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波 劉旭東 鄭紹鑫 楊作新 宋佳男
(保山市第二人民醫院 云南 保山 678000)
前交叉韌帶脛骨止點骨折屬于關節內骨折,一般患者的外側半月板與韌帶等部位都會受到不同程度損傷,嚴重還可引發關節不穩、骨折移位以及關節炎等情況。對此類患者治療目標就是調整骨折解剖部位,做好固定工作,盡早開展患者進行功能鍛煉,從而促進膝關節早日康復。在關節鏡下應用螺釘、鋼絲等固定效果理想,但前交叉韌帶脛骨止點骨折較為特殊,若處理不當會影響骨折愈合情況[1]。因此,本文針對前交叉韌帶脛骨止點骨折患者應用關節鏡縫線固定治療,觀察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5例前交叉韌帶脛骨止點骨折患者。男3例,女性2例,患者平均年齡(26.43±0.52)歲。
納入標準:①通過一系列檢測,確診為前交叉韌帶脛骨止點骨折患者;②患者與家屬均同意此次研究;
剔除標準:①精神系統疾病;②中途退出者;③不接受關節鏡下縫線固定治療;④語言障礙;⑤嚴重糖尿病、高血壓患者。
術前進行相關檢查,了解患者是否存在骨折移位、交叉韌帶與半月板損傷等情況。實施麻醉,調整患者體位,應用止血帶并安裝阻擋版,將患肢抬高,充氣止血,當壓力維持在34kPa,在股骨下放置軟墊,患肢屈膝90°。入路后,在內側入路后操作器械,在關節鏡的監控下對關節腔的血凝塊與積血進行清洗,對骨、軟關節以及韌帶進行觀察。對前交叉韌帶脛骨止點骨折、脛骨踝間隆突骨折情況,將骨床面與骨折塊嵌入的血凝塊等徹底清除,完全暴露骨折部位與關節,應用探鉤試著將骨折塊復位,讓其與骨床結合起來,再用縫合鉤在前側入路并繞過前交叉韌帶,到達骨關節外側間隙,應用一根2號愛惜班縫合線繞過交叉韌帶,在內側入路拉出,套扎交叉韌帶脛骨止點后備用,再用另一根2號愛惜班縫合線在外側入路,繞過前交叉韌帶套扎后備用。在脛骨關節前側做一個小切口,前內側入路到前交叉韌帶脛骨隧道定位器,在骨折面前方11點定點,用克氏針鉆骨隧道,并引入牽引線,用抓線器通過內側拉出,和內側的縫合線打結之后,在內側脛骨隧道外口將縫合線引出。根據以上方法在骨折面前方13點定點,外側縫線從脛骨結節前內下方距離內側脛骨隧道外口10mm位置拉出,拿掉牽引線備用,在脛骨結節內側15mm處做橫穿脛骨隧道備用,關節鏡直視下復位骨折端,骨折復位理想后,把縫線打結在脛骨上。將愛惜班縫合線穿過脛骨隧道后,牽引縫線保持張力用6×25羥基磷灰石螺釘固定。最后,沖洗關節腔,將止血帶拿下,做好止血工作,若無活動性出血情況即可縫合切口,放置引流管,對患肢應用彈力繃帶。
觀察治療后,患者機體是否有并發癥發生,記錄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骨折愈合時間。應用膝關節功能評分對患者治療后的關節功能進行評比。
平均手術時間(45.87±3.45)分鐘,平均住院時間(7.48±1.09)天,術后,患者機體無不適反應發生。
術后3個月膝關節功能評分情況(66.76±5.54)分,術后5個月膝關節功能評分情況(90.76±7.43)分,術后12個月膝關節功能評分情況(96.87±8.54)分。
不適當運動、屈膝外翻或者外旋傷等均可引發前交叉韌帶脛骨止點骨折,因為膝關節保持屈曲位[2],一旦受到過度伸拉傷或者大腿旋轉等情況會增加前交叉韌帶損傷,使前交叉骨折脛骨止點負荷增加,從而引發骨折情況[3]。
臨床中,對前交叉韌帶脛骨止點骨折實施固定方式較多,應用空心螺釘優勢為固定效果理想,安全可靠性高,但是對大骨折塊或者小兒患者的骨骺會產生一定影響。錨釘優勢為可在關節鏡下進行操作,對機體損傷小,無需二次手術,而且固定效果理想,但是醫療費用較高,對操作醫師要求非常高。而此次研究,在關節鏡下應用愛惜班縫合線捆扎前叉韌帶固定,不僅安全可靠性高,固定效果理想,還可達到雙固定效果,利于患者早日實施康復訓練。
關節鏡治療可降低相關并發癥的發生,對機體損傷小,有助于醫師對關節進行清洗,減少術后出現關節僵硬等情況。雖然縫線單純固定強度合適,一旦出現脛骨側縫線切割、打結不牢靠等情況就會影響固定效果。結合羥基磷灰石螺釘雙重固定,增加固定強度。
綜上所述:在關節鏡下進行縫線固定對前交叉韌帶脛骨止點骨折效果理想,即控制對機體損傷程度,而且操作簡單,固定效果理想,相關并發癥發生率低,提高膝關節功能,利于患者機體早日康復,保證預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