿足人們在文化消費上越來越“網絡化”、“碎片化”的消費習慣和消費方式。而文化館進行數字化建設,在文化信息的生產、運營、服務上擁有無與倫比的優勢,老百姓可以隨時隨地的查閱、學習、共享自己感興趣的文化資料,能夠讓老百姓多渠道的參與到當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共同繁榮當地文化。
二、揚中市文化館數字化的建設途徑
揚中文化館進行數字化建設,打造數字化平臺要緊密的聯系文化館原有的各種業務,例如全民藝術普及培訓、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地方特色文化建設和品牌打造等等,文化館利用數字化技術提升服務手段,與時俱進改進服務方式,增進服務便利度,提高服務均等化和實際效能。
在打造館辦數字化平臺的具體做法上,一方面以“網絡云平臺”為核心,通過開放活動預約、藝術培訓、展覽展示、志愿者服務等選項滿足群眾隨時隨地的公共文化服務需求和公共文化服務的管理需求,同時在后臺通過大數據分析進行用戶資料管理,積極與用戶進行互動,形成一個有效的正反饋,從而讓館辦“網絡云”平臺更好的服務于廣大人民群眾。
另一方面要融眾家所長,建立本區域內的藝術普及數字資源庫,按照不同的藝術類別、形式、種類進行信息管理,做到文化品牌數字化運作、視覺藝術數字化展覽、舞臺作品數字化展演、藝術知識數字化普及。既要與國家公共文化數字化平臺對接,成為全國文化共享工程的一份子,也要做到本區域內最大限度的利用文化藝術資源服務人民群眾。
三、揚中市文化館數字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
(一)揚中市文化館數字化建設的問題
1.數字化服務思想認識不足
數字化建設是最近幾年才涌現出的新興事物,雖然隨著社會的發展、經濟的提升、科技的進步,文化館數字化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發展的必然結果。但是,從揚州文化館數字化建設現狀來看,依然還存在很多進步空間,尤其是在思想上的認知,文化館的現狀大部分還都停留在傳統的以文化館場所為公共文化服務陣地,服務方式不能與時俱進,對數字化公共服務概念認識不充分,導致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數字化建設的緩慢,不能滿足群眾在新時代下日益增加的精神文化需求。
2.配套政策不完善
自從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數字化建設理論提出,黨和部門就非常重視,下發了許多指導性文件,為民眾提供服務。例如;2014年,文化部進一步明確了開展數字文化服務,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標準化、均等化;2016年,隨著“互聯網+”計劃的全面出臺,國務院又提出“互聯網+公共文化服務計劃”的具體建設要求。
(二)揚中市文化館數字化建設的對策
1.政府引導加強認識
揚中文化館進行數字化建設是在網絡化、數字化時代下發展的必然趨勢,是一種政府根據社會發展需求,經濟發展水平而創新的公共服務方式。它的出現拓寬了政府為人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渠道,其本質是為人民服務。因此政府要主動引導,文化部門要積極參與,改變之前的公共文化服務觀念,要樹立新的公共文化全局服務理念,增強共建共享意識。一方面要改變文化部門工作人員對于文化數字化建設的看法,要把它當做一項民生工程來做,通過整合文化資源、分類管理建設來加強文化館的數字化建設,保障人民新時代下的精神文化權利。另一方面也要對公眾進行宣傳文化館數字化建設,這不僅建立服務型政府的措施之一,而且也能夠通過民眾給予的反饋,更好的監督與幫助文化館的數字化建設。
2.規范細則落實政策
各級政府在制定公共文化數字化建設體系時,要根據各個地方的實際情況,進行充分的進行前期調研,例如對開展數字化文化活動需要設備數量要求、對基層文化服務場所互聯網速度要求等,在此基礎上對文化館數字化建設進行評估和指導,統一建設標準,明確建設要求。確保基礎文化服務站點具有接受上級文化服務機構數字化公共文化服務資源的技術能力,確保文化館數字文化服務資源能輸送到基層文化服務站點,確保文化館總館和分館在數字化公共文化服務設施上,能夠科學建設和運營。只有這樣因地制宜,規范細則,才能夠將相關政策進行落實,才能更好的支持文化館數字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