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丹
(潛江市二醫院 湖北 潛江 433100)
潛江市位于江漢平原中部,原是全國湖沼渠網型血吸蟲病重度流行區之一。血吸蟲病是一種嚴重危害人民身體健康,阻礙社會經濟發展的人畜共患的地方性寄生蟲病。自90年代全國實施以化療為主的綜合防治措施以來疫情已逐漸得以控制[1-2]。日本血吸蟲通常寄生于人體門靜脈系統,其病變多限于肝、大腸、腸系膜和小腸。腦型血吸蟲病系血吸蟲蟲卵沉積于腦組織中所引起的蟲卵性肉芽腫和炎性反應,約占血吸蟲患者的2%~4%。我院于2016年4月—2018年11月收治4名腦型血吸蟲病患者,均采用吡喹酮行血吸蟲病原治療,護理人員積極配合醫生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治療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4例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1例,年齡46~67歲,平均53歲。病程最短1年,最長4年,其中2例既往有血吸蟲病治療史。頭顱CT提示,2例顱內多發占位性病變,1例左側頂枕葉異常密度灶,1例右側頂葉及顳枕交界區異常密度灶。
1.2 臨床表現
為癲癇樣發作或似腫瘤癥,主要有頭痛、頭昏、肌肉抽搐,癥狀呈間斷性發作和陣發性加劇,或伴惡心、嘔吐。其中1例無明顯誘因出現右手失認2次,且有命名不能,患者可理解及表達言語,但表達不準確。
1.3 診斷依據
4例患者均長期生活在血吸蟲病疫區,有頻繁接觸疫水史,繼發性癲癇發作或伴有腦瘤表現,CT提示“血吸蟲卵肉芽腫”,血吸蟲病血清免疫學檢查2~3項陽性,經病原性治療,癥狀有明顯改善。
2.1 對病情初步評估
腦型血吸蟲病臨床發病率不高,護理人員對此病的病情發展、治療和護理措施缺乏足夠認識。因此護理人員應全面學習相關專業知識,及時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神志及精神狀態,對病情做好初步評估,觀察患者頭痛、頭暈及嘔吐等癥狀情況,以提供動態的病情變化信息,才能有針對性的治療。
2.2 做好抽搐的護理
患者因腦部病變易頻繁出現抽搐,陣發癲癇性發作時,四肢麻木、流涎、口角歪斜、肢體無力等,應將患者平臥頭偏向一側,及時清理口腔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暢,迅速松開衣領和褲帶,不可強行按壓抽搐的身體,以免骨折或脫臼。并備好開口器、舌鉗、簡易人工呼吸氣囊等搶救設備,以便及時搶救,防范危險的發生。
2.3 吡喹酮服藥期間的病情觀察
已確診腦型血吸蟲病患者,應盡快行吡喹酮病原治療,護士應嚴格遵醫囑按時按量發藥,看服到口。給藥前向患者交代治療的必要性和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服藥期間嚴密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其中1例患者服藥5天后神經系統反而加重,持續3~5天逐漸好轉,可能因蟲體死亡分解,引起腦組織中毒性過敏反應。可出現腦水腫,嚴重者可能形成腦疝而危及生命。因此治療期間應佐以脫水劑及抗過敏藥物,給予改善腦循環、營養腦細胞、護肝等對癥支持治療。并加強日常基礎護理,增加營養,預防褥瘡的發生。
3.1 服藥后由于蟲體被殺死釋放出大量的抗原物質,可引起發熱、嗜酸粒細胞增多、皮疹等,偶可引起過敏性休克,應監測生命體征,傾聽病人主訴,及時對癥處理。
3.2 空腹大劑量頓服吡喹酮或服藥后飲酒,強刺激于胃黏膜和黏膜肌層,使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或斷裂,而誘發胃出血,因此指導患者餐后30分鐘服藥,禁止飲酒,飲食宜清淡易消化。
3.3 神經系統反應,可出現頭昏、腦脹伴耳鳴、情緒煩躁、心慌乏力等,重者可出現昏迷、重癥肌無力等,應密切觀察患者癥狀、體征,及時告知醫生給予相應的治療和護理。
腦型血吸蟲病患者由于病程長,病情重,易產生緊張、焦慮和恐懼等不良情緒,針對不同心理狀態,應給予安慰和鼓勵,并加強疾病有關知識的宣教,耐心地回答患者及家屬提出的問題,使患者對疾病有正確的認識,幫助其擺脫負性情緒,消除恐懼感,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
血吸蟲病是一種慢性疾病,遷延數年,甚至數十年。腦型血吸蟲病患者常伴有陣發癲癇性發作,對患者身體、精神、婚姻和社會經濟地位等,造成嚴重不良影響。吡喹酮是治療人體5種血吸蟲感染的主要藥物,也是目前用于治療日本血吸蟲病的惟一抗蟲藥物,也可通過血腦屏障發揮藥效。自70年代研制成功以來,全球已有1億以上血吸蟲感染者和血吸蟲病重流行區居民服用吡喹酮,取得了良好效果[3]。醫護人員應熟練掌握此類疾病的相關專業知識,具備細致的觀察能力和高度負責的責任意識,才能全面把握整個病情的演變過程。只有采取及時有效的治療和護理措施,才能減少和避免并發癥的發生,積極促使患者早日恢復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