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際社會上做縱向比較,2002年全球紙與紙板總產量為3.31億噸,紙漿總產量為1.82億噸,廢紙回收總量為1.55億噸,廢紙回收率為46.8%。我國利用率則僅30.2%,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從時間軸上做縱向比較,近年,我國電子商業發展蓬勃,帶動了快遞數量的急速增長,16年快遞數量3128315.11萬件,環比增長5 1.37%,快遞業總收入萬元,環比增長43.50%。這種井噴式的增長導致近年我國包裝廢棄物的急劇增長,儼然已成為嚴重影響生態環境以及居民幸福感的一大社會問題。
近年,傳統經濟模式下造成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如何在保護生態和諧發展的前提下促進經濟的增長成為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強調對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主張“減量化、再使用、再循環”的經濟活動原則的循環經濟模式,回答了這一問題,并逐漸成為中國經濟第二次增長方式轉變的目標。
包裝回收對節約能源和降低對環境的的污染,具有重大的意義。表1.3-1給出了3種包裝容器回收的影響數據,可以看到,包裝廢棄物的回收具有明顯的經濟與環保意義。

表1 .3-1 回收廢紙、兩片罐和廢鐵罐的影響
循環經濟政府激勵制度在世界范圍內廣泛建立,美國、日本、歐盟都有相關的政策,通過稅制改革、設立相關獎金、財政補貼、優先購買等形式推動可再生資源回收利用。
據調查,當下,靜脈產業已經形成了一個較為完善的體系,一般可回收利用的廢棄物需經過幾次集中、分揀,最后運往再生資源利用企業。
大多數居民積攢了一定數量的可再生資源廢棄物后首先會聯系回收網點回收,回收站點里打包完的垃圾來到下一站——再生資源回收站,相對基層社區回收網點,這些回收站場地更大、功能更全,起到清運中轉的作用。也有一部分居民會將積攢的廢棄物直接出售給回收站。
再生資源回收站完成廢棄物的分揀、打包后,會在市場價格較高時出售給大型回收加工企業,由企業對回收的紙箱做分類、分解、粉碎、除沙、加工等一系列工序,將其重新制作成紙張投放入市場。
2.2.1 模型假設
2.2.1.1 參與循環的主體均為理性人,以利潤最大化為目的
2.2.1.2 回收紙箱加工而成的紙漿與市場上的同類紙漿沒有質量上的區別
2.2.2 模型表述
依上述紙箱循環過程,我們能夠建立一個簡略的紙箱循環模型如圖2.2-1,將基層社區回收網點自消費者處回收可再生資源過程中產生的成本記為C1;將其通過兩種途徑(自回收網點與自消費者)回收可再生資源產生的流通成本都記為C2;大型回收加工企業自中轉站購買紙箱產生的流通成本則記作C3。

圖2 .2-1 紙箱循環
則紙箱廠,購買的回收紙箱總成本為C=C1+C2+C3,這就導致了紙箱廠的決策困局:紙箱廠的主要原料來源可以分為兩種,即包裝廢棄物的回收再利用與購買新制造的紙漿。其中,回收的紙箱需經過粉碎、清洗、加工等一系列工序才能成為可用的紙漿,在此過程中又產生了成本C4,且利用率為80%,故可以說通過回收包裝廢棄物制造紙漿的成本C回收(C回收=C+C4)將遠大于直接購買等量紙漿的成本C購買,即直接購買紙漿將更符合紙箱廠的私人利益,這嚴重阻滯了紙箱循環以及靜脈產業發展。
從社會收益角度來看,通過對紙箱的循環利用,可以避免紙箱棄置以及制造新紙箱產生的資源浪費以及環境破壞,其中產生的經濟效益R1與環境效益R2之和——社會效益R遠大于私人收益,紙箱循環具正外部性。
政府的補貼有必要遵循兩個原則,即能夠推動紙箱循環運轉以及保證社會整體福利水平進步。
首先,考慮到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的性質,為保證紙箱循環能夠順利運轉,就有必要保證紙箱循環運行時,其各環節中的主體均能獲利,即保證紙箱廠回收紙箱制造紙漿的成本低于直接購買紙漿,故有必要保證政府對紙箱循環體系的補貼總量S>(C購買-C回收)。其次,政府需追求社會整體福利水平的最大化。假定紙箱循環所帶來的經濟效益為R1,環境效益為R2,總的效益為R,只要政府補貼總量S<R=R1+R2,就意味著帶來社會福利凈增加R-S。綜上,只要政府對靜脈產業的補貼總量S滿足(C購買-C回收)<S<(R1+R2),通過政府補貼實現紙箱循環阻滯的破解就是可行的。
可見,政府可以通過給予紙箱循環相關主體在一定數量范圍內的補貼的形式推動資源回收再利用以及紙箱制造業產業結構向更加生態環保的方向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