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瑞東 梁超(通訊作者)
(1德陽市人民醫院 四川 德陽 618000)
(2成都中醫藥大學 四川 成都 610075)
梁超教授是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主任中醫師,教授,碩士生導師,從事中醫藥診治脾胃病臨床、教學、科研工作30余年,有著豐富的理論基礎和臨床經驗,尤其擅長復雜性功能性胃腸病的中醫診治,其理源于經典,融匯中西,其法本于脾胃,調和臟腑,其方重于溫運,促進氣化,效果顯著。筆者有幸侍診其左右,現將梁超教授診治此病的臨床經驗總結如下,以供同道參考。
功能性胃腸病(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FGIDs)是一組以胃腸功能障礙為主、缺乏嚴重解剖結構或代謝異常的全身性疾病的總稱。臨床主要表現為早飽、噯氣、反酸、燒心、腹脹、腹痛、腹瀉、便秘等癥狀,以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腸易激綜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最為常見[1]。梁超教授長期臨床總結認為,復雜性功能性胃腸病是指目前檢查不能發現有器質性損傷,多種功能性胃腸病同時存在,癥狀復雜且多變,涉及病變部位廣泛,病情反復難愈的以功能性損害為特點的胃腸疾病。祖國醫學沒有功能性胃腸病的概念,根據其臨床表現可歸屬于祖國醫學梅核氣、呃逆、痞滿、胃脘痛、反胃、嘈雜、腹痛、便秘、腹瀉等范疇。
由于每個人的五臟六腑稟賦天生就存在差異,就會在各種損傷因素的影響下,產生變化多端的復雜性功能性胃腸病,特別是長期反復的損傷后,會導致營養、免疫、代謝、內分泌、精神、心理等方面的繼發性損傷。這類疾病具有長期性、反復性、多焦慮抑郁、表現復雜、低致命性、低生活質量、高費用等特點。
2.1.1 飲食因素 研究表明,喜食生冷、辛辣、咖啡、進食過飽是NERD發病的獨立危險因素[2]。梁師認為“飲食損傷”是造成胃腸病的主要病因,包括飲食不潔(節),暴飲暴食,飲食偏嗜等。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物質生活的豐富,又出現食品污染、營養過剩、飲食結構不合理等新的問題。食品生產的工業化,導致大量的農藥、化肥、添加劑(防腐劑、色素)、抗生素、激素等伴隨食物進入我們的胃腸,不斷地積累和疊加,超出胃腸的承受和修復能力,最終造成各種復雜的胃腸病。
2.1.2 起居勞逸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社會分工越來越細,不同的工作崗位有不同的工作時間和工作內容。有的人神勞而形逸,有的人形勞而神逸,有的人形神俱疲,還有人形神俱逸。過勞則傷形耗氣,脾胃乃傷;過逸則氣機阻滯,運化失司,胃腸壅滯而為病。梁師認為起居無常,勞逸失度是胃腸病的重要病因之一。
2.1.3 六淫七情 天有風寒暑濕燥火六氣,人有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風寒濕邪氣(包括外感風寒濕邪氣、生冷飲食)與微生物關系密切,容易損傷機體免疫屏障,尤其是胃腸道黏膜屏障[3]。中醫學認為精神因素是其重要病因,情志不遂可通過肝、心直接或間接影響脾胃功能[4]。環境污染、食品污染已使六淫邪氣更加普遍,而社會競爭、工作壓力又讓人們經受更多的焦慮、抑郁、憂思等不良情緒,令我們的正氣更加虧虛。梁師認為六淫侵襲(尤其是寒濕邪氣)及七情內傷(尤其是憂思、焦慮、抑郁)亦是導致胃腸病的重要因素。
2.1.4 先天稟賦 現代醫學表明,FGIDs的發病與遺傳(基因多態性)有關,可能有多種遺傳因素在 FGIDs 的發病過程中起作用[5]。《素問·刺法論篇》云:“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梁師認為,脾胃生理功能的先天不足是產生功能性胃腸病的基礎。每個人先天稟賦不同,胃腸的承受和修復能力不同,相同的損傷也可能導致不同的胃腸疾病。
