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澤舉
(黔江區正陽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重慶 409000)
2014年—2017年間我院收治的27例患者,本組男性17例,女性10例;年齡15~65歲,平均年齡43歲;其中粘連性腸梗阻松解術后9例,結直腸手術后8例,化膿性闌尾炎闌尾切割術后5例,膿血便2例,全結腸炎3例,炎性腸梗阻多出現于術后5~17天,均符合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的診治條件。其中有1例進行手術治療,但是手術過程中發現其腸管粘連成一團,形狀像是腦回路彎鉤,沒有對齊進行處理就開始縫合手術,而其他患者痊愈都沒有進行手術治療,在根據資料調查中發現,腸功能恢復最短的患者只需要5天,恢復時間最長的患者就是13天,患者的腸功能恢復平均需要10天。
腸管粘連以及腸蠕動減弱或者消失,都是引發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的主要原因,早期炎性腸梗阻與其它類型的腸梗阻表現特點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其兩者表現相同之處是都會伴隨嘔吐、停止排氣排便的特點,然而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具有其自身的特性,通過針對患者的案例分析,以下幾種符合早期炎性腸梗阻標準。第一,近期剛進行完腹部手術的患者,已經開始攝入外部事物營養后,再一次出現腹痛、腹脹以及其術后可能只有少量的排氣排便的患者。第二,腹部X線照射結果顯示腸管擴張,并且伴有明顯的積氣、積液等機械性腸梗塞表現。第三,腹平片上有多個氣液平面,腹部CT能夠明顯的看到腸腔內積氣積液等狀況,這種狀況一定要排除腸壞死的情況。對于炎性腸梗阻患者,醫護人員需要及時了解其小腸的蠕動情況,同時按標準控制其血糖,從而達到治療診斷的目的。
炎性腸梗阻的診治方法是嚴密的保守性治療方法,該方法主要表現是在規定時間內禁止喝水,這樣可以降低腸胃功能的壓力,使消化道內的食物和液體都減少,有相關技術的專家研究發現,長期使用減壓的方式對術后早期炎性腸梗塞有效率可達到75%,首先要考慮維持人體內水、電解質以及酸堿平衡,除此之外,早期還需要對腸胃給與較全的營養支持,例如蛋白質、脂肪酸、氨基酸等人體需要的成分,只有這樣才能夠使患者通過尿液排出體內多余的水分,糾正其營養不良,使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恢復完全。經過這種保守性治療方法,大部分患者都是腹部先開始變軟,然后就是腸鳴音開始慢慢恢復,鼻胃管內的液體開始逐漸減少,患者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的其他癥狀得到緩解,所以保守性治療比反復手術治療恢復快,而且手術治療可能還會引起其他的病癥。
當患者使用保守性治療方法開始逐漸恢復時,醫護人員需要對其病情狀況進行不斷記錄,爭取得到最終的治愈標準。根據專家醫護人員診斷,達到治愈標準會出現以下五種狀態:(1)患者的腹脹腹痛感消失,并且其開始恢復自主大小便的功能,排氣開始順暢。(2)經過診治,患者的腹部逐漸變得柔軟,觸摸不會再次出現脹痛的現象,并且通過醫學設備檢查,其腸鳴音無雜音且恢復正常。(3)患者復查時,對其腹部進行CT拍攝,數據會提示其腸壁增厚、水腫減輕的效果,除此之外,還可以采用將76%泛影葡胺注入到鼻腸管的方式,并且腹部的X拍攝數據出現提示造影劑順利進入結腸的現象。(4)當患者開始食用食物之后,其炎性腸梗阻沒有出現反復狀況;(5)醫護人員停止對患者使用抗生抑制素之后,其之前狀況未出現復發的現象。
當根據醫院調查研究分析后發現,其中有16例患者經過非手術治療以后癥狀出現了緩解,主要表現在患者最初腹痛腹脹的狀態消失,并且其排氣排便功能得到恢復,其中12例患者在一周之內腹部的堅韌感狀況出現緩解,并且通過鼻腸減壓管進行減壓的方法進行腸內營養供給,當鼻腸管拔除之后,患者術后炎性腸梗阻癥狀未出現反復的狀況;其中還有1例患者在拔除鼻腸管后未得到更好的恢復,雖然經過一個多月的休養調理腹痛腹脹狀況消失,但是其肛門排氣排便功能并未得到恢復,經醫護人員檢查分析后,患者血壓溫度等數據均正常,并沒有出現腹膜炎癥狀,所以醫護人員決定繼續對其使用保守治療的方式,經過一個月的腹部理療恢復,患者已經開始進食外部食物,肛門排氣排便功能也得到恢復,并無復發的狀況。
術后炎性腸梗阻是比較常見的現象,其主要表現形式就是腸壁水腫增厚以及腸周炎癥加重,最終使腸胃功能出現障礙,導致腸腔內出現病理變化。但是如果患者及時得到救治,采用保守性治療方法,其腸管壁水腫狀況會逐漸減輕,從而使腸管間的連接可以自行分解,腸腔內的環境得到恢復,臨床工作中發現,在這個過程中不宜手術過早,否則會導致腸腔管內的創傷越來越嚴重,嚴重者還會導致腸瘺的狀況。所以,當排除腸壞死情況時,需要對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患者進行明確的非手術治療,需要對患者盡早實行腸胃減壓,這樣可以使患者腸梗阻癥狀逐漸得到緩解,有效減輕腸胃水腫的情況,促進患者腸壁蠕動,使得經過腸內的食物可以順利的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