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茜
(四川省樂山市人民醫院 四川 樂山 614000)
在急診治療中重癥肺炎并發感染性休克屬于常見疾病,根據筆者收集的不完全臨床資料證實近年來重癥肺炎并發感染性休克發生率有所上升[1]。重癥肺炎并發感染性休克具有病死率高等特點,而且本病具有一定的特殊,患者在入院時已經處于休克狀態,因此無法描述實際病情以及現狀,只能通過判斷體征和既往病史來進行診治,給診斷和治療增加了難度[2-3]。為了提升日后重癥肺炎并發感染性休克的治療效果,選取42例在本院進行治療的患者進行分析,具體實施情況筆者在如下進行詳細的闡述,見如下。
以隨機的方式選取42例在本科室進行重癥肺炎并發感染性休克治療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病例選取時間為2017年2月—2018年5月。其中男性病例為20例、女性病例為22例,病例年齡為35~66歲,平均(50.5±1.5)歲。參與本調查的患者均知曉本次調查,并簽署調查知情書,本次調查均征得本院倫理委員會成員的一致認同。參與本次調查患者除本病外均無重大認知類疾病,如癡呆等;參與本次調查患者除本病外均無重大精神類疾病,如精神病等;患者除本病外均無重大臟器類疾病,如肝癌、肺癌等;參與本次調查患者均符合西醫重癥肺炎并發感染性休克診斷標準。
參與本次調查患者在入院后常規建立靜脈通道,建立數量為2條,同時給予患者葡萄糖平衡、鹽溶液平衡。在治療中根據患者的實際病情選擇適合的處理方式:如有血壓低于50/40mmHg而且心率每min高于120/次,并伴有無尿、尿量較少、皮膚冰冷、脈搏較弱等現象以及昏迷或情緒浮動過大的患者,應對其實施補液質量,同時診斷患者是否符合血管擴張藥物使用情況,還應調節酸堿平衡,在必要的情況下使用強心劑或肝素等藥物;如有血壓低于80/50mmHg而且心率每min高于100/次,并伴有表情淡漠、皮膚溫暖情況者,應對其實施補液治療中,同時應采用縮血管藥物進行治療;如有在檢查中難以檢測到心率和血壓的患者,同時伴有無尿、皮膚冰冷以及長時間處于昏迷的患者,應立即給予患者足夠的血容量,同時采用大量激素或山莨菪堿實施治療,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此類患者病情較重,只能通過既往病史以及檢查結果判斷病情和實施治療。
1.3.1 觀察參與本次調查患者治療有效率。有效為患者臨床體征顯著改善;無效為死亡。治療有效率=(總例數-無效例數)/總例數×100%。
1.3.2 分析參與本次調查患者致死因素。
參與本次調查的42例患者中,治療有效的例數為31例、無效為11例,治療有效率為75.61%。
根據臨床治療資料顯示,病死例數為11例,其中因營養不充分死亡者為7例,構成比為63.64%;因器官受累死亡者為4例,構成比為36.36%。
重癥肺炎并發感染時臨床常見疾病,根據筆者收集的不完全臨床統計資料證實,近年來重癥肺炎發生率呈上升趨勢,伴有感染發生率呈上升趨勢。重癥肺炎并發感染屬于身體循環衰竭性的疾病,同時也屬于肺部危重的疾病一種。根據有關的臨床資料證實,本病具有較高的發病率以及病死率,發病年齡較為廣泛,以老年患者較為常見。本病在臨床治療中以對癥治療、藥物治療為主,為了提升治療效果,選取在本院進行治療的42例患者進行調查和研究,發現參與本次調查的42例患者中,治療有效的例數為31例、無效為11例,治療有效率為75.61%;根據臨床治療資料顯示,病死例數為11例,其中因營養不充分死亡者為7例,構成比為63.64%;因器官受累死亡者為4例,構成比為36.36%,由此可見治療效果尚可。在總結治療體會中發現,導致重癥肺炎并發感染疾病的因素較多,而且患者臨床表現不一,根據臨床表現應將患者分為三個類型,第一個類型為冷型休克,患者臨床表現以血壓低于50/40mmHg而且心率每min高于120/次,并伴有無尿、尿量較少、皮膚冰冷、脈搏較弱以及情緒波動較大握住;第二類型為溫型休克,其臨床癥狀以表情淡漠、皮膚溫暖情況者為主,此類患者血壓通常在低于80/50mmHg;第三類型患者通常處于深度昏迷狀態下,并無特殊的臨床體征,但此類患者病情較重,需要加強觀察和治療。
綜上所述,重癥肺炎并發感染性休克的誘發因素比較多,有效合理的治療可提升治療效果,因此,在治療中應結合患者臨床體征,觀察患者疾病分型,制定適合患者治療的最佳方案,實現提升治療效果,降低病死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