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遠達
重慶市璧山區科協
科技下鄉,由來已久。1996年12月由中宣部等十部委聯合推動的文化、科技、衛生科技下鄉活動實施至今已有22年。22年的實踐顯示:科技下鄉活動向廣大農村傳播了先進文化,普及了科技和衛生知識,對于助推農業農村發展、解決農民實際困難、化解農村突出矛盾、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和生產生活水平都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從而也使科技下鄉活動真正成為了密切黨和人民群眾血肉聯系的重要途徑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支撐。
科技下鄉,任重道遠。黨的十九大報告作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決策部署,提出新時代中國的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仍然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對科技下鄉提出了新期待、新要求。當前,科技下鄉活動助推鄉村振興戰略的進程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應采取相應的對策措施加以改進,更好地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助力“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實現。
科技下鄉,值得研究。科技下鄉活動是服務基層的重要惠民活動,是基層群眾十分歡迎的品牌項目,也是科協工作的一個品牌,科協和相關部門做了大量工作,在廣大群眾中有較大影響力。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 年“科技三會”上指出:“中國科協各級組織要堅持為科技工作者服務、為創新驅動發展服務、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服務的職責定位。”面對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新時代,科技下鄉應有新氣象、新形式,各級科協組織和廣大科技工作者應有新作為、新貢獻,有必要研究科技下鄉亟待解決的問題,有必要研究和實踐科技下鄉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新理念、新路徑。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了新時代,細觀過去的科技下鄉活動,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少到多的歷程,成績猶在,功不可沒。對照新時代、新標準,對照服務鄉村振興的新要求,傳統的科技下鄉活動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傳統的科技下鄉活動一般沒有固定場所,擺個攤子,搭個臺子,圍個圈子,發一些書籍報紙,對群眾缺乏吸引力。群眾走過路過,站一站,看一看,很快就散了。這種打游擊、擺地攤的方式,直觀上給人單調落后的印象,規模小、覆蓋面小,受益群眾少。
傳統的科技下鄉活動一般沒有固定時間,大多數是節假日搞突擊,趕集天圖熱鬧,趕集結束活動撤退。由于活動存在“蜻蜓點水”的突擊式特征,個別農民也因此將科技下鄉活動定義為來去匆匆的“鄉村旅游”。
傳統的科技下鄉活動一般以“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的形式聯合開展,內容框定在文化、科技、衛生領域,一般是科技送書、文化唱戲、衛生體檢的“老三篇”,由于觀念陳舊與內容固化的嚴重制約,加之科技下鄉活動一般持續時間都比較短,使得活動成員不了解當地情況,與農民的交流不全面、不深入、不充分。使得送下鄉的內容與農村的實際需要存在隔膜,內容的不匹配、不精準,導致科技下鄉不能切實解決農民在致富奔小康過程中出現的科技缺乏問題。
傳統的科技下鄉活動由于存在“打游擊”“搞突擊”“不匹配”等問題,自然會影響到科技下鄉的實效性。加之科技活動多數在場鎮開展,沒有深入到田間地頭,注重形式多,跟蹤問效少,沒有較為集中的項目落地,沒有形成較大的社會影響,很少看到科技下鄉的實際成果。