2.2.1 病位 梁師認為本病病位主要在脾胃、小腸、大腸,與肝膽心肺腎等密切相關,涉及四肢、九竅、十二經絡、氣血津液等。正如李東垣《脾胃論》所云:“胃虛則五臟、六腑、十二經、十五絡、四肢、九竅,皆不得營運之氣,而百病生焉,豈一端能盡之乎。”說明脾胃病涉及的范圍很廣。
2.2.2 基本病機 梁師認為,功能性胃腸病的基本病機是脾胃陽氣虛弱。脾為太陰濕土,胃為陽明燥土,脾主升清,胃主降濁,二者位于人體中央,是人身一小太極。脾胃的生理特性是運化不息,氣化不止,而其原動力就是脾胃陽氣。各種損傷因素的長期反復作用最終都會導致脾胃陽氣的損傷,致使脾胃運化失司、氣機升降失調而發病。
2.2.3 病機模式 隨著胃腸損傷的部位和程度的不同,會出現各種紛繁復雜的病機模式,歸納起來有以下幾種:①氣機失調,升降出入出現問題:脾不升清,胃不降濁,胃氣上逆而不納,脾氣下陷而不舉,氣機阻滯而不能出入,或幾種氣機問題交叉重疊出現。②水谷運化失常,病理產物出現:飲食入胃,脾胃陽氣虛弱不能正常消磨水谷,水谷不能正常化生氣血津液而停滯胃腸。飲食積滯則化生痰濕水飲,郁久而化熱生瘀,痰濕水飲與熱、瘀相搏,流注筋骨肌肉、四肢九竅、十二經絡而出現各種病癥;③氣血津液虧虛,機體失養:水谷不能正常運化,氣血津液不能正常輸布,氣血生化乏源。久則氣血津液虧虛,五臟六腑、四肢九竅皆失所養。三種病機模式常交叉重疊出現,導致疾病表現的復雜化。
梁師依據《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脾胃論》等關于脾胃生理病理的論述并結合現代醫學關于胃腸解剖結構、生理病理、胃腸動力、營養、代謝、內分泌、微生態、心理、精神等相關知識,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胃腸病節段層次辨證理論。
梁師通過臨床總結發現,現代醫學之口唇、口腔黏膜、小腸疾病多屬古人所言之脾病范疇,而古人所言之胃病包括現代醫學之咽、食管、胃和大腸疾病。脾為陰臟,以升為健,胃為陽腑,以降為和。臟病多虛,腑病多實,脾胃常臟腑同病,虛實夾雜,臟虛為本,腑實為標。故脾病的特點是多虛多寒,胃病的特點是多實多熱,二者可同時或兼夾出現。梁師還認為,胃腸的管道疾病(粘膜、肌肉、神經、內分泌等)可歸屬于中醫的脾病范疇;而胃腸的管腔疾病(炎癥、微生態等)可歸屬于中醫胃病范疇。脾病多表現運化升清失職,精、氣、血、津、液的不足,失于濡養;胃病多表現為收納降濁不利,食積變生痰飲水濕,郁久化熱,流注四旁。胃腸病常表現出節段式發病的特點,病變損傷的節段不同,病理表現也不同。例如噯氣、反酸、燒心是胃病的特征性表現,而口臭、腹瀉、消瘦、乏力屬于小腸病變的特征性表現,腹脹、腹痛拒按、便秘是大腸疾病的特征性表現。
梁師受六經辨證、臟腑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等理論的啟發,總結出胃腸病亦有氣虛、陽虛,在氣、在血,兼夾食積、痰飲水濕,化熱、瘀血,氣機失調,單一病變、多元病變等不同層次。
梁師基于以上的病因病機認識和節段層次辨證理論,確立了溫補助運、調理氣機、消食化積、清熱化濕等治療大法,以恢復水谷運化為第一要務,圍繞氣機升降做好核心工作,兼顧他臟調暢氣機,祛除痰、濕、水、飲、熱、瘀等脾胃陽氣虛弱下的病理產物。
梁師善于化裁運用經方,臨床以中醫脾病為主者常選用黃芪建中湯、補中益氣湯、理中湯、五苓散、四君子湯等加減;以中醫胃病為主者常選用枳實消痞湯、半夏瀉心湯、承氣湯類方等加減治療。關鍵類藥物有理氣類:枳殼、青皮、厚樸、木香等;溫中類:桂枝、干姜、肉桂、附子等;化濕類:藿香、砂仁、茯苓、豬苓等;健脾類:炒白術、黨參、大棗、炙甘草等;瀉下類:大黃、芒硝、枳實等;清熱類:黃芩、黃連、梔子等;升陽散熱類:柴胡、葛根、升麻等;消食化積類:炒麥芽、山楂、建曲、萊菔子、檳榔等。臨床上,梁超教授根據節段層次辨證理論靈活選方用藥,常數方合用,隨癥加減,效驗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