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思勤
(上海市同濟醫院內分泌科 上海 200065)
本項研究特選取80例糖尿病患者作為觀察對象,旨在觀察人性化護理在糖尿病應用中的效果分析。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12月于我院接受治療的80例糖尿病患者作為觀察對象,按照隨機數表法分為兩組相對照,其中研究組患者40例,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9例,年齡在49歲到78歲之間,平均年齡(59.36±2.25)歲,病程1年到16年,平均病程(6.18±1.24)年;對照組患者40例,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22例,年齡在45歲到80歲之間,平均年齡(57.08±2.15)歲,病程2年到18年,平均病程(6.25±1.25)年;納入標準:(1)患者均符合臨床對糖尿病的診斷標準;(2)患者及家屬對本項研究知情,并簽署書面知情同意書;(3)治療依從性較好的患者;(4)患者具有良好的認知功能。排除標準:(1)嚴重的心、腎、肝功能障礙患者;(2)嚴重糖尿病并發癥患者;(3)精神類疾病患者[1]。對兩組患者的資料做客觀比對,提示可開展比較分析(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干預,給予患者入院教育及用藥指導等干預,研究組采用人性化護理干預,具體內容包括:(1)健康宣教:患者入院時給予患者健康教育,針對糖尿病疾病的發病機制、用藥依從性的重要性、預見性并發癥及應對措施、自護相關知識對患者進行講解,幫助患者提高疾病知曉情況,有利于提高治療依從性[2];(2)心理干預:由于糖尿病治療需終生服用藥物治療,患者內心易產生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加強患者疾病知曉情況,加強與患者的溝通,了解患者內心所想,針對性的給予患者心理干預[3];(3)飲食及運動干預:加強患者飲食指導,根據患者血糖水平及生活習慣針對性的制定運動指導,幫助患者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4]。
1.3 評價標準
本項研究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及抑郁自評量表(SDS)對兩組患者心理狀況進行評估;采用我院自制的護理滿意調查表對患者護理滿意情況進行評估。
1.4 統計學分析
2.1 兩組患者負性心理狀況改變對比,見表1,護理干預前兩組患者SDS及SAS評分具有相關性,組內數據差異做統計對比顯示無意義(P>0.05);護理干預后,研究組患者SDS及SAS量表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數據,組內數據做差異性對比顯示有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者負性心理狀況改變對比(±s,分)

表1 兩組患者負性心理狀況改變對比(±s,分)
組別 SDS SAS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研究組 6.42±1.52 1.05±0.65 6.18±1.34 1.16±0.35對照組 6.55±1.39 3.12±0.97 6.06±1.27 2.95±0.68 t 0.399 11.212 0.411 14.803 P 0.691 0.000 0.682 0.000
2.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評分對比,見表2,研究組患者護理滿意評分高于對照組數據,組內數據做統計學對比顯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評分對比 (±s,分)

表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評分對比 (±s,分)
組別 n 護理滿意評分研究組 40 97.26±12.53對照組 40 80.03±11.95 t-6.294 P-0.000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以糖尿病為首的慢性疾病發病幾率不斷上升,受累人群廣泛,完善護理模式、給予患者人性化護理具有重要臨床意義[5]。人性化護理是站在患者立場,幫助患者消除內心負性情緒,提高患者治療及護理配合度,可有效促進血糖水平恢復正常。本項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干預前兩組患者SDS及SAS評分具有相關性,可用做研究對比;護理干預后,采用人性化護理組患者SDS及SAS量表評分低,患者護理滿意評分高,較比常規護理臨床反饋更佳;從數據可以看出,人性化護理在糖尿病護理應用中具有積極導向,可有效改善患者負性情緒,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幫助患者盡快恢復正常血糖水平,適用于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