針對傳統的科技下鄉活動中存在的問題,我們需要緊扣活動的陣地化、常態化、精準化、實效化采取措施,堅持創新發展的理念,堅持把聲勢浩大的科技下鄉活動與腳踏實地的科技下鄉工作結合起來,通過加強科普平臺建設、科協組織建設、對接機制建設、項目集中建設等路徑,打造新時代科技下鄉升級版,服務和推動鄉村振興戰略。
為了解決科技下鄉“打游擊”的問題,要加強科普平臺建設,實現科技下鄉陣地化。一是加強科普設施建設。要搞好鄉村規劃,加強科普基礎設施建設,把科普活動基地建在村一級,為科技下鄉活動提供固定的、標志性的場所,既能夠為農村科普活動提供實體標志,又便于舉行經常性活動。可以在村、社區便民服務中心規劃建設文化廣場和科普基地,配套科普室、閱覽室等,讓活動基地成為最熱鬧的地方,成為學科學、傳文化、享文化的主陣地。二是加強科普信息平臺建設。將網絡和廣播電視作為載體,接軌“網上下鄉”,通過網站或微博、微信、廣播、電視等途徑聽取網上專家講解、交流咨詢,獲取大量切實有用的新思想、新知識。三是加強科普裝備建設。要配置科普大篷車等裝備,讓科技下鄉活動有直觀的現代工具和現代氣息。
為了解決科技下鄉“搞突擊”的問題,要加強科協組織建設,實現科技下鄉常態化。一是加強區縣科協組織建設。區縣科協應充實人員,統籌好科技人員的服務力量,切實改進工作作風,經常深入鄉村送科技、送科普。二是加強基層科協組織建設。鎮街科協應進行規范化建設,結合鎮街的產業發展情況組建專業技術協會和企事業科協,讓科協組織和科技人員就在農村,就在農民家門口。三是加強科協組織的聯動。各級科協組織要結合實際,立足長遠,強化配合,有效整合大學生科技下鄉資源,提升農民素質,營造良好的農村文化氛圍,積極開展對當地干部及骨干群眾的科技、環保、衛生等知識技能培訓工作,形成一支植根于廣袤農村基層、帶領農民奔小康的技術隊伍,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夯實基礎、提供動力,變科技下鄉為“常下鄉”“常在鄉”“常惠鄉”。
為了解決科技下鄉“不匹配”的問題,要加強對接機制建設,實現科技下鄉精準化。一是建立調查研究機制。要組織科技人員深入到農村開展調查研究,了解群眾在科技方面的所需所盼,了解鄉村的地理條件、產業發展等實際情況。二是建立供給側優化機制。重慶市科協會同市科技局、市農業農村委等部門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定期定點研究科普科技供給側項目,優化資金、技術、物資、項目供給方式,提供適用知識和技術,實現“送”與“接”相銜接,“供”與“需”相匹配,確保科技下鄉活動針對性增強。三是建立聯系對接機制。建立科協組織、科技部門聯系鄉鎮、聯系重點村,科協干部、科技工作者聯系貧困戶制度,實現精細化的聯系、對接、指導。科協組織協調部門、鄉鎮、街道采用“訂單式”服務,尤其是要落實近期中央關于“精準式扶貧”的要求,把一些處于脫貧階段農民最缺乏、最期盼、最易掌握的知識準確地送給他們,并加強事后幫扶工作,形成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的內生動力和強大合力。
為了解決科技下鄉“走過場”的問題,要加強項目集中建設,實現科技下鄉實效化。一是整合科協項目集中落地,聚集中國科協、市科協、區科協、鄉鎮科協的項目、技術、信息、人才、市場、資金等資源,一個地方一個地方抓出變化,一個項目一個項目抓出成效。二是整合黨政部門和群團組織的項目集中落地。科協組織要履行全民科學素質綱要辦公室職責,協調宣傳部、農委、文化、科技、衛生、教育、工會、團委、婦聯等單位參與科技下鄉活動,做到領導重視、協同推動、各負其責、狠抓落實,把項目有時序地集中落地在重點村、重點鎮。三是整合社會投資項目集中落地。要加大對科技下鄉服務鄉村振興工作的宣傳力度,以此擴大科技下鄉的知名度,推動項目實施的進度,爭取社會各界的支持,整體推進農民自主投資項目和農業龍頭企業投資項目,形成強大的社會合力,進而提高對科技下鄉服務鄉村振興的滿意度,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最大化。
科技下鄉服務鄉村振興戰略,是科協組織的光榮任務,也是各級黨委政府的歷史使命,是農村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各級黨委政府和科協組織以及相關部門應堅持創新發展的理念,堅持將聲勢浩大的傳統科技下鄉活動與腳踏實地的科技下鄉工作結合起來,讓集中開展的活動成為長期開展的工作的有機組成部分,著力實現科技下鄉服務鄉村振興的陣地化、常態化、精準化、實效化等工作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