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文化還是要娛樂?在很多綜藝節目從業者看來,這是個單選題,但《創意中國》卻將二者結合為一體。大型文化創意創投類季播綜藝《創意中國》第二季去年10月27日開播,來自全國的優秀文創項目爭奇斗艷,既有清明上河圖3.0、五維記憶等專注于傳統文化創新表達的項目,也不乏國博衍藝、唐窯、神話言等讓文化通過日常生活使用“活過來”的項目,還有內聯升、朱府銅藝等中華老字號紛紛變身“時尚弄潮兒”……目前,節目已連續三周蟬聯衛視晚間黃金檔欄目收視第一的寶座;前六期節目在優酷、騰訊兩家視頻平臺的播放量累計近1億;獲得新浪微博2018年綜藝大賞“人氣文化類節目”第二的好成績。觀眾的選擇證明,嚴肅綜藝也可以既叫好又叫座。
“文化創意產業已經成了拉動北京GDP的排頭兵之一,這檔節目更多地是在推動創意與資本深度融合方面做了有益的嘗試”,《創意中國》聯合出品方、大業傳媒集團新聞中心主任劉琳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這檔節目的核心要義。傳統文化是一個取之不盡的富礦,可以衍生出更多創新創意的東西。比如節目中的“清明上河圖3.0”,讓清明上河圖動起來,讓它更加立體感和可視化。“中國人現在更多地有了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一定是體現在對傳統文化的挖掘保護方面。”劉琳說。
文化綜藝這匹“黑馬”2015年從眾多娛樂綜藝中脫穎而出,為綜藝圈帶來一場狂歡。僅2017年各大電視臺和視頻網站推出的文化類節目數量就超過50檔。在良幣驅逐劣幣的正向淘汰機制下,那些只將目光放在文化的簡單呈現,而不注重與時代接軌的跟風節目已經悄然退場。劉琳表示,《創意中國》定位于在創意經濟主導的互聯網時代,如何將“文創+”賦能到各產業,借資本助力,實現文創產業的健康發展。▲
(李司坤)
環球時報2019-01-04