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宇楠 何勝虎(通訊作者)
(1大連醫科大學研究生院 遼寧 大連 116000)
(2江蘇省蘇北人民醫院心內科 江蘇 揚州 225001)
在過去幾十年中,心血管疾病仍然是全世界發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疾病之一,心血管疾病每年導致大約1700萬人死亡,心源性猝死(SCD)約占這些死亡人數的25%,心源性猝死仍是尚未解決的最重要問題之一。
心源性猝死(suddencardiacdeath,SCD)是指以意識突然喪失為特點,由心臟原因引起的急性癥狀出現后1小時內的突然死亡,SCD的定義修訂由歐洲心臟病學會、美國心臟協會及美國心臟病學會于2008年共同完成。有文獻報道:全球統計SCD的發生率約為50~100/10萬人,且SCD更易發生于男性。SCD的發生多與心血管疾病有關,青年人群中SCD主要與心肌病[1]、心肌炎和藥物濫用等因素有關,SCD的風險隨年齡增長而增加,在老年人群中,SCD更多與冠狀動脈疾病,心臟瓣膜病和心力衰竭等疾病有關。
有研究證明,心源性猝死可以追溯到基因,并目前有部分進行分子研究來明確基因方面對SCD的影響[2]。對于心源性猝死患者,已提出更多預防性指標,如程序性心室刺激,晚期電位,心率變異性,壓力反射敏感性,QT間期離散度,微伏T波交替和心率湍流[3]等。HRV被證明是最有趣的標記,它被認為是評估SCD的標準非侵入性指標之一。
心電圖及動態心電圖可以確認每個人其心率變異性情況。標準靜息12導聯心電圖可以識別某些心臟節律性疾病,如長短QT綜合征,Brugada綜合征和心肌病,同時可以識別某些心臟結構性疾病,包括心室肥大、缺血性心肌病或浸潤性心肌病等,目前已有相關研究關于運動壓力結合ECG的測試,已用于檢測無癥狀人群患者發生非持續性室性心動過速的幾率,運動誘發NSVT可發生在近4%無癥狀人群中,并且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男性較女性常見[4]。
HRV是指心率快慢的差異性,能夠定量反應自主神經的活性及其調節功能,是分析心率的變異性大小及變化規律:其規律性越強,HRV越低(反之亦然)。人體中主要由中樞神經系統調節心血管功能,實現晝夜之間心率不斷變化,其中副交感神經具有減慢心率的作用,交感神經具有加快心率的功能。
測定HRV的不同方法包括時域方法及頻域方法,頻域分析法按記錄時間不同分為短程分析與長程分析兩種。其中測量HRV最傳統的方法為線性時域方法。
時域方法包括SDNN、SDANN、RMSSD、PNN50等指標:NN間隔即相鄰QRS波之間的所有間隔,SDNN即所有NN間隔的標準差,在很多研究中,SDNN是在24小時內計算的,因為它依賴于記錄周期的長度,所以它并不是一種很好的統計方法。SDANN是每5分鐘NN間期的平均值標準差。通常,臨床中更多使用連續RR間期差值(RMSSD)的均方根的測量方法,就反映短期心率變化來說,RMSSD優于SDNN。PNN50又稱愛丁堡指數,是指一定時間內連續NN間隔大于50ms的次數占心動周期次數的百分比。頻域方法中,短期記錄可分析極低頻(VLF),低頻(LF)和高頻(HF)。長期記錄可分析24小時期間的功率譜密度。
臨床上第一次應用HRV在1963年,但在90年代HRV才成為心源性猝死的一個強而有力的預測因素。HRV功率譜的較低頻率受到針對心臟的交感神經系統的控制,而較高頻率則主要受迷走神經活動調節。HRV經常在女性中被進行調查,通常用來確定肥胖和絕經年齡之間的關系,研究顯示肥胖組和絕經后組的HRV的LF和HF顯著降低[5]。在心衰病人中,降低或異常的HRV已被證實是死亡率風險增加的指標之一。
HRV已被證明在非心臟病患者中預測SCD是可行的[6],有趣的是,與同齡的非運動員相比,運動員出現SCD的風險反而較高;年輕運動員(<35歲)SCD發病率估計0.07~0.3/10000,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病率會增加[7],因此運動強度和年齡均是SCD的核心風險因素。
2001年,Lombardi等人研究了HRV在識別SCD風險患者中的作用,得出結論HRV對于識別SCD是一種有用的風險指標,即使其特異性或準確性較低。急性心肌梗死后,降低的HRV可以預測死亡率和惡性心律失常的發生率情況。相關研究證明作為SCD的預測因子,HRV具有強大的預測能力[8]。
有研究提出一種預測SCD新方法,該方法從心率變異性(HRV)信號中提取高階譜(HOS)和線性特征來預測SCD的發生,研究提出這種用于預測SCD發生前6分鐘內的準確率超過91%。
HRV可能是心血管危險分層技術文獻中分析最多的指標,并且已經為此目的開發了大量的模型和方法。HRV可用于評估正常人群的SCD風險,同時已有研究HRV預測SCD新的方法模型。綜上所述,HRV對預測SCD的發生有一定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