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力靜
(河池市人民醫院新生兒科 廣西 河池 547000)
在PICC導管留置過程中,預防并發癥的發生是保證PICC使用及延長導管留置時間的主要因素,相關的并發癥與風險因素,給患兒造成很大威脅[1-2]。自2015年10月—2016年9月我科對80例PICC置管極低、超低出生體重早產兒應用循證護理的方法,發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5年10月—2016年9月在我科收治的80例PICC置管極(超)低出生體重兒為研究對象,其中男49例,女31例,胎齡27~33周,平均(30±2.7)周,體重0.9~1.5kg,平均(1.4±0.5)kg,26例為大隱靜脈,20例為貴要靜脈,15例為肘正中靜脈,9例為顳淺靜脈,10例為頭靜脈。選擇BD公司生產的PICC導管,選用3M透明護貼,留置時間為10~60天,平均31天,本組患兒有9例發生相關的并發癥,發生率為11.25%。其中發生靜脈炎3例,導管阻塞2例,導管異位3,相關性血血源感染1例。
(1)靜脈炎;(2)PICC導管阻塞;(3)PICC導管相關性血源感染;(4)導管異位。
2.1.1 常見原因 (1)新生兒免疫力低下,免疫調解功能不成熟,導管對血管內壁刺激后會發生機械性損傷,其創傷應激反應敏感性增加,血管自我修復功能不足,容易造成血管壁水腫、充血,且恢復較慢,容易引起靜脈炎的發生。(2)個別患兒是過敏體質,對導管材料過敏而引起靜脈炎。置管后一個星期內出現靜脈炎是穿刺時的機械性損傷刺激有關。后期出現的靜脈炎與藥物刺激或患兒的體質有一定的關聯。
2.1.2 靜脈炎護理對策 (1)置管前合理選擇穿刺靜脈,楊浩義等[3]研究結果顯示:貴要靜脈置管所致靜脈炎發生率為3.8%,肘正中靜脈為15.5%,頭靜脈為32.8%,為此在臨床首選貴要靜脈,其次是肘正中靜脈,最后為頭靜脈,并避開肘關節,疤痕處,穿刺點應選擇肘下兩橫指[4]。以減少對血管內膜損傷。(2)選擇適當的導管規格,避免直接接觸導管,選擇無粉手套或操作前用滅菌注射用水沖洗手套殘留的滑石粉。
新生兒常用的PICC導管型號為1.9Fr,管腔內徑0.28cm,管腔細,長期靜脈營養液沉積于導管中,沖管不規范而引起堵管。
2.2.1 原因 (1)護士未按要求沖管、沖管方法不正確。(2)患兒哭鬧,血液反流至導管造成堵塞。
2.2.2 導管阻塞護理對策 (1)科室加強對新入科、輪轉護理人員PICC導管的維護。(2)必須由經過培訓并獲得資質的護士操作,提高一次性成功率,盡可能選擇小型號材質好的導管,避免對血管內壁的損傷。
PICC不同于外周淺靜脈穿刺,如處理不當可造成各種并發癥,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是中心靜脈置管最常見的并發癥。
2.3.1 原因 (1)環境不清潔,操作前未嚴格執行手衛生、操作過程中無菌觀念不強。(2)置管者操作不熟悉和導管維護不規范。(3)穿刺部位選擇不合理。(4)沒有按要求更換護貼、肝素帽或輸液器。(5)早產兒免疫力低下,皮膚屏障功能下。
2.3.2 導管阻塞護理對策 (1)置管前將處置室開窗通風30~60分鐘,紫外線消毒30分鐘,操作前嚴格執行無菌操作消毒隔離制度。(2)與感染病人分開放置,床間距不少于1米。(3)手衛生是醫院感染控制中最簡單最重要的環節,當手部有明顯污漬時,可用肥皂水及流動水洗手,當手無明顯污漬時可用速干手消毒液消毒雙手。(4)評估導管必要性:由于病原微生物易粘附在導管周圍,因此導管留置時間越長,導管相關性感染的發生率增高。(5)置管后局部用彈力繃帶加壓包扎至無滲血,穿刺后第一個24小時內更換透明貼膜,以后每周更換1~2次或發現貼膜被污染、潮濕、脫落或危及導管時更換。(6)更換敷料時必須嚴格無菌技術,應戴口罩、無菌手套。更換透明貼膜時注意觀察穿刺點有無紅腫、液體滲出或水腫,觸摸穿刺點有無疼痛和硬結。(7)每班測量雙側臂圍或腿圍,詳細記錄臂圍或腿圍,穿刺部位皮膚、滲血、滲液情況,出現紅腫可用喜遼妥外涂。
PICC技術由于操作簡單、成功率高、插管過程中出現合并癥少、相對安全、術后易于固定等優點,目前已成為新生兒保持靜脈開放的主要方法之一,也是一個成功的腸外營養方式。如何更安全快捷的置管,更好的維護PICC管路,延長置管時間,減少并發癥是現今關注的重點。在置管前充分的血管評估、做好置管前的充分準備、置管及維護人員豐富的PICC臨床經驗,是減少置管和維護并發癥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