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 王娟
(新疆醫(y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乳腺放療科 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近年來,盡管三維適形放療、調強放療等新型放療手段逐步推廣,具有副作用小的優(yōu)勢,但乳腺癌術后放療患者上肢功能恢復不良依然難以避免,如何幫助患者上肢功能恢復具有重要臨床意義。循證護理模式是強調因果關系和知識綜合的新型護理模式,本研究通過將循證護理應用到乳腺癌術后患者放療過程中,旨在探討循證護理對上肢功能的影響,取得了一定進展,現(xiàn)報告如下。
選取2017年7月—2018年9月間我院收治乳腺癌術后放療患者96例作為研究對象,均為女性,年齡43~70歲,平均(56.7±10.4)歲。所有患者均明確診斷為乳腺癌,并行改良根治術,排除以下患者:①乳腺癌行擴大根治術或傳統(tǒng)根治術的患者;②乳腺癌術后復發(fā)者;③合并有患側肢體原發(fā)性疾患,伴有上肢功能障礙者;④合并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⑤合并放射治療禁忌癥者;⑥無法完成放療后6月內隨訪者。采用隨機數字表的方法將96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8例,其中觀察組年齡45~70歲,平均(56.4±11.0)歲;對照組年齡43~67歲,平均(57.0±10.3)歲。兩組患者間年齡、手術距放療時間、放療總劑量、放療次數以及放療前ConstantMurley評分、Mayo評分、上肢淋巴水腫狀態(tài)間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1 疑問循證 以“乳腺癌”“改良根治術”“放射治療”以及“上肢功能”作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萬方醫(yī)學網以及維普醫(yī)學網進行文獻檢索,對文獻內容的可靠性、實用性進行分析,逐步篩選出具有參考價值的優(yōu)質文獻進行精讀。乳腺癌手術切口較長,癌灶周圍纖維結締組織切除多,鎖骨上下以及腋窩皮下組織均被清掃,手術創(chuàng)面大,術后愈合過程中皮膚緊縮、瘢痕形成,上肢關節(jié)活動受限。加之缺乏皮下組織對上肢張力的保護和緩沖,手術中對血管、神經的破壞,都會對患側上肢感覺和運動功能造成一定影響。
1.2.2 循證護理干預 ①心理干預和健康教育:了解患者心理狀態(tài),用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與患者交流,幫助糾正不良情緒。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指導改正不良生活習慣,告知上肢功能鍛煉的重要性,建立良好治療依從性;②上肢功能康復性鍛煉:采用2步走的方法,由近即遠,依次對肩關節(jié)、肘關節(jié)進行功能鍛煉;以肩部為中心作上下左右主動運動,指導患者適度抬高上肢進行摸高,再以肘關節(jié)為軸做前臂伸展、屈曲運動,配合順時針和逆時針旋轉運動,每日鍛煉3~5次,每2次鍛煉間隔不短于2h,每次鍛煉時間不短于15min;③手法按摩和牽拉:首先,針對手術野以及胸壁皮下清掃區(qū)域的手法按摩,按摩范圍應超出手術野至少2cm,手掌覆蓋胸壁做順時針環(huán)形按摩,力度適中。對患側上肢肩部肌肉作放松按摩,揉捏斜方肌、肩袖周圍肌肉以及崗上肌、崗下肌。其次,護士協(xié)助患者作肩關節(jié)被動背伸運動,患側肢體手掌向對側交叉貼于耳后,護士手扶患者肘關節(jié)向后上方牽拉,力度適中,每次牽拉時間不少于10min,每日3~5次。另外,患者取坐位,護士立于患者患側肢體后方,雙手握持患者腕關節(jié)作向上牽拉動作,牽拉力度以患者不感覺疼痛為宜,每日3次,每次10min。
運用SPSS15.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定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檢驗,定性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干預后3個月,兩組患者間肩關節(jié)功能優(yōu)良率和Mayo評分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干預后6個月,觀察組肩關節(jié)ConstantMurley評分優(yōu)良率91.67%,高于對照組72.92%,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Mayo評分95.01,高于對照組91.33,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上肢淋巴水腫情況,干預后3個月,觀察組SOAC總長為128.39cm,低于對照組的143.66cm,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干預后6個月SOAC總長之間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本研究中,護理人員通過循證護理收集證據、評估護理方案可行性、護理人員專業(yè)培訓以及護理過程實施,包括早期采用康復性鍛煉、手法按摩和牽拉,配合心理護理干預,取得了一定效果。
綜上所述,循證護理有助于降低乳腺癌術后放療患者早期患側上肢淋巴結水腫程度,且對改善肩周關節(jié)功能效果明顯,有助于上肢功能的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