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全
(重慶市綦江區中醫院 重慶 401420)
急性扁桃體炎在臨床中較為常見,該疾病主要是由細菌感染引發的,主要致病菌包括:革蘭氏陰性菌、葡萄球菌、厭氧菌、乙型溶血性鏈球菌等,但是,抗菌藥物在臨床中被大量使用,甚至達到了濫用的情況,從而導致細菌對于抗菌藥物的耐藥性質疑增強,新型抗菌藥物的發展速度遠遠跟不上細菌對于抗菌藥物的耐藥性的增長速度,所以,而臨床中對于急性扁桃體炎患者的治療,一般會采用抗菌藥物進行治療,但是想要提高治療效果,就需要合理使用抗菌藥物,降低細菌的耐藥性[1],本次研究,筆者從我院在2017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急性扁桃體炎的患者中隨機抽取出60例患者,根據患者自身合理使用抗菌藥物,以期為臨床中急性扁桃體炎患者的治療提供有力依據,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筆者從我院收治的急性扁桃體炎患者中隨機抽取出60例,男性患者有32例,女性患者有28例,其中最小年齡的患者為18歲,最大年齡的患者為46歲,平均年齡為(31.65±4.51)歲,所有患者均得到筆者的通知,并同意作為本次研究的研究對象,在保證書上簽署姓名,在進行實驗之前,筆者上報我院倫理委員會,并得到批準,然后開始展開治療。
對于沒有青霉素過敏史、沒有出現發熱的患者來說,將0.5g頭孢替安與150ml NaCl溶液相混合,每天通過靜脈滴注1次,持續治療一周。對于存在青霉素過敏史,不發熱的患者來說,每天靜脈滴注一次10mg/kg的阿奇霉素注射液,連續治療一周,對于發熱,扁桃體化膿,沒有青霉素過敏史的患者來說,將0.5g的五水頭孢唑林與250ml 0.5%的葡萄糖進行混合,每天靜脈滴注2次,持續治療一周,對于中性粒細胞計數較少的患者來說,口服雙黃連口服液,每次口服兩支,每天口服三次,持續治療兩周[2]。
對所有患者的治療效果情況進行分析比較。
所有患者在治療一周之后,其體溫均保持在正常水平,其中有55例患者,持續治療半個月后,血常規均保持在正常水平,有3例患者的中性粒細胞計數比較少,在持續治療20天后,其中性粒細胞計數水平恢復正常,還有2例患者表現為扁桃體角化癥,經過持續十天的治療,患者的疼痛感大大降低,扁桃體上存在點狀物,顏色為白色,治療十天,沒有顯著變化,沒有不良反應發生,然后停止治療,使用淡鹽水來漱口,每七天來我院復診一次,半年之后,點狀物完全消失。
扁桃體炎在臨床中較為常見,最常發作的季節為春季和秋季,最常發作的人群年齡段在10歲~30歲之間,扁桃體炎主要是由于細菌感染以及病毒感染產生的,最主要的致病菌有以下幾種:革蘭氏陰性菌、葡萄球菌、厭氧菌、乙型溶血性鏈球菌等,通過細菌感染后,患者的白細胞計數、中性粒細胞計數均會升高,但是通過病毒感染之后,患者的白細胞計數、中性粒細胞技術會降低,臨床中對于患者的感染途徑的檢查不嚴謹,均會默認為細菌感染,臨床中就會發生抗菌藥物濫用情況,提高了細菌的耐藥性,從而使抗菌藥物的治療效果大大降低,所以,根據患者的自身病情來合理使用抗菌藥物是極為重要的[3],本次研究,筆者根據患者的病情來合理使用抗菌藥物,最后,患者一周內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1.67%(55/60)。
綜上所述,急性扁桃體炎患者通過合理使用抗菌藥物,可以得到有效的治療,所以,臨床中治療急性扁桃體炎患者,要根據患者的自身病情、血常規、有無過敏史,來合理選擇藥物,提高